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译者的话 1
序 1
自序 1
绪言 1
第Ⅰ篇 基础理论 5
1.理想燃气轮机循环 5
1-1 理想燃气轮机循环 5
1-2 埃里克森循环 5
1-3 布雷敦循环(理想简单燃气轮机循环) 8
2.不计压力损失的实际燃气轮机循环 15
2-1 实际简单燃气轮机循环 15
2-2 不计压力损失的实际简单燃气轮机循环 19
2-2-1 热效率 20
2-2-2 对应于最大热效率的最佳压比φopt 20
2-2-3 最高温度T3对热效率的影响 23
2-2-4 简单燃气轮机实现的条件 24
2-2-5 进气温度T1对热效率的影响 25
2-2-6 压气机效率ηK和透平效率ηT对热效率的影响 25
2-2-7 比功lsa 26
2-2-8 对应于最大比功的最佳压比φ′opt 27
2-2-9 压气机效率ηK和透平效率ηT对比功的影响 28
2-2-10 功比α 28
2-2-11 简单燃气轮机循环小结 29
2-3 提高燃气轮机性能的方法 32
2-4 不计压力损失的回热循环 33
2-4-1 回热循环和回热度 33
2-4-2 热效率 34
2-4-3 临界压比 36
2-4-4 对应于最大热效率的最佳压比 37
2-4-5 比功 38
2-5 不计压力损失的中间冷却循环 38
2-5-1 中间冷却循环 38
2-5-2 采用中间冷却时压比的分配 39
2-5-3 热效率 41
2-5-4 比功 43
2-5-5 功比 43
2-6 不计压力损失的中间冷却-回热循环 44
2-7 不计压力损失的再热循环 46
2-7-1 再热循环 46
2-7-2 采用再热时压比的分配 47
2-7-3 热效率 48
2-7-4 比功 49
2-7-5 功比 50
2-8 不计压力损失的再热-回热循环 50
2-9 不计压力损失的中间冷却-再热-回热循环 52
(单轴燃气轮机各种循环的通用公式) 52
3-2 有压力损失的简单循环(1-1-0) 59
3-2-1 热效率 59
3-1 有压力损失的燃气轮机循环 59
3.有压力损失的燃气轮机循环 59
3-2-2 对应于最大热效率的最佳压比 61
3-2-3 有压力损失的简单循环的实现条件 63
3-2-4 比功 63
3-2-5 对应于最大比功的最佳压比 64
3-3 有压力损失的回热循环(1-1-ηR) 64
3-3-1 热效率 65
3-3-2 对应于最大热效率的最佳压比和临界压比 66
3-3-3 比功 67
3-4 有压力损失的中间冷却-回热循环(2-1-ηR) 67
3-5 有压力损失的中间冷却-再热-回热循环(2-2-ηR) 70
4.多轴式燃气轮机循环 74
4-1 多轴式燃气轮机循环 74
4-2 各种布置的符号表示法 76
4-3 多轴式燃气轮机循环的特性 77
4-4 双轴低压动力透平式再热-回热循环(1/LP/RE) 77
4-4-1 平衡条件 77
4-4-2 比功 79
4-4-3 热效率 80
4-5 双轴高压动力透平式再热-回热循环(1/HP/RE) 82
4-5-1 平衡条件及比功 82
4-5-2 热效率 82
4-6 1/C/E、1/C/RE、1/LP/RE及1/HP/RE 83
诸方案的比较 83
4-7 双轴低压动力透平式中间冷却-再热-回热循环 87
(1/LP/IRE) 87
5-2 闭式循环 91
5.特殊燃气轮机循环 91
5-1 特殊燃气轮机循环 91
5-3 燃烧室后置循环 92
5-4 燃烧室前置循环 97
5-5 外燃式循环 101
5-6 爆燃式循环(等容燃烧循环) 104
5-7 其他特殊循环 106
1-1 序论 107
第Ⅱ篇 基础理论的应用 107
1.核能动力用燃气轮机循环 107
1-2 高温气冷反应堆和闭式循环燃气轮机 108
1-2-1 高温气冷反应堆 108
1-2-2 闭式循环燃气轮机 109
1-3 使用气体的选定 111
1-3-1 放射性方面的考虑 111
1-3-2 传热性能方面的考虑 112
1-3-3 对反应堆结构材料稳定性的考虑 113
1-3-4 流体力学特性的考虑 113
1-3-5 对燃气轮机的适应性 114
1-3-6 计算前气体的选定 115
1-4 计算中各参量的选定 116
1-4-1 循环的选定 116
1-4-2 计算中各参量的选定 117
1-5-2 一次间冷-回热循环 119
1-5-1 回热循环 119
1-5 循环计算公式 119
1-5-3 一次间冷-再热-回热循环 120
1-5-4 二次间冷-回热循环 120
1-5-5 二次间冷-再热-回热循环 121
1-5-6 比热比是常量时的计算 122
1-6 比热比变化时的计算方法 122
1-6-1 循环的选定 122
1-6-2 参量的选定 123
1-6-3 计算方法 124
1-6-4 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124
1-7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126
1-7-1 燃气轮机的内部热效率ηa′ 126
1-7-2 比功 133
1-7-3 比热比的影响 135
1-8 结论 138
2-1 序论 141
2.高炉用燃气轮机循环 141
2-2 高炉用燃气轮机的热力特性 142
2-3 基本循环 144
2-3-1 带有回热器的基本循环 144
2-3-2 带有空气预热器的基本循环 151
2-3-3 带有高炉煤气预热器的基本循环 154
2-3-4 将燃气轮机排气供应热风炉的循环 154
2-3-5 没有热风炉的基本循环 155
2-3-6 无热风炉但有第二燃烧室的基本循环 157
2-4 燃烧室后置循环(排气加热循环) 159
2-4-1 有热风炉的燃烧室后置循环 159
2-4-2 无热风炉的燃烧室后置循环 164
2-4-3 将燃气轮机排气供应热风炉的燃烧室后置循环 166
2-5 外燃式循环 166
2-5-1 简单外燃式循环 166
2-5-2 抽气式外燃循环 168
2-5-3 混合循环 168
2-6-1 有冷却器的燃烧室前置循环 169
2-6 燃烧室前置循环 169
2-6-2 有回热器的燃烧室前置循环 170
2-6-3 送风加热式燃烧室前置循环 171
2-7 用氧气或富氧空气进行燃烧的循环 173
2-8 闭式循环 176
2-9 结论 176
3.用燃气发生器的燃气轮机循环 180
3-1 序论 180
3-2 燃气发生器 182
3-2-1 输入燃气发生器的物质 182
3-2-2 物质的平衡 183
3-2-3 平衡计算 185
3-2-4 热量平衡 189
3-2-5 生成燃气的分子量、比热和气体常数 196
3-3 燃气轮机循环 199
3-3-1 压气机K 199
3-2-6 气化效率 199
3-3-2 燃气发生器G 202
3-3-3 透平T 202
3-3-4 燃气轮机的有效输出功LN 205
3-3-5 内部效率ηt 206
3-4-1 总装置的布置 207
3-4-2 有效燃气的供给压比 207
3-4 总装置 207
3-3-6 功比α 207
3-4-3 带制氧机的总装置的输出功 208
3-4-4 带有制氧机的总装置能独立运行的条件 208
3-5 燃气发生器计算举例 209
3-5-1 计算条件 209
3-5-2 计算结果 209
3-6 燃气轮机循环的计算举例 217
3-6-1 无换热器的燃气轮机循环 217
3-6-2 具有换热器、给水预热器和蒸汽过热器的 222
燃气轮机循环 222
3-7 结论 230
轮机循环 232
4-1 序论 232
4.具有抽气式空气冷却器的进气冷却燃气 232
4-2 抽气式进气冷却燃气轮机循环的构成 233
4-3 循环的基本公式 235
4-3-1 符号和设计工况的给定值 235
4-3-2 求设计工况性能的基本公式 236
4-4 设计工况的性能 240
4-4-1 压气机进气温度下降率 241
4-4-2 抽气率对热效率及比功的影响 242
4-4-3 抽气压比对热效率及比功的影响 244
4-4-4 大气温度对热效率及比功的影响 244
4-5 变工况特性 246
4-5-1 抽气率的影响 250
4-5-3 压气机进气温度、透平进气温度及 251
循环温比与热效率的关系 251
4-5-2 抽气压比的影响 251
4-5-4 压气机和透平效率的变化 253
4-5-5 压气机和透平的流量特性 254
4-5-6 透平排气温度的变化 255
4-5-7 大气温度的影响 256
4-5-8 部分负荷时的运行状态 257
4-6 结论 258
5-1 总论 260
燃气轮机循环 260
5.具有余热利用式吸收制冷机的进气冷却 260
5-2 具有余热利用式吸收制冷机的进气冷却 261
燃气轮机循环的构成 261
5-3 循环的基本公式 262
5-3-1 符号 262
5-3-2 热效率及比功 264
5-3-3 发生器热源温度 266
5-4-1 吸收制冷机的性能和燃气轮机的进气温度 268
机循环的一般特性 268
5-4 具有吸收制冷机的进气冷却燃气轮 268
5-3-4 热量分配比 268
5-4-2 燃气轮机余热的分配 272
5-4-3 热源温度和循环的工作区域 273
5-4-4 回热率对热效率的影响 276
5-4-5 蒸发温度对热效率的影响 278
5-4-6 大气温度对热效率的影响 278
5-4-7 蒸发温度对比功的影响 279
5-4-8 大气温度对比功的影响 280
5-4-9 进气冷却循环的最佳条件 281
5-5 循环特性的比较 285
5-6 结论 286
6.燃气轮机的全能量系统 288
6-1 序论 288
6-1-1 全能量系统 288
6-2 符号和术语 289
6-2-1 符号 289
6-1-2 循环的概念 289
6-2-2 术语 291
6-2-3 热利用率 292
6-3 设计工况性能 293
6-3-1 计算方法 293
6-3-2 压比及回热器的影响 294
6-3-3 大气温度的影响 299
6-3-4 余热锅炉的影响 299
6-3-5 吸收制冷机的影响 300
6-4 变工况特性 301
6-4-1 计算方法 301
6-4-2 计算结果及其讨论 306
6-5 运行方式 309
6-6 利用燃气轮机进行供热发电的经济性 310
(办公大楼的例子) 310
6-6-1 设计对象 311
6-6-2 经济性比较 312
6-6-3 结果 317
6-7 结论 318
7.双函道发动机 320
7-1 序论 320
7-2 符号 321
7-2-1 下角 321
7-2-2 状态参量、效率等的符号 322
7-2-3 拉格朗日乘数法用到的符号 323
7-3 主要的假设 323
7-4 各部位状态和效率的计算 324
7-4-1 空气入口 324
7-4-2 主流压气机 324
7-4-3 燃烧室 324
7-4-4 透平 325
7-4-5 主流喷管 325
7-4-6 旁路压气机 325
7-4-9 推进效率 326
7-4-8 推力 326
7-4-7 旁路喷管 326
7-4-10 内部效率 327
7-4-11 总效率 327
7-5 约束条件 327
7-5-1 功量的平衡条件 328
7-5-2 压力平衡条件 328
7-6 获得最大总效率的最佳条件的确定 328
7-6-1 求解最大总效率的最佳条件的通用公式 328
7-6-2 给定飞行马赫数M0时的最佳条件 332
7-6-3 旁路比μ也给定时的最佳条件 333
7-7 计算示例 334
7-7-1 计算所用的各已知参量 334
7-7-2 机速、最高温比一定的情况 334
7-7-3 机速、最高温比和旁路比一定的情况 336
7-8 与实际发动机的比较 341
7-9 结论 343
附录 考虑比热比变化时的循环计算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