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探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定安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5058805
  • 页数:9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彭定安的个人文集之一。本卷收录彭先生早年出版的专门研究鲁迅的三本书:《鲁迅评传》、《鲁迅学导论》、《美的踪迹》。

出版说明 1

鲁迅评传 3

第一章 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途中成长 3

一、世界与家庭 3

动荡激变中的世界与中国 4

绍兴的变化与台门的败落 7

家族的亲人们 10

二、在世界的海边 20

古老美丽的绍兴 20

忘情于知识之宫的入口 23

民间艺术的熏陶 28

三、师友们 32

四、人世浪涛的冲击 36

五、窥见世人的真面目 39

六、早年生活的遗痕 41

七、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43

第二章 文章得失不由天 46

一、走进新天地 46

二、在新知识面前 51

三、在时代洪涛的激荡下 57

四、诗文一束见性情 63

五、跨向东瀛作远游 66

第三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 69

一、思想与知识比翼同飞 70

二、医学救国 79

恩师与歧视 80

在学医的道路上 83

风云刮到广漱川畔 85

触发 88

三、精神装备与实际活动 90

四、《新生》的夭折和《域外》的冷遇 95

五、摩罗诗人与超人哲学 99

六、立雪章门 103

七、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 105

八、理论基础——人性进化论 110

九、时代烙印与历史条件 115

十、成长在异国的土地上 118

第四章 寂寞缠住的灵魂 122

一、荒寒中的岁月 123

海草国门碧 123

西湖足迹,鉴湖风云 125

二、故里寒云恶 132

三、“寂寞缠住了我的灵魂” 136

痛苦与寂寞 137

在沉默中深化 143

四、新时期的新起点 151

五、社会文化事业的拓荒者 157

六、学者鲁迅 160

第五章 搏击于历史风暴中 163

一、新文学的第一块奠基石 164

二、“狂人”形象的诞生与本质 169

三、驰骋于文化革命的疆场 175

阿Q的诞生和它的意义 178

“阿Q的革命”问题 184

同拿着软刀子的妖魔战斗 188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 194

四、战斗的篇章,胜利的丰碑 198

五、苦闷、彷徨、求索、斗争与跃进 201

荷戟独彷徨 201

中国革命发展的一面镜子 207

前期思想的复杂、矛盾状况与特征 210

直面惨淡的人生 220

六、闯进生活里的“害马” 232

七、家庭、日常生活、隐痛 238

八、新文学的丰碑,思想界的明星 243

从呐喊到彷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 244

在他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249

匕首、投枪和机关炮——《热风》、《华盖集》正续编和《坟》中的杂文 256

“生命的泥委弃于地”——《野草》的思想与艺术 261

教育和社会文化工作 264

九、进到斗争的新天地 266

十、灿烂星空迟出的巨星 273

第六章 迎着大革命的暴风雨飞跃 283

一、在南国海岛上的岁月 284

冲破乌云,迎着朝霞 284

如画的海岛风光,恼人的沉闷气息 286

二、学者、战士、导师 290

三、饱含生活露珠的落英——《朝花夕拾》 296

四、沉静中理出一个头绪 298

五、通向飞跃的坦途 300

六、在生活的岔路口 303

七、奔向革命策源地 307

八、在血的洪流中 308

在复杂的形势面前 309

在漩涡中 311

党的力量马列的火 313

历史的新声音 320

血雨腥风记仇雠 325

迎着血染的屠刀 328

九、越过飞跃的关节点 333

十、迎接新的风暴 343

第七章 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文化先驱 346

一、走向广阔的生活 347

二、透过“淡淡的血痕” 350

三、文艺与革命 354

四、在“笔尖的围剿”中发展 360

“笔尖的围剿” 360

在斗争中被识别 364

五、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 367

六、从“而已”到“三闲” 371

七、擎起左翼文学的旗帜 376

建立左翼作家联盟 376

同志的祝贺与期望 379

率领文化新军进击 383

艰危岁月战犹酣 392

八、怒向刀丛觅小诗 399

同无产者一起受难和成长 399

独托幽岩展素心 404

二心 407

抗击的呼号 410

现在不能离开中国 416

九、劫波与恩仇 418

十、鲁迅与党 42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421

党给鲁迅以力量 429

党最亲密的战友 432

十一、旗手、主将、民族英雄 434

泪洒江南雨 436

用笔来回敬手枪 439

不可征服的民族的心 443

人民是中国的脊梁 445

返回北京的战斗 450

十二、艺苑朝华 456

十三、风号大树中天立 461

十四、辉煌的十年 468

登上思想的峻岭 468

杂文艺术的高峰 478

我国马列文艺理论的创业者 489

在历史镜子中照见的现实——《故事新编》 496

心声绝唱——旧体诗 503

十五、千古文章未尽才 506

十六、无情未必真豪杰 511

十七、在最后的日子里 516

十八、在中国、世界和历史的波涛中 522

十九、哺育一代又一代革命人 536

我心中的鲁迅——写在《鲁迅评传》后面 539

鲁迅学导论 547

序 547

绪论 558

一、鲁迅学的发展与概貌 559

二、鲁迅学:特质、核心与学术地位 563

1.鲁迅学的学术、文化特质 563

2.鲁迅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的基础、核心部分 564

3.鲁迅学:中国“现代国学”的核心内涵之一 566

三、鲁迅学的发展前景 567

第一章 鲁迅世界的诞生及其构造 572

第一节 作家的“四个世界” 572

第二节 “鲁迅世界”的诞生 574

第三节 “鲁迅世界”的构成因素 577

1.现实的生活世界(生平) 578

2.内在的心理世界、创作心理 578

3.“第二自然”的表现世界——艺术表现世界及其他 581

4.活动:生活的自在/自为世界(生活、工作、事业) 583

5.客体的接受世界(解读、诠释、接受) 586

6.客体的表述世界(鲁迅研究)和“对表述世界的研究”(鲁迅研究之研究:鲁迅学) 587

第四节“鲁迅世界”的构造 588

第二章 鲁迅学:诞生、发展轨迹及其构造形态 591

第一节 接受/研究:主体与客体/“含义”与“意义”/“意象”与“形象” 592

1.接受理论与鲁迅研究——鲁迅学 593

2.接受与研究:一般性接受与研究性接受/研究中的接受与接受中的研究 597

3.对鲁迅的水平接受与垂直接受 599

第二节 鲁迅接受的背景和轨迹 601

第三节 鲁迅学的构造因素:对鲁迅文本的类别接受与研究 609

1.对鲁迅文学文本的接受/研究 610

2.对鲁迅学术文本的接受/研究 612

3.对鲁迅翻译文本的接受/研究 613

4.对鲁迅书信文本的接受/研究 614

5.对鲁迅日记文本的接受/研究 614

6.对鲁迅工作、事业文本的接受/研究 614

7.对鲁迅“生活、人格文本”的接受/研究 615

8.对鲁迅文艺理论批评文本的接受/研究 616

9.对“‘鲁迅研究’文本”的接受/研究 617

10.对“鲁迅回忆录”文本的接受/研究 618

11.对“鲁迅‘世界性接受/研究’”的接受/研究 619

12.对鲁迅的逆向接受/研究与“对鲁迅的逆向接受/研究”的接受/研究 620

第四节 鲁迅学的理论构造 622

第五节 回顾与反思:鲁迅学的发展轨迹 630

第三章 鲁迅思想世界研究 639

第一节 鲁迅思想世界概貌 639

第二节 鲁迅思想之渊源 645

第三节 鲁迅思想世界的结构特征 653

第四节 鲁迅思想世界之研究 655

第五节 鲁迅思想研究中的三大“主题、问题” 673

1.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 674

2.鲁迅其他“精神、理论结构命题”研究 676

3.鲁迅思想的渊源与鲁迅学史上有关鲁迅思想研究的争议 678

第四章“鲁迅艺术世界”研究(鲁迅诗学·一)——“鲁迅‘艺术世界’之构造”研究 685

第一节 诗学的基本概念 686

第二节 鲁迅艺术世界的构造 687

第三节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对应和在作品中的表现)”研究 690

1.外在、外显世界的两个方面 690

2.“对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697

3.对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699

4.“‘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701

5.“‘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703

6.“‘鲁迅艺术世界’的外显世界”研究 704

第四节 鲁迅艺术思维与创作心理 706

第五节 鲁迅艺术世界的特征研究 711

1.特征 711

2.鲁迅艺术世界总体特征之形成与构架 712

第五章 “鲁迅艺术世界”研究(鲁迅诗学·二)——“鲁迅‘艺术世界’之表现”研究(1):鲁迅小说叙事学(小说诗学) 716

第一节 研究鲁迅小说叙事学(小说诗学)的意义 716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与中国社会、思想、政治研究 719

第三节 鲁迅小说的传记学研究 725

第四节 鲁迅小说的心理学研究 730

第五节 鲁迅小说的叙事范型及其他 737

第六节 鲁迅小说的叙事语言研究 743

第七节 对阿Q的解读、诠释 747

第八节 《故事新编》的特殊叙事 750

第六章 “鲁迅艺术世界”研究(鲁迅诗学·三)——“鲁迅‘艺术世界’之表现”研究(2):鲁迅散文诗学 757

第一节 《野草》:产生的时代、个人背景 757

第二节 《野草》的时代性研究 759

第三节 《野草》:从生活到艺术 766

第四节 《野草》的语言—言语研究 771

第五节 鲁迅的散文/诗研究 773

第七章“鲁迅艺术世界”研究(鲁迅诗学·四)——“鲁迅‘艺术世界’之表现”研究(3):鲁迅杂文诗学 777

第一节 鲁迅杂文:“甜美”与“有用”的结合 778

第二节 “时代气候”与“精神气质”:鲁迅杂文艺术本质的基础 782

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文学的内在本质”之基础 786

第四节 零金细玉构筑的思想大厦 788

第五节 幽默、讽刺、激情 792

第六节 中国现代诗史与中国现代灵魂的镜子 794

第七节 鲁迅杂文艺术的中外思想—文化渊源 797

第八节 多重对立因素结合的思想诗 798

第九节 独创、新颖的文体与杂文语言 802

第八章 鲁迅的接受世界(国外)与翻译文本研究 810

第一节 鲁迅的翻译世界与翻译文本研究 811

第二节 鲁迅的翻译文学研究 817

第三节 鲁迅的接受世界(国外)研究 821

第四节“鲁迅‘比较文学研究’文本”研究 827

第九章“鲁迅‘非创作文本’”研究 830

第一节 鲁迅学术文本研究 830

第二节 “鲁迅‘书信/日记’文本”研究 838

1.书信研究 840

2.日记研究 845

第三节“‘鲁迅回忆录’文本”研究 848

第四节“鲁迅‘文本之外’研究”种种 855

1.鲁迅著作版本目录学研究 856

2.鲁迅笔名研究 859

3.鲁迅未完成著作研究 860

第十章 对鲁迅的不同方法、类别研究 862

第一节 传记、总体研究 862

第二节 鲁迅传记:鲁迅的传记性总体研究 863

第三节 总体研究 868

第四节 “大综合、巨系统”研究 870

第五节 比较研究 874

第十一章 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 877

第一节 “时代、时期、代、运动”研究 878

第二节 “鲁迅和同时代人关系”研究 881

第三节 “鲁迅的同时代人”研究 884

第四节 鲁迅与同时代人的“专题研究” 886

第十二章 鲁迅: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888

第一节 “鲁迅与世界文学、文化研究”的学术视域 889

第二节 鲁迅对世界文学、文化的接受 890

第三节 鲁迅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 894

第四节 “鲁迅的比较文学理论/实践”研究 897

第五节 鲁迅:文学史、比较研究 898

第十三章 鲁迅的“读者接受世界(国内)”研究 899

第一节 鲁迅的接受世界研究 899

第二节 文化圈层与接受层次 902

第三节 “鲁迅文本”:生产与接受的动力学 904

第四节 鲁迅文本与鲁迅学:在接受美学视野中 907

第十四章 鲁迅的“国外接受世界”研究 910

第一节 鲁迅文本的新开掘:异域文化的接受 911

第二节 各国对鲁迅的具体接受与诠释 915

第三节 “国外鲁迅接受/研究”之接受/研究 918

第十五章 鲁迅研究之研究:鲁迅学的学科研究 922

第一节 鲁迅学学科理论探讨 923

第二节 鲁迅学史研究 923

第三节 鲁迅学文献目录研究 924

第四节 鲁迅学家谱系 925

结束语 928

附录 一个建议:创立鲁迅学——《鲁迅学刊》代发刊词 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