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人和天空 1
第二章 基本仪器和方法 11
2.1 光的某些特性 12
a.光以直线传播 12
b.光的波动性 12
c.光的偏振 13
2.2 光的速度 14
2.3 光的反射、折射和望远镜 16
a.折光望远镜 17
b.反光望远镜 19
c.折光望远镜和反光望远镜的比较 21
d.色差 22
e.施米特望远镜 23
2.4 摄谱仪 25
a.连续光谱 26
2.5 三种光谱 26
b.明线光谱 27
c.暗线光谱 28
2.6 谱线波长的测定 29
2.7 多普勒效应和视向速度 29
2.8 天体测光学 32
2.9 电磁波谱 35
2.10 分辨本领 36
2.11 射电望远镜 37
2.12 大气的吸收滤波作用 39
第三章 原子 44
3.1 原子构造 45
3.2 功和能 46
3.3 能级和原子跃迁 49
a.向下跃迁产生光子 52
b.光子和向上跃迁 53
c.畸变能级 56
第四章 行星 59
4.1 水星 60
a.雷达和自转 61
b.大气 64
c.水星表面 66
d.水星磁场 66
4.2 金星 66
a.雷达与自转 67
b.其它观测技术 67
d.大气和温室效应 69
c.金星表面 69
4.3 地球 72
a.地球内部 72
b.大气 73
c.地球的磁场 75
4.4 火星 78
a.观测技术 79
b.火星表面 81
e.云 86
d.大气 86
c.温度 86
4.5 木星 88
a.观测技术 90
b.大气 90
c.木星的内部结构 91
d.射电信号 92
4.6 土星 94
4.7 天王星 96
4.8 海王星 98
4.9 冥王星 99
4.10 行星的大小和距离 101
第五章 行星的运动 105
5.1 观测与参考坐标架 106
5.2 开普勒定律 107
a.第一定律 108
b.第二定律 108
c.第三定律 109
a.运动的第一与第二定律 110
5.3 牛顿运动定律 110
b.万有引力定律 112
5.4 证据和后果 112
a.地球运动的证据 113
b.地球运动的后果 115
5.5 太阳的视运动 117
5.6 天空中的大圆 119
5.7 进动 121
第六章 卫星 126
月亮 127
6.1 月亮的位相 127
6.2 月亮大气 130
6.3 观测技术 131
6.4 月亮表面 132
a.月海 132
b.质瘤 133
c.环形山 134
d.剥蚀作用 137
f.月堑 139
g.阿尔卑斯大峡谷 139
e.月隙 139
6.5 月亮的近代活动 141
6.6 月球探测者 144
6.7 月亮的运动 147
6.8 食 149
6.9 潮汐 153
6.10 其它行星的卫星 155
其它卫星 155
6.11 人造卫星及其轨道 157
第七章 小行星、陨星和彗星 163
7.1 数字和行星的距离 164
7.2 小行星 165
7.3 陨星 168
a.视若流星 169
b.观测技术 170
c.陨星的分类 173
d.玻璃陨石 175
e.球粒陨星 177
7.4 陨星坑 179
7.5 流星雨 182
7.6 彗星 183
a.彗星的轨道 184
b.彗星的组织 185
c.彗核 189
d.著名的彗星 192
7.7 行星际尘埃 197
第八章 太阳系的年龄和起源 201
8.1 太阳系的年龄 202
a.观测技术 202
b.地球和陨星的年龄 204
8.2 太阳系起源 205
a.太阳系概貌 205
b.早期假说 206
c.星云假说 207
8.3 生命的形成 215
第九章 太阳 219
9.1 概貌 220
9.2 太阳辐射 221
a.辐射曲线 221
b.辐射定律 222
9.3 太阳光谱 224
a.谱线强度和电子跃迁 225
b.色球和闪光光谱 226
9.4 太阳的内部结构 227
a.氢聚变为氦 227
b.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228
9.5 光球的活动 230
a.米粒组织 230
b.太阳黑子 232
c.黑子和太阳的自转 233
d.黑子的周期性 234
e.光球和单色光照片 237
f.谱斑 240
g.耀斑 240
h.临边昏暗现象 242
9.6 色球的活动 242
a.温度 242
b.日珥 244
9.7 日冕 249
a.外貌 249
b.温度和压力 249
c.日冕和太阳风 251
9.8 太阳和地球 251
第十章 稳定恒星 255
10.1 概貌 256
10.2 恒星的距离 257
a.周年视差(或称日心视差) 257
10.3 恒星的速度 258
b.周年视差的局限性 258
10.4 恒星的大小 262
10.5 恒星的温度 263
a.光谱序 266
b.光谱线与光谱型 266
c.谱线强度 268
10.6 恒星的光度 270
a.亮度和视星等 270
b.光度和绝对星等 271
10.7 赫罗图 273
10.8 分光视差 275
a.亮度的平方反比定律 275
b.压力致宽和光度 276
10.9 光度、温度和大小 278
10.10 质量、光度和密度 279
10.11 光度函数(恒星计数) 282
10.12 化学组成 284
第十一章 不稳定星 288
a.光变曲线 289
11.1 造父变星 289
b.速度曲线和脉动 290
c.周-光关系 292
d.两种星族的造父变星 294
11.2 天琴座RR型变星 296
11.3 长周期变星 297
11.4 新星 300
a.光变曲线 301
c.膨胀气壳的光谱证据 302
b.光谱的变化 302
d.抛射气体的观测资料 304
11.5 超新星 305
a.蟹状星云 306
b.脉冲星 309
c.超新星遗迹 310
11.6 其它具有膨胀气壳的恒星 312
11.7 行星状星云 313
12.1 气体定律 317
第十二章 恒星演化 317
12.2 在稳定恒星内能量和压力的平衡 320
12.3 能量传输和恒星结构 321
12.4 恒星演化理论 323
a.原恒星 323
b.零龄主序星 324
c.主星序后的演化 326
d.氦闪 328
e.白矮星 328
a.进入主星序之前 329
12.5 恒星演化的观测证据 329
b.在主星序上 331
c.主星序之后 332
d.来自星团的证据 333
e.再谈白矮星 336
第十三章 双星和行星 343
双星 344
13.1 目视双星 344
a.恒星的质量 345
b.必要的观测 348
13.2 分光双星 352
13.3 食变双星(交食双星) 355
13.4 恒星、行星和生命 358
a.巴纳德星 358
b.行星比恒星多吗? 359
c.恒星的自转和行星 360
d.由分子云来的射电信号 361
13.5 黑洞 362
第十四章 星团 366
14.1 疏散星团 367
a.星团的成员 367
b.颜色-光度图 369
c.昴星团 372
d.星协 374
14.2 球状星团 376
第十五章 繁星之间 381
15.1 亮星云 382
a.反射星云 383
b.发射星云和禁线 383
15.2 暗星云 386
15.3 星际气体和尘埃 389
15.4 射电天文学 393
a.射电天空 393
b.自由电子和连续谱 395
c.束缚电子和射电谱线 395
15.5 星际分子 397
第十六章 星系 401
16.1 星系的哈勃分类 402
a.椭圆星系 405
b.标准旋涡星系 405
c.棒旋星系 407
d.不规则星系 409
e.矮星系 412
16.2 非常活泼的星系 412
16.3 银河系 415
a.银核 418
b.银道面 419
c.银道坐标 419
d.旋臂的位置 420
16.4 银河系的自转 421
a.固体轮式自转 421
b.开普勒式自转 422
c.自转和银河系结构 424
16.5 旋臂 430
16.6 “星系年轮” 431
16.7 星系的演化 434
第十七章 宇宙和相对论 440
17.1 星系的分布 441
17.2 星系的距离 443
a.天琴座RR型变星和造父变星 446
b.十颗最亮的恒星 446
c.最亮的球状星团 446
e.十个最亮的星系 447
d.超新星 447
t.红移现象 449
17.3 狭义相对论原理 452
17.4 广义相对论 455
17.5 宇宙的结构 457
a.直线和空间形状 457
b.非欧氏空间 460
c.星系的计数和空间的形状 462
17.6 宇宙的膨胀 466
17.7 宇宙的起源 467
a.大爆炸理论 467
b.稳恒态理论 468
c.可能的观测检验 469
17.8 宇宙的观测 470
a.类星体 470
b.原始火球 473
译后记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