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2
第一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2
一、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
二、从非商品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的根本转变 4
三、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7
四、一种可能的社会经济结构 10
五、不是从某种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而是更多地从功能的角度看问题 15
六、已作出的选择和仍待继续的探索 20
一、一个科学的命题:生产力标准论 23
第二章 生产力标准与标准生产力 23
二、主体与客体的照映:生产力标准与标准生产力 36
三、质态与量态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率 49
第三章 历史的发展与发展的历史 70
一、历史的发展 70
二、发展的历史 83
三、新的历史篇章 99
第四章 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103
一、现代化及其前提条件 103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薄弱基础 111
三、商品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战略选择 119
第五章 生产力的国际化与开放型经济 126
一、生产力的国际化 126
二、经济过程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130
三、社会经济制度与开放型经济 137
四、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 139
第二部分 144
第六章 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所有制的改革 144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 144
二、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的改革 15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并存 157
一,私营、三资经济合法化和部分国营经济集体化 161
二、资财收入合法化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相对扩大 171
三、社会主义市场深化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177
第八章 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革 188
一、全民所有制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188
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98
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总体构思 205
第九章 多种经济利益 222
一、经济利益体系 222
二、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 225
三、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一般关系 231
四、经济发展的动力 238
五、经济利益和阶级、阶层、群体 242
六、经济利益和生产关系 246
七、经济利益和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合 252
第十章 联合劳动与劳动形式 255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56
二、旧分工与劳动形式 261
三、劳动形式的哲学思考 268
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及其发展阶段的再认识,是运行方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274
第十一章 经济运行的行政方式和市场方式 274
第三部分 274
二、传统体制F组织经济运行的行政动员方式是对计划经济的误解 277
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探索过程 285
四、对计划与市场结合形式的实践探索 292
五、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全方位结合 302
六、社会、企业、个人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 310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的阴影和经济运行的百慕大三角 316
一、通货膨胀的阴影 316
二、赶超经济中的货币过量供应 319
三、“百慕大三角”和螺旋式的循环 325
四、避免职工实际收入下降和工资物价的相互推动 327
五、储蓄的缓冲和利率的调整 330
六、垄断经营和投机倒把加剧了物价轮番上涨 334
七、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企业、农民、职工的行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336
第四部分 344
第十三章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反思 344
一、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 344
二、思路的选择和发展的代价 347
三、全球的变迁与面临的挑战 350
四、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反思 352
一、十年的回顾与得失 360
第十四章 农村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思考 360
二、困扰与可供选择的设想 367
三、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新道路 378
第十五章 消费结构战略选择 382
一、消费主体目标选择 382
二、消费客体序列选择 387
三、小康型消费结构总体设想 397
第十六章 二元经济结构的现代化 403
一、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403
二、限制二元经济现代化的因素 414
三、消除限制经济发展因素的几点基本思考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