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1
第一章 影响的存在 5
第一节 新诗运动与中国 5
第二节 影响实例 11
埃兹拉·庞德 11
阿伦·厄普瓦德 16
埃米·罗厄尔 22
约翰·哥尔德·弗莱契 25
哈丽特·蒙罗 26
伐切尔·林赛 27
威特·宾纳 30
阿瑟·戴维森·费克 33
沃莱斯·斯蒂文斯 35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42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 44
卡尔·桑德堡 44
T·S·艾略特 45
麦克斯威尔·波登海姆 48
克利斯多弗·莫利 49
其他人 50
第三节 各国影响的对比分析 53
杂志评论 53
《诗刊》内容分析 55
新诗运动时期中国诗英译本 57
英国诗 58
法国象征主义 60
印度 61
日本诗人 62
中日诗之区分 64
庞德与中日诗的关系 66
第二章 影响的中介 79
第一节 外交与通商 80
美国诗人与美帝国主义 80
快帆贸易 81
传教 84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引起的波澜 86
第二节 美国诗人访华 97
米莱 97
宾纳与费克 99
狄任斯 100
第三节 中国人在美国 105
唐人街 105
中国留学生 109
关文清 109
赵元任 110
江亢虎 112
蒋廷干 113
第四节 中国诗与诗学之西传 116
最早英译本 116
法译本 117
《玉书》 117
《大地之歌》 118
十九世纪英译本 120
翟理斯和《中国文学史》 121
《沧浪诗话》 122
道家思想之西传 122
禅宗思想 126
第五节 中国艺术 128
波士顿博物馆 128
伦敦大英博物馆 129
蒙罗之收藏 130
桑德堡诗中的中国艺术品 131
弗莱契与中国画 135
庞德与中国艺术 136
第六节 翻译,《神州集》 146
费诺罗萨笔记 146
对《神州集》的评价 148
悲愁题材 149
羁客题材 151
残叶形象 154
《神州集》的影响 156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之东方风 159
第一节 东方风与中国风 159
第三章 影响的分析 159
《鲁拜集》 160
新诗运动中的旧式东方风 161
威廉·罗斯·倍尼特 162
E·E·肯明斯 165
埃米·罗厄尔的《传说集》 167
其他诗人作品中的东方风 169
英国传统的压力 176
第二节 中国诗与新诗支动之反传统 176
英国诗坛之保守 177
美国世纪初的“绅士派” 181
“大杂志”态度之变化 182
《神州集》与美国诗人对一次大战的态度 186
新诗运动之一般思想倾向 189
第三节 中国诗与反浪漫主义 192
中国诗题材之“现代性” 192
中国诗风格之“现代性” 194
造型性与音乐性 197
“化简诗学” 198
中国诗旧式译风 202
海伦·瓦德尔 205
自由诗与中国诗翻译的必然关系 207
庞德的短语式节奏构造 211
韦利的重音体节奏构造 214
韦利的追随者 218
路易斯·哈蒙德 219
第四节 中国诗与自由诗运动 220
对自由诗的不满 221
仿绝句 222
仿八行体 224
第五节 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歌句法 228
《神州集》中的奇句 229
所谓意象并置 231
威廉斯使用并置 236
奥尔森的并置 239
所谓意象迭加 241
复杂式意象迭加 244
迭加的非正常连接法 249
脱离规范英语 252
“脱体法” 253
“中国式英语”诗 256
韦利的实践 257
艾思柯的译法 258
意象主义的本质 259
当代译法 259
句法仿中国诗 263
第六节 中国文字与美国诗学 267
罗厄尔发现“拆字” 267
《松花笺》中的拆字 270
费诺罗萨理论 272
“科学对抗逻辑” 273
动态意象与意象之关联 277
“东方黑格尔主义” 279
大规模意象并置 279
抽象与具体并置 281
西方诗歌的并置趋势 285
蒙太奇 286
艾略特的并置 289
第七节 中国诗与“反象征主义诗学” 293
美国现代诗之反象征主义传统 293
象征主义之分析 294
中国诗中的反象征主义 296
印象主义 297
庞德看法的发展 298
对比分析中西诗歌 303
结语 309
《荒原》结束一个时代 309
对中国诗的指责与新诗运动的批评 310
艾略特的排它性传统 313
中国诗与“非个性化” 314
当代美国诗坛的中国热 315
中国诗影响起伏的规律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