绪言 1
第一编 岩石圈的结构和演化 1
目录 1
第一章 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 2
第一节 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3
第二节 早元古代的改造作用 8
第三节 中、晚元古代的古板块构造体制 14
第四节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 23
第一节 地壳构造发育简史 25
第二章 地壳构造发育简史及大地构造分区 25
第二节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27
第三节 大地构造分区 29
第四节 大地构造的几个重要特点 35
第三章 区域重力场特征与地壳均衡 40
第一节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特点 40
第二节 1°×1°布格重力异常特点 45
第三节 地壳-地幔密度分布特点 47
第四节 均衡重力异常特点 52
第五节 地壳均衡补偿 56
第四章 地热场特征 59
第一节 大地热流 59
第二节 热泉 67
第三节 地热场与壳—幔构造 68
第四节 地热场与地震活动 71
第五章 岩石圈的非均匀性及结构的基本特征 76
第一节 岩石圈的非均匀性 76
第二节 大陆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82
第二编 新构造运动与变形 91
第一章 新构造的基本特征 92
第一节 新构造期 92
第二节 新构造分区 93
第二章 活动裂陷、压陷盆地及活动褶皱 98
第一节 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条件及类型 98
第二节 新生代裂陷作用的分期 100
第三节 活动裂陷盆地 102
第四节 活动压陷盆地与活动褶皱 104
第一节 活动断裂体系及主要活动断裂带概述 106
第三章 活动断裂及其现代运动 106
第二节 活动断裂的现代运动 113
第三节 活动断裂的类型和分区 115
第四章 岩浆及火山活动 117
第一节 中国东部新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117
第二节 中国西部新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119
第三节 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特点 121
第五章 现代地壳垂直形变 123
第一节 资料与形变图的编绘 123
第二节 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基本面貌 131
第三节 垂直形变与现代构造活动 136
第六章 活动亚板块、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 142
第一节 中国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 142
第二节 活动亚板块与构造块体的划分及其相对运动的计算方法 144
第三节 活动亚板块、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状况 148
第七章 新构造应力场 154
第一节 地壳应力状态概况 154
第二节 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162
第三节 现代构造应力场 163
第八章 新构造作用与地质灾害 166
第一节 地质灾害 166
第二节 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 167
第三编 地震活动 179
第一章 历史地震及现代地震活动性 181
第一节 地震历史资料 181
第二节 地震目录及地震活动特点 185
第一节 地震震源深度概况 193
第二章 地震震源深度的基本特征 193
第二节 有关震源深度一些问题的讨论 198
第三章 强地震的震源机制 201
第一节 震源机制及P波初动解 20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面临的问题 202
第三节 关于P波初动解的评价——资料处理方法 204
第四节 资料分析和处理结果 206
第五节 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及形变特征 215
第四章 震源断错和地震应力场 221
第一节 地震应力应变概念 222
第二节 构造地震应力作用特点 224
第三节 地震断错类型 225
第四节 中国震源断错和地震应力场基本特点 234
第五章 地震破裂特征 236
第一节 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与性质 237
第二节 地震破裂的组合类型特征 240
第三节 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 244
第四节 地震破裂的区域划分 245
第五节 地震破裂与震级的关系 247
第六节 地震破裂与动力来源 249
第六章 地震线 251
第一节 地震与X型共轭剪切破裂 251
第二节 地震线的划分 254
第三节 地震线的分区性 255
第七章 中国及邻区地震时空活动特点 261
第一节 中蒙地震活动区 261
第二节 地震活跃幕 262
第三节 本世纪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 268
第四编 岩石圈动力学区域各论 271
第一章 各省(区)各论 272
第一节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 272
第二节 山西省 279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 289
第四节 辽宁省 294
第五节 吉林省 302
第六节 黑龙江省 308
第七节 江苏省、上海市 315
第八节 浙江省 322
第九节 安徽省 329
第十节 福建省 337
第十一节 台湾省 349
第十二节 江西省 358
第十三节 山东省 366
第十四节 河南省 377
第十五节 湖北省 386
第十六节 湖南省 391
第十七节 广东省、海南省 398
第十八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407
第十九节 四川省 416
第二十节 贵州省 423
第二十一节 云南省 430
第二十二节 西藏自治区 437
第二十三节 陕西省 445
第二十四节 甘肃省 451
第二十五节 青海省 459
第二十六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 467
第二十七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71
第二章 黑龙江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482
第一节 岩石圈结构及构造背景 482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 483
第三节 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487
第四节 岩石圈动力学基本特征 489
第三章 华北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492
第一节 岩石圈结构及构造背景 492
第二节 中、新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 496
第三节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 498
第四节 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499
第四章 南华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503
第一节 岩石圈结构和构造 503
第二节 陆壳的形成和特点 506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 508
第四节 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512
第五章 南海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516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壳结构 516
第二节 新构造的主要特征 521
第三节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524
第六章 新疆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527
第一节 岩石圈结构及构造 527
第二节 地质构造背景 530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532
第四节 动力学特征 536
第七章 青藏亚板块岩石圈动力学基本特征 539
结论 549
参考文献 565
附录:中国地震目录(MS≥6)(1900—1984)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