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曾敏之 1
《三顾茅庐》艺境谈 6
从的卢马写刘备 9
《曹操煮酒论英雄》赏析 12
惊人之笔 15
谈刘备托孤 18
扣人心弦话“打虎” 21
《水浒》的人物出场 24
鲁智深“亮相” 28
一般情事 两样笔墨 31
细致而精炼的描写 33
扣紧人物身份 35
西游第一回 37
满怀孤愤写《聊斋》 40
蒲松龄写《狼》 43
《促织》试析 47
红楼一回书 51
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58
妙笔写王冕 61
《儒林外史》的结构 65
细节描写见匠心 69
《明湖居听书》的艺术美 71
好花还得绿叶扶 74
岂止引人入胜 76
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79
叙述语言的表现力 82
寓言一例 86
读《吕氏春秋·察传》 89
《项羽本纪》的开头 93
《鸿门宴》艺术谈 96
谈“完璧归赵” 103
刘兰芝话里有话 107
吐气扬眉赞罗敷 110
王勃的送别诗 113
李白的《送友人》 116
杜甫的《客至》 120
略谈“张王乐府” 124
说柳宗元《童区寄传》 127
苏轼诗中的“暴雨” 132
《石钟山记》佳笔一例 136
生花妙笔写《拷红》 138
读宋濂《秦士录》 141
高启诗略谈 144
袁白燕除夕诗 147
“带有清风”的于谦 149
也谈《项脊轩志》 152
李贽与《藏书》 155
中郎厌官 157
壮烈捐身夏完淳 159
文中见人的归庄短跋 162
顾贞观以词代书 164
方苞《左忠毅公轶事》析 167
郑板桥题画诗举隅 172
血泪斑斑的《逃荒行》 174
说陈章《采茶歌》 177
黄仲则穷愁赋诗 180
贝青乔和他的诗 182
读叶绍钧的《春联儿》 188
精美的素描 192
谈许地山的《落花生》 194
《雷雨》四十年 197
《荷塘月色》的诗意 200
《背影》一议 203
朱自清写“绿” 207
托物见志的《煤》 209
赞美春天的《小草》 211
重读《孤独者》 213
《一件小事》的构思 220
谈鲁迅的《风筝》 223
夏丐尊的《白马湖之冬》 227
浅谈茅盾的《拉拉车》 229
巴金的《香港之夜》 231
《骆驼样子》中的“景”与“人” 233
老舍二三事 236
提倡革命文学的蒋光慈 239
墨水瓶挂在颈上的艾芜 242
终身从事编辑的靳以 244
李广田的《野店》 246
臧克家的《答客问》 248
冰心的《迎春》 252
杨朔散文中古诗的引用 254
4 258
“披文以入情” 258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262
“翫绎方美” 265
“深识鉴奥” 269
生活·构思·技巧· 273
“记述贵于宛肖” 279
“语求肖似” 285
3 288
寻求金刚石似的语言 289
数量词的叠用 293
贴切的动词 297
传情·肖似·吸引力 300
缘情写景 303
“烂熟于心” 306
惟其琐琐 更见真挚 310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名著 314
鲁迅对文艺遗产的态度 320
5 326
两个文人的自我批评 326
繁简之间 328
说“剪裁” 328
繁简之间 329
不是重复 331
当繁也要繁 332
从内容出发 333
即小见大 335
要看本质 337
写渔家的诗 340
诗句的跳跃 342
“半夜钟”和“六月荔” 344
“究其意则安” 346
“源”与“流” 348
读书要“有所见” 350
“站着写”和“跪着画” 353
从汤显祖“失踪”说起 355
夜窗偶拾 358
诗中景语 358
非议错了 359
何讽之有 360
从“十月寒”谈起 361
随园翻案 362
一字之差 363
主语的省略 364
“两脚书橱” 365
“得其短处” 366
文章要改 367
最简短的祭文 368
“拉”“凑”有害 368
岂止可笑 369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