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篇 1
第一章 经络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1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
绪言 1
一、十二经脉 2
二、奇经八脉 4
三、十五络脉 4
四、十二经别 4
一、四肢部 5
二、头面部 5
六、十二皮部 5
第三节 十四经脉体表分布概况 5
五、十二经筋 5
三、颈项部 6
四、躯干部 6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的临床应用 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8
三、阿是穴 10
一、十四经穴 10
二、经外奇穴 10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 10
第二章 腧穴概述 10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10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11
一、近治作用 11
二、远治作用 11
三、特殊作用 11
第四节 特定穴的意义 17
一、五输穴 17
二、原穴、络穴 17
七、八脉交会穴 18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8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18
五、郄穴 18
六、下合穴 18
四、八会穴 18
三、俞穴、募穴 18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19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20
四、简便取穴法 21
第三章 十四经脉及其腧穴 2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2
一、中府 22
二、云门 22
六、孔最 23
五、尺泽 23
三、天府 23
四、侠白 23
七、列缺 24
八、经渠 24
九、太渊 24
十、鱼际 25
十一、少商 25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25
一、商阳 26
二、二间 26
三、三间 26
四、合谷 26
八、下廉 27
九、上廉 27
五、阳溪 27
七、温溜 27
六、偏历 27
十、手三里 28
十一、曲池 28
十二、肘髎 28
十三、手五里 28
十四、臂臑 28
十五、肩髃 28
十九、口禾髎 29
十八、扶突 29
十六、巨骨 29
十七、天鼎 29
二十、迎香 3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30
一、承泣 30
二、四白 31
三、巨髎 31
四、地仓 31
五、大迎 31
八、头维 32
九、人迎 32
七、下关 32
六、颊车 32
十、水突 33
十一、气舍 33
十二、缺盆 33
十三、气户 33
十四、库房 33
十五、屋翳 33
十六、膺窗 33
二十、承满 34
十九、不容 34
十七、乳中 34
十八、乳根 34
二十一、梁门 35
二十二、关门 35
二十三、太乙 35
二十四、滑肉门 35
二十五、天枢 35
二十九、归来 36
三十一、脾关 36
三十、气冲 36
二十八、水道 36
二十七、大巨 36
二十六、外陵 36
三十二、伏兔 37
三十三、阴市 37
三十四、梁丘 37
三十五、犊鼻 37
三十六、足三里 37
三十七、上巨虚 38
三十八、条口 38
三十九、下巨虚 38
四十、丰隆 38
四十五、厉兑 39
四十四、内庭 39
四十一、解溪 39
四十二、冲阳 39
四十三、陷谷 39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40
一、隐白 40
二、大都 40
三、太白 41
四、公孙 41
五、商丘 41
六、三阴交 41
九、阴陵泉 42
十、血海 42
七、漏谷 42
八、地机 42
十一、箕门 43
十二、冲门 43
十三、府舍 43
十四、腹结 43
十五、大横 43
二十一、大包 44
十九、胸乡 44
二十、周荣 44
十八、天溪 44
十七、食窦 44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45
一、极泉 45
二、青灵 45
三、少海 45
四、灵道 46
五、通里 46
六、阴郄 46
七、神门 46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47
九、少冲 47
八、少府 47
一、少泽 48
二、前谷 48
三、后溪 48
四、腕骨 48
五、阳谷 49
六、养老 49
七、支正 49
八、小海 49
九、肩贞 49
十、臑俞 49
十六、天窗 50
十五、肩中俞 50
十七、天容 50
十一、天宗 50
十三、曲垣 50
十二、秉风 50
十四、肩外俞 50
十八、颧髎 51
十九、听宫 51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51
一、晴明 52
二、攒竹 52
三、眉冲 52
七、通天 53
八、络却 53
四、曲差 53
六、承光 53
五、五处 53
九、玉枕 54
十、天柱 54
十一、大抒 54
十二、风门 54
十三、肺俞 54
十七、膈俞 55
十六、督俞 55
十八、肝俞 55
十四、厥阴俞 55
十五、心俞 55
十九、胆俞 56
二十、脾俞 56
二十一、胃俞 56
二十二、三焦俞 56
二十三、肾俞 57
二十四、气海俞 57
二十五、大肠俞 57
二十六、关无俞 57
三十一、上髎 58
三十三、中髎 58
三十二、次髎 58
二十九、中膂俞 58
三十、白环俞 58
二十八、膀胱俞 58
二十七、小肠俞 58
三十四、下髎 59
三十五、会阳 59
三十六、承扶 59
三十七、殷门 59
三十八、浮郄 59
三十九、委阳 59
四十、委中 59
四十五、譩譆 60
四十四、神堂 60
四十一、附分 60
四十二、魄户 60
四十三、膏肓俞 60
四十六、膈关 61
四十七、魂门 61
四十八、阳纲 61
四十九、意舍 61
五十、胃仓 61
五十一、肓门 61
五十二、志室 61
五十七、承山 62
五十九、跗阳 62
五十八、飞扬 62
五十四、秩边 62
五十六、承筋 62
五十五、合阳 62
五十三、胞肓 62
六十、昆仑 63
六十一、仆参 63
六十二、申脉 63
六十三、金门 63
六十四、京骨 63
六十七、至阴 64
六十五、束骨 64
六十六、足通谷 6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65
一、涌泉 65
二、然谷 65
三、太溪 65
四、大钟 66
五、水泉 66
六、照海 66
九、筑宾 67
十、阴谷 67
七、复溜 67
八、交信 67
十一、横骨 68
十二、大赫 68
十三、气穴 68
十四、四满 68
十五、中注 68
二十、腹通谷 69
十九、阴都 69
二十一、幽门 69
二十二、步廊 69
十七、商曲 69
十六、肓俞 69
十八、石关 69
二十三、神封 70
二十四、灵墟 70
二十五、神藏 70
二十六、彧中 70
二十七、俞府 7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71
一、天池 71
二、天泉 71
三、曲泽 71
六、内关 72
四、郄门 72
五、间使 72
七、大陵 73
八、劳宫 73
九、中冲 7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73
一、关冲 74
二、液门 74
三、中渚 74
四、阳池 75
五、外关 75
六、支沟 75
十二、消泺 76
十一、清冷渊 76
十三、臑会 76
七、会宗 76
九、四渎 76
八、三阳络 76
十、天井 76
十四、肩髎 77
十五、天髎 77
十六、天牖 77
十七、翳风 77
十八、瘈脉 77
十九、颅息 77
二十三、丝竹空 78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78
二十、角孙 78
二十二、耳和髎 78
二十一、耳门 78
一、瞳子髎 79
二、听会 79
三、上关 79
四、颔厌 79
十、浮白 80
八、率谷 80
九、天冲 80
六、悬厘 80
五、悬颅 80
七、曲鬓 80
十一、头窍阴 81
十二、完骨 81
十三、本神 81
十四、阳白 81
十五、头临泣 81
十六、目窗 81
十九、脑空 82
二十一、肩井 82
二十、风池 82
十八、承灵 82
十七、正营 82
二十二、渊液 83
二十三、辄筋 83
二十四、日月 83
二十五、京门 83
二十六、带脉 83
五、悬枢 83
二十七、五枢 84
二十八、维道 84
二十九、居髎 84
三十、环跳 84
三十四、阳陵泉 85
三十三、膝阳关 85
三十一、风市 85
三十二、中渎 85
三十五、阳交 86
三十六、外丘 86
三十七、光明 86
三十八、阳辅 86
三十九、悬钟 86
四十、丘墟 87
四十一、足临泣 87
四十二、地五会 87
四十三、侠溪 87
四十四、足窍阴 87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88
一、大敦 88
二、行间 89
三、太冲 89
四、中封 89
五、蠡沟 89
六、中都 90
七、膝关 90
八、曲泉 90
九、阴包 90
十四、期门 91
十三、章门 91
十一、阴廉 91
十、足五里 91
十二、急脉 91
第十三节 督脉 92
一、长强 92
二、腰俞 92
三、腰阳关 92
四、命门 93
六、脊中 93
十一、神道 94
十四、大椎 94
十三、陶道 94
十二、身柱 94
九、至阳 94
十、灵台 94
八、筋缩 94
七、中枢 94
十五、哑门 95
十六、风府 95
二十三、上星 96
二十二、囟会 96
二十一、前顶 96
二十、百会 96
十八、强间 96
十七、脑户 96
十九、后顶 96
二十四、神庭 97
二十五、素髎 97
二十六、水沟 97
二十七、兑端 97
第十四节 任脉 98
一、会阴 98
二十八、龈交 98
二、曲骨 99
三、中极 99
四、关元 99
五、石门 99
六、气海 100
七、阴交 100
八、神阙 100
九、水分 100
十、下脘 100
十五、鸠尾 101
十四、巨阙 101
十一、建里 101
十二、中脘 101
十三、上脘 101
十六、中庭 102
十七、膻中 102
十八、玉堂 102
十九、紫宫 102
二十、华盖 102
二十一、璇玑 102
二十四、承浆 103
二十二、天突 103
二十三、廉泉 103
第四章 常用经外奇穴 107
第一节 头面部穴 107
一、四神聪 107
二、印堂 107
三、鱼腰 107
四、球后 107
第二节 躯干部穴 108
八、百劳 108
一、夹脊 108
二、定喘 108
七、翳明 108
六、金津、玉液 108
五、太阳 108
三、腰眼 109
四、十七椎 109
五、腰奇 109
第三节 上肢部穴 109
一、十宣 109
二、四缝 109
一、环中 110
第四节 下肢部穴 110
五、臂中 110
四、腰痛穴 110
三、牙痛穴 110
二、百虫窝 111
三、膝眼 111
四、鹤顶 111
五、阑尾穴 111
六、胆囊穴 111
针法灸法篇 112
第一章 毫针刺法 112
第一节 针具及练针法 112
一、针具 112
二、练针法 113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114
一、选择针具 114
二、安排体位 114
三、消毒工作 116
第三节 操作方法 116
一、进针法 116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118
三、得气与行针 119
四、针刺补泻 121
五、留针与出针 122
二、滞针 123
一、晕针 123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23
三、弯针 124
四、断针(即折针) 124
五、出血与血肿 124
一、《灵枢·小针解》 124
六、外伤性气胸 125
七、防止刺伤其他重要脏器 125
第五节 针刺注意事项 127
第二章 灸法、拔罐法 128
第一节 灸法 128
一、灸用材料 128
二、灸法的分类及操作 129
第二节 拔罐法 131
三、适用范围 131
四、注意事项 131
一、应用器材 132
二、操作方法 132
三、临床应用 133
四、注意事项 134
第三章 三棱针、皮肤针刺法 134
第一节 三棱针刺法 134
一、针具 135
二、操作方法 135
二、操作方法 136
三、适应范围 136
四、注意事项 136
一、针具 136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附:皮内针) 136
三、适应范围 137
四、注意事项 137
[附]皮内针 137
一、针具 137
二、操作方法 137
三、适应范围 138
四、注意事项 138
第四章 电针、穴位注射疗法 139
第一节 电针疗法 139
一、应用器材 139
二、操作方法 139
三、适应范围 139
四、注意事项 139
二、操作方法 140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40
第二节 穴位注射疗法 140
三、适应范围 141
四、注意事项 141
耳针头针篇 142
第一章 耳针 142
第一节 耳郭的表面解剖 142
第二节 耳穴的分布、定位和主治 143
一、耳穴的分布 143
肛门 144
耳尖 144
外生殖器 144
肝阳 144
轮1~6 144
直肠 144
耳中 144
(一)耳轮脚及耳轮部(13穴) 144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44
尿道 144
(三)对耳轮上脚部(5穴) 145
髋 145
膝 145
踝 145
跟 145
趾 145
肩 145
锁骨 145
肩关节 145
肘 145
腕 145
风溪 145
指 145
(二)耳?部(7穴) 145
腹 146
(六)三角窝部(4穴) 146
胸 146
颈 146
神门 146
盆腔 146
内生殖器 146
胸椎 146
颈椎 146
(五)对耳轮部(6穴) 146
下脚端 146
坐骨神经 146
臀 146
(四)对耳轮下脚部(3穴) 146
腰骶椎 146
(八)对耳屏部(6穴) 147
额 147
颞 147
枕 147
缘中 147
对屏尖 147
肾上腺 147
内鼻 147
咽喉 147
屏尖 147
外鼻 147
外耳 147
(七)耳屏部(6穴) 147
角窝上 147
阑尾 148
(十)耳甲艇(5穴) 148
小肠 148
肝 148
胰胆 148
肾 148
大肠 148
口 148
皮质下 148
(九)耳轮角周围部(8穴) 148
十二指肠 148
贲门 148
食道 148
胃 148
内分泌 149
牙 149
目2 149
目1 149
(十二)耳?部(10穴) 149
三焦 149
脾 149
气管 149
肺 149
心 149
(十一)耳甲腔(6穴) 149
膀胱 149
输尿管 149
耳背沟 150
下耳根 150
耳迷根 150
上耳根 150
(十三)耳背部(4穴) 150
颊 150
扁桃体 150
内耳 150
眼 150
垂前 150
颌 150
舌 150
第三节 耳穴的探查和应用 151
一、耳穴的探查 151
二、耳穴的应用 151
一、耳针的操作 153
第四节 耳针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153
二、注意事项 154
第二章 头针 155
第一节 头针标准线定位及主治 155
一、额区 155
额中线 155
额旁1线 155
额旁2线 155
顶颞后斜线 156
顶颞前斜线 156
顶旁1线 156
二、顶区 156
顶中线 156
额旁3线 156
四、枕区 157
枕上旁线 157
枕上正中线 157
三、颞区 157
颞后线 157
顶旁2线 157
颞前线 157
枕下旁线 158
第二节 适应症与禁忌症 158
一、适应症 158
二、禁忌症 158
第三节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58
一、操作方法 158
二、注意事项 159
治疗篇 160
第一章 治疗概述 160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160
一、疏通经络 160
二、抚正祛邪 160
三、调整阴阳 161
第二节 经络穴位诊断法 161
一、检查方法 161
二、异常反应 162
三、临床应用 162
三、虚实 163
第三节 八纲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163
二、寒热 163
一、表里 163
第四节 针灸处方的选穴与配穴 164
一、选穴原则 164
四、阴阳 164
二、配穴方法 166
三、特定穴的应用 168
二、治疗时机与疗程 171
一、刺灸方法的选择 171
第五节 针灸治疗注意事宜 171
三、腧穴的交替使用 172
第一节 内科病 173
一、感冒 173
第二章 常见病证治疗 173
二、咳嗽 174
三、哮喘 175
四、中暑 175
五、疟疾 176
六、胃脘痛 177
七、呕吐 178
八、泄泻 179
九、痢疾 180
十一、黄疸 181
十、胁痛 181
十二、胸痹 182
十三、心悸 183
十四、不寐 184
十五、癫狂 185
十六、痫证 186
十七、头痛 187
十八、眩晕 188
十九、中风(附:面瘫) 189
二十一、水肿 191
二十、晕厥 191
二十二、尿闭 192
二十三、遗精 193
二十四、阳痿 194
二十五、腰痛 194
二十六、痹证 195
二十七、痿证 196
第二节 妇儿科 197
一、痛经 197
二、闭经 198
三、胎位不正 198
五、乳少 199
四、滞产 199
七、小儿急惊风 200
六、阴挺 200
八、疳积 201
九、遗尿 201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 202
一、乳痈 202
二、肠痈 203
三、扭挫伤 203
四、风疹 204
五、目赤肿痛 204
六、耳鸣耳聋 205
八、鼻渊 206
七、鼻衄 206
九、咽喉肿痛 207
十、牙痛 207
第三章 针刺麻醉 209
第一节 针麻的特点和适应范围 209
一、针麻的特点 209
二、适应范围 209
一、体针麻醉选穴 210
四、其他 210
第三节 选穴原则 210
第二节 术前准备 210
二、确定针麻方案 210
一、解释工作 210
三、试针 210
二、耳针麻醉选穴 211
第四节 操作方法 212
一、手法运针 212
二、电脉冲刺激法 212
第五节 辅助用药 212
第六节 术后工作和注意事项 213
一、术后工作 213
二、注意事项 213
附篇 214
第一章 针灸经文选 214
二、《灵枢·官针》 215
第二章 针灸歌赋选 217
一、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217
二、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217
三、特定穴歌 220
四、四总穴歌(六总诀) 221
五、千金十穴歌 221
六、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221
七、标幽赋 221
八、玉龙歌 222
第三章 古代体表名词解释 225
第一节 有关经络研究简况 232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232
第四章 经络针灸近代研究简介 232
二、有关经络实质研究的概况 234
第二节 腧穴特异性的研究简况 235
一、对经穴特异作用的研究 235
二、配穴的特效作用 236
第三节 针法与灸法的研究 236
一、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 236
二、灸法的临床应用 237
一、针灸的镇痛作用 238
二、针灸对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238
第四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研究简况 238
三、针灸的免疫防御作用 241
第五章 其他方面的针灸资料介绍 242
第一节 经穴电测定法 242
一、注意事项 242
二、测定结果的分析 242
第二节 知热感度测定法 243
第三节 几种针灸仪的临床应用简介 243
一、激光针 243
二、穴位磁疗 244
三、微波针 244
四、超声针 244
《针灸学》教学大纲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