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文集 第3卷 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志纯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04035778X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我国著名的一代史学大师、教育家,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开创人和领导者,世界古史研究与教学的奠基人,中国古史专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史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日知文集》旨在收集、整理和出版林志纯先生公开发表专著、论文以及未刊的书稿与论文,集成一部全面反映林志纯先生学术成就并折射中国世界上古史发展历程的文集。林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当时以及现在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辈学人研究的基石。整理并出版《日知文集》,有助于学界全面认识他的学术成就、理解他的学术思想、运用和研究他的学术理论成果。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世界上古史学科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编辑出版《日知文集》有助于学界认识与研究中国世界上古史学科的发展历程。

前言 1

学习恩格斯1884年的一篇遗稿 1

第一篇 绪论 7

Ⅰ.古代文明世界与中西古典文明 7

A.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三大地区与中西古典文明两大系统 7

B.丝绸之路——中西古典文明交往的物质象征 15

C.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 20

1.新石器时代 20

2.青铜时代 23

3.铁器时代 25

Ⅱ.行国和城郭[之国],城邦和帝国——中西古典文明的两大阶段 29

A.文明和国家的起源——论邦 29

B.勒夫坎狄(Lefkandi)之发掘 34

C.雅典帝国与周天下——城邦联盟问题 42

1.论雅典帝国 43

2.论周天下 46

D.行国和城郭之国 行国和中西古典帝国 50

1.中国古典史学所见之行国帝国和古典帝国 50

2.西方古典史学所见之行国帝国和古典世界 56

Ⅲ.论公卿执政制时代 61

A.由原始君主制到公卿执政制 61

B.公卿执政制时代的东西方人物 62

C.公卿执政制时代的政治理论 67

Ⅳ.先秦的古典政治学(邦学或国家论)举例 71

A.孔子的政治学——《论语》 71

1.孔子及孔门弟子 71

2.邦与天下的学说 76

3.人与仁 85

4.天命论与政治实践 89

5.孔子与陈王 93

B.墨子的政治学 99

C.孟子的政治学 104

1.《史记·孟荀列传》、《老庄申韩列传》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04

2.儒之成为家在孔子之后,墨孟之时,孔子非儒家之首 105

3.墨者及孟子之论天下国家 107

4.孟子时代之诸大夫与国人 108

5.孟子时代的王;王霸的见解由孔到孟的变化 109

6.孟子时代的民主政治思想与血缘关系 111

Ⅴ.东方专制主义问题——政治学、历史学两千多年来的误解 115

A.先秦中国——内无东方专制主义,外亦未闻东方专制主义,不知东方专制主义为何物 115

B.古希腊人——内无东方专制主义,外已接触异邦专制主义,开始对东方民族发生误解 120

C.水力文明、水力社会、水力国家、水力帝国、水力专制主义等(hydraulic civilization, hydraulic society, hydraulic state, hydraulic empires&hydraulic despotism)东方专制主义(oriental despotism)之批判 125

Ⅵ.“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alism百年来的误译 129

A.源于中世拉丁的feudalism,为欧洲古典时代所不知道,亦不适用于中国古典时代 129

B.古代中国“封建”是殖民建邦;理雅各以春秋与欧洲中世作对比的热衷,在封与建单独应用时的煞费苦心 135

C.“拂特之俗”或“拂特封建(feudalism)之介绍来华,严复的封建、宗法“四千数百载而有余”说;论中西“中世纪” 139

D.结语 144

Ⅶ.民主政治问题——论古典中国民主政治 147

A.民主政治是城邦政治制度之一,古代西方有,古代中国也有 147

B.古中国“民主”[民之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公卿执政制时代民主思想的高潮 155

C.古典中国民主政治传统何以湮没无闻?关于汤武革命和赵盾弑君的争论 162

第二篇 古典民主政治创始时期——由汤武革命至国人流王于彘 177

Ⅷ.武王征商与汤武革命 177

A.利簋铭文 177

B.《尚书·牧誓》 180

C.古本《竹书纪年》的几条记录 182

D.“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解 183

Ⅸ.由《汤誓》至《泰誓》——《尚书》逸篇所记的汤武革命 187

A.《尚书·汤誓》 187

B.尚书逸篇——“汤征”、“汤说” 189

1.“汤征” 189

2.“汤说” 191

C.武王伐纣“东征”的尚书逸文 192

D.关于《泰誓》 193

E.《尚书·泰誓》佚文 195

Ⅹ.《书·多士》中的“革命”与《书·多方》中的“民主” 199

A.《书·多士》中的“革命” 199

《尚书·多士》中英对照 201

B.《书·多方》中的“民主” 206

《尚书·多方》中英对照 210

ⅩⅠ.周之经营东方与周初之大殖民 217

A.武王伐纣至周公居东 217

1.《大诰》 218

《大诰》中英对照 220

2.《康诰》、《酒诰》、《梓材》 224

《康诰》中英对照 225

《酒诰》中英对照 231

《梓材》中英对照 235

3.《召诰》、《洛诰》、《无逸》 237

《召诰》中英对照 239

《洛诰》中英对照 243

《无逸》中英对照 249

B.西周初年的大殖民(封建) 253

ⅩⅡ.汤武革命的历史任务 257

A.“临君周邦”,“燮和天下”——《顾命》对周邦与周天下各邦关系的制定 257

《顾命》中英对照 261

《康王之诰》中英对照 265

B.公卿执政制之起源,国人[王人]阶级之壮大——《君奭》、《立政》所见的周邦政治制度 267

《君奭》中英对照 270

《立政》中英对照 274

C.洪范九畴——阴阳五行问题 (自汤武至厉幽间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 279

《洪范》中英对照 284

ⅩⅢ.国人畔袭厉王 293

《桑柔》中英对照 294

厉王奔彘 298

第三篇 自共和讫孔子 (公元前841—前476)(古代中国民主政治全盛时代) 305

ⅩⅣ.“黄帝以来讫共和”,“自共和讫孔子”(古代中国民主政治史的两大时期) 305

ⅩⅤ.释共和(共伯[和]可以休矣) 309

A.共和释名,周之国人革命运动与世界史上第一共和国的诞生(《汉书》学对《史记》学之挑战) 309

B.共伯考析——由夏之诸侯至周之天子 316

1.《庄子·让王篇》与《吕氏春秋·慎人篇》的“共伯” 316

2.《汉书·古今人表》上的“共伯[和]”问题 318

3.《汲冢纪年》的发现与“共伯干王位”的纪录 318

C.唐初亲见《竹书纪年》的三学者——孔颖达、司马贞、张守节对共和、共伯的见解 321

D.太史公“自黄帝讫共和”,“自共和讫孔子”的历史意义;论“共和”为《春秋》时代之始 325

ⅩⅥ.宣王中兴 329

A.西北、东南之经略 329

《六月》中英对照 330

《采芑》中英对照 334

《江汉》中英对照 337

《常武》中英对照 339

《崧高》中英对照 344

《烝民》中英对照 347

《韩奕》中英对照 350

B.宣王时代的几篇诗 353

《云汉》中英对照 354

《车攻》中英对照 357

《吉日》中英对照 359

《鸿雁》中英对照 360

《庭燎》中英对照 361

《沔水》中英对照 361

《鹤鸣》中英对照 362

《祈父》中英对照 363

《白驹》中英对照 364

《黄鸟》中英对照 365

《我行其野》中英对照 366

《斯干》中英对照 367

《无羊》中英对照 369

ⅩⅦ.周室东迁与国人阶级之壮大 371

A.周室东迁 371

《瞻印》中英对照 375

附:《水经·洧水注》引《竹书纪年》一条千年来误读悬案 379

B.国人阶级之普遍壮大(至“东门遂杀適立庶 387

1.民与神 387

2.国卿,民之主也 388

3.当国 389

4.国人与诸大夫 391

5.关于春秋弑君问题和出君问题——师旷、史墨的言论分析 403

a.《春秋》弑君表 403

b.出君问题——师旷、史墨的言论分析 405

6.论《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及其窜入句“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407

附:《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 413

ⅩⅧ.春秋时代的改革 417

A.国人与野人乡人与乡校 419

B.晋赵盾专政 晋悼公即位于朝 422

C.子产听郑国之政 427

D.古典时代人民陪审制度 430

E.敬教劝学——古典中国的教育(卫文公的故事) 433

1.卫之兴 433

2.卫之亡与复兴 434

3.敬教劝学的成果 436

F.春秋时代的《春秋》 437

第四篇 古代中东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民主政治时代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至公元前一千年代初之古代文明世界) 445

ⅩⅨ.中东远古帝国 445

A.亚述帝国 450

B.巴比伦帝国 456

C.米底帝国和波斯帝国 459

1.米底帝国 459

2.波斯帝国 462

第五篇 中西古典文明合论 473

ⅩⅩ.古典中国没有西方古代史上的所谓“黑暗时代” 473

ⅩⅩⅠ.中国古典史上未见“黑暗时代”的原因 477

A.古中国之兄弟民族思想 477

B.古中国有可变之礼俗,无排他之宗教 481

ⅩⅩⅡ.中国古典文明史的觉醒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