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清代后期军事史(上册) 1
绪论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15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对外侵略扩张 15
二、清王朝的衰落和闭关锁国政策 1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国的军事概况 20
一、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 20
二、日益衰败的封建中国的军事 24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35
第一节 英国以中国查禁鸦片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35
一、广州严禁输入鸦片,英国决定武装侵华 35
二、英国的侵华战略与清政府的备战方针 39
一、第一次定海之战 45
第二节 英军由广东北犯与中英大沽交涉 45
二、英军陈兵渤海湾与中英大沽交涉 47
第三节 广东军民的抗英作战 49
一、广州谈判破裂 49
二、虎门清军浴血奋战 51
三、广州清军的反攻作战 55
四、三元里人民痛击侵略者 59
第四节 英国扩大侵华战争与闽、浙军民的抗战 61
一、英国换帅备战,中国撤军弛防 61
二、厦门清军的抗登陆作战 62
三、第二次定海之战 64
四、镇海、宁波的抗英作战 65
五、浙东清军三路反攻 67
第五节 英军调整战略部署与吴淞,镇江之战 71
一、英军调整战略部署与扩充兵力 71
二、英勇的吴淞阻击战 73
三、悲壮的镇江保卫战 76
四、南京“城下之盟” 78
第六节 战略失误是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79
一、不明敌情,盲目指挥 80
二、打击抗战派,重用投降派 81
三、只知调兵堵御,忽视改进战法 81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84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 84
一、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强 84
二、清政府忽视沿海设防备战 86
第二节 广州军民抗击英法军队的入侵 90
一、英国制造借口,首先挑起战争 90
二、抗击英法联军对广州的进犯 93
一、第一次大沽之战 98
第三节 抗击英法联军对大沽的进犯 98
二、第二次大沽之战 102
三、第三次大沽之战 108
第四节 京师外围的阻击战 113
一、外交谈判的破裂 113
二、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115
三、联军侵入北京,逼签《北京条约》 118
第五节 清政府的重大战略失误 120
一、不研究敌情、缺乏警惕,疏于战备 121
二、实行重“安内”、轻“攘外”的错误战略方针 121
三、不敢依靠群众,实行全民抗战 123
第四章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军事思想 125
第一节 林则徐、魏源的军事思想 125
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 126
二、以守为主、寓攻于守的战略防御思想 128
三、“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 133
四、海防与塞防并重的设防思想 137
第二节 其他主战人士的军事思想 139
一、以和议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 140
二、欲制敌必须先审敌之虚实 140
三、沿海有警则战场在水 142
四、拒敌于海上不如拒敌于内河与陆上 142
五、持久作战以老敌师 144
六、兵有数而民无数,抗战应依靠民众 145
七、远调“客兵”不如就地募练部队 146
八、建设水师既要修战具又要练精兵 147
九、升拔弁缺重在察其是否谙熟火器 148
第五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 150
第一节 从金田到金陵 150
一、金田起义 150
二、永安保卫战 154
三、攻桂林,占全州 156
四、奔袭长沙 158
五、攻占武汉 160
六、进占金陵 162
第二节 北伐 166
一、挺进华北 167
二、静海、独流防卫战 170
三、南撤束城、阜城 171
四、援军的北上及其覆灭 172
五、坚守连镇 174
六、坚守高唐、冯官屯 176
七、北伐军失败的教训 177
第三节 西征 179
一、围攻南昌 179
二、攻克庐州 180
三、进军湖北 182
四、进军湖南与湘潭失利 183
五、岳州争夺战 185
六、武汉三镇失守 186
七、清军三路东犯 187
八、九江湖口之战 189
九、太平军乘胜反攻 192
十、西征的得失 194
第四节 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195
一、东援镇江 196
二、攻破江北大营 197
三、攻破江南大营 198
四、一破江北,江南大营的得失 200
第五节 石达开远征 201
一、天京内讧与石达开离京出走 201
二、进军江西 202
三、长驱浙、闽 204
四、围攻宝庆 205
五、回师广西 207
六、转战入川 208
七、石达开部的覆灭 209
八、石达开部覆亡的原因及教训 210
第六节 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与东征苏常 212
一、天京内讧和石达开出走后的军事形势 212
二、枞阳会议 213
三、二破江北大营 214
四、三河歼灭战 216
五、二破江南大营 219
六、东征苏、常 225
七、第一次攻上海 226
一、严酷的西线军事形势 228
第七节 二次西征与安庆会战 228
二、太平军决定二次西征 229
三、陈玉成部太平军的进军 230
四、江南三支太平军的进军 231
五、安庆会战 233
六、二次西征失败和安庆失陷的教训 236
第八节 天京保卫战 239
一、安庆失守后的西线军事形势 239
二、太平军第二次攻上海和东线军事形势 240
三、湘军对天京的战略合围 242
四、十三王回救天京 243
五、“进北救南”战略佯动的落空 247
六、苏南战场节节失利 249
七、浙江战场的失利 253
九、太平军余部的继续奋战 257
第九节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基本原因 260
一、早期所形成的坚强领导核心未能保持始终 261
二、在政治上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时宜的政策和策略 262
三、不重视军队的巩固与提高 263
四、战略决策一再失误 264
五、作战指导简单呆板 266
第一节 前期军制 268
一、军队的编成 268
第六章 太平军军制 268
二、军兵种建设 272
三、领导核心与指挥体系 278
四、武器配备 280
五、军事纪律 283
六、教育与训练 287
七、后勤保障--圣库制 289
八、地方武装--乡兵制 292
第二节 后期军制 293
一、领导核心与指挥体系的变化 293
二、军队编制的变化 296
三、圣库制与军纪的变化 300
四、乡兵制的变化 303
第三节 对军制的评价 304
一、军制的优点 304
二、军制的缺点 305
第七章 湘军和淮军军制 307
第一节 湘军军制 307
一、建立湘军的起因和组建方针 307
二、选将、募兵的标准和办法 309
三、部队编组与武器配备原则 311
四、薪饷章程及筹饷措施 320
五、军政训练制度 323
第二节 淮军军制 329
一、淮军的由来及其发展 329
二、装备编制的变化和军队的特征 333
附:“常胜军”的沿革及其军制 340
第八章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军事思想 345
第一节 战争观 345
第二节 建军治军指导思想 347
一、严密军队的编组 348
二、严格后勤供应制度 348
三、严明军纪和重视教育 349
四、注重选将育才 351
一、灵活多变的战术及阵法 354
八、湘军攻陷天京 354
第三节 作战指导思想 354
二、过于单一的战役指导思想 358
三、尚欠成熟的战略指导思想 359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渊源 363
一、来自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 364
二、来自基督教教义 366
第九章 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369
第一节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369
一、建军指导思想 370
二、治军指导思想 377
三、作战指导思想 386
第二节 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398
一、建军、治军指导思想 398
二、作战指导思想 405
第一节 捻军起义战争 417
一、捻军的兴起及其初期战争 417
第十章 捻军与天地会起义战争 417
二、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并肩战斗 423
三、与太平军余部合编,坚持反清战争 435
四、东捻军转战湖北、山东及其最后失败 441
五、西捻军转战陕西、直隶等地及其最后失败 447
六、捻军的战略得失评析 454
七、捻军的军制 457
第二节 天地会起义战争 465
一、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 466
二、大成国反清战争 472
第十一章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485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485
一、起义的爆发和胜利发展 485
二、起义军转入防御作战 489
三、起义战争的最后失败 494
一、起义的爆发 496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496
二、滇东、滇南起义军的反清斗争 498
三、滇西起义军的胜利发展 499
四、滇西起义军东征昆明 503
五、大理保卫战 511
六、滇西回民起义军军制 515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523
一、起义云南,进军四川 523
二、绵州之战 527
三、眉州之战 529
四、起义军余部转战陕西 532
五、阶州保卫战和起义的最后失败 535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537
一、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537
二、左宗棠入陕及其作战方略 543
三、金积堡之战 546
四、河州之战 549
五、西宁之战 553
六、肃州之战 555
第五节 值得重视的几个战略性问题 556
一、必须实行联合各族人民共同战斗的政策 557
二、必须建立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革命军 558
三、必须依据主客观条件采取灵活的战法 559
四、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560
第十二章 中国近代国防工业的兴办 561
第一节 自强活动与近代军事工业的建立 561
一、自强活动的兴起 561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萌芽 564
三、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565
四、洋务派对军工企业的经营管理 579
一、近代武器装备的生产 582
第二节 近代武器的生产与影响 582
二、国产军械对清军装备的影响 590
第三节 中国近代航运、铁路和电报的建设 592
一、近代航运事业的兴起 593
二、铁路的修建 597
三、电报的建设 604
第十七卷 清代后期军事史(下册) 609
第十三章 清后期军制的初步改革 609
第一节 制兵的编练 609
一、练军产生的背景与经过 609
二、练军的营制与饷章 619
三、各省练军编练情况 626
四、练军的构成、装备与训练 632
五、练军制度的衰落 635
第二节 勇营的留防 638
一、防军产生的背景与经过 638
二、各省勇营留防情况 644
三、防军的营制、饷章与装备、训练 655
四、防军的衰落 662
五、防军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664
第十四章 收复新疆的战争 669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塞防、海防之争 669
一、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强占伊犁 669
二、日本出兵侵犯台湾 675
三、“塞防”与“海防”之争 676
第二节 收复新疆的战争准备 679
一、“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战略方针的确定 679
二、以筹集粮饷和整军为主的战前准备 681
一、双方作战部署 686
第三节 收复北疆失地 686
二、古牧地之战 688
三、乌鲁木齐之战 690
第四节 进军南疆 691
一、进军南疆的曲折斗争 691
二、进军准备和作战部署 693
三、连下三城,打开南疆门户 696
四、收复东四城 698
五、收复西四城 700
第五节 以武力为后盾,索还伊犁 702
第六节 清军胜利的原因 706
一、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的支援 706
二、清政府决策正确,选将得当 707
三、战略方针正确,作战指挥机动灵活 707
四、纪律严明,宽待俘虏 708
一、近代海防思潮的萌发 710
第十五章 清后期海防 710
第一节 近代海防筹建背景 710
二、盲目购舰筹建海军受挫 712
第二节 设厂造舰,筹办海防 716
一、方略的转变 716
二、设厂造舰 718
三、设厂造舰过程中的中外阻力 721
第三节 “海防议”和四洋海军的初建 724
一、1874至1875年的“海防议” 724
二、沿海炮台的修筑 729
三、四洋海军的初建 734
第四节 北洋近代海防体系的形成 742
一、第二次“海防议”和海军衙门的建立 742
二、北洋舰队发展成军 747
三、北洋海军基地建设 751
四、北洋海防体系评析 755
第十六章 清后期边防 760
第一节 边防军队 760
一、边防军队的衰败 760
二、边省军队的编练 764
三、边防力量的再次衰弱 771
第二节 边防设施 774
一、卡伦 775
二、炮台 780
三、通信设施 783
第三节 边疆建设 785
一、东三省 785
二、蒙古 787
三、新疆 789
一、法国入侵越南,企图进窥中国 794
第一节 序战 794
第十七章 中法战争 794
二、黑旗军援越抗法与纸桥大捷 796
第二节 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798
一、法国远征军的编成、作战方针和部署 799
二、清军的作战方针及防御部署 801
三、山西、北宁之战 805
四、《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 810
第三节 法国扩大侵略战争 811
一、观音桥事件 811
二、法军进犯基隆失败 813
三、马江海战 815
第四节 清军调整战略,扭转战局 820
一、清廷对法宣战及双方战略方针 820
二、台湾清军反击获胜 822
三、镇海清军击退孤拔舰队 825
四、北圻西线清军围攻宣光与临洮败敌 827
五、北圻东线清军反攻与镇南关--谅山大捷 830
第五节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奇异结局 839
第六节 中法战争中双方战略战术评析 841
一、战略方面 841
二、战术方面 844
第十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849
第一节 日本蓄谋发动侵华战争 849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 849
二、日本侵华军事准备 853
第二节 战争爆发和双方战略方针 857
一、战争的导火线 857
二、战争序幕 860
三、中日宣战和双方战略方针 863
一、平壤之战 865
第三节 平壤之战与黄海海战 865
二、黄海海战 870
第四节 辽东半岛之战 881
一、平壤、黄海战役后双方作战方针及部署 881
二、鸭绿江防线的溃败 883
三、辽东半岛的失陷 884
第一节 山东半岛之战 889
一、双方作战方针及部署 889
二、作战经过 891
第六节 辽东之战 896
一、摩天岭、赛马集等地的战斗 896
二、海城、盖平等地的陷落 897
三、反攻海城屡遭失败 899
四、辽东清军全线溃败 901
五、《马关条约》的签订 902
第七节 台湾军民的英勇抗战 904
一、台湾北部之战 906
二、台湾中部之战 907
三、台湾南部之战 910
第十九章 李鸿章、左宗棠的“自强”、“御侮”思想 914
第一节 李鸿章的“自强”、“御侮”思想 914
一、关于练兵制器、自强御侮的指导思想 914
二、关于加强海防建设的指导思想 926
三、关于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938
第二节 左宗棠的“自强”、“御侮”思想 948
一、关于自强活动的指导思想 948
二、关于设防指导思想 957
三、关于抵御外侮的指导思想 965
第一节 民族矛盾激化与义和团的兴起 973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973
第二十章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 973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976
第二节 帝国主义合谋侵华与清军作战部署 979
一、列强合谋武装侵华与八国联军的组成 979
二、清军概况及战前部署 981
第三节 大沽、天津之战 983
一、阻击西摩尔联合部队 983
二、大沽口保卫战 984
三、清廷的宣战 986
四、天津之战 987
第四节 北京之战 994
一、清军在津京间的防御部署 994
二、联军北犯 995
三、北京的陷落 997
第五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 999
第一节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 1003
第二十一章 抗击俄军入侵东北的战争 1003
第二节 双方战争准备和作战部署 1005
第三节 战争简要经过 1009
一、黑龙江省的作战 1009
二、吉林省的作战 1014
三、盛京省的作战 1016
第二十二章 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 1020
第一节 西藏的地理特点与设防情况 1020
一、西藏的地理特点 1020
二、西藏的设防情况 1021
第二节 英俄争夺西藏及英军入侵西藏的准备 1022
一、英俄两国对西藏的争夺 1022
二、英军入侵西藏的准备 1025
第三节 曲眉仙角之战 1027
第四节 江孜保卫战 1029
第一节 新式陆军的早期编练 1033
第二十三章 清末新军的编练与军制的进一步改革 1033
一、胡燏棻编练定武军 1034
二、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1035
三、张之洞编练自强军 1044
四、荣禄编练武卫军 1046
五、袁世凯增立武卫右军先锋队 1048
第二节 军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049
一、武装力量体制的变化 1049
二、设立练兵处 1050
三、统一全国营制饷章 1053
第三节 北洋军的形成及各省新军的编练 1059
一、袁世凯创练北洋常备军 1059
二、北洋六镇的形成 1061
三、各省新军的编练 1064
第四节 巡防队的编练 1071
第一节 张之洞的军事思想 1074
一、张之洞军事思想的发展与特点 1074
第二十四章 张之洞、袁世凯的军事思想 1074
二、积极、理智的军事价值观 1078
三、军事变革与“中体西用”原则 1081
四、关于军制改革的具体主张 1083
五、张之洞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 1086
第二节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 1088
一、参和西法编练新军 1088
二、着眼全局运筹防务 1095
三、广办学堂发展教育 1099
第二十五章 清后期军事教育 1102
第一节 概述 1102
一、清后期军事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1102
二、清后期军事教育的主要特点 1109
一、福州船政学堂 1111
第二节 从福州船政学堂到陆军军官学堂 1111
二、天津水师学堂 1113
三、天津武备学堂 1114
四、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1116
五、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1118
六、陆军军官学堂 1120
第三节 派遣留学生 1123
一、早期军事留学生 1123
二、军事留学高潮的出现 1127
第二十六章 清后期兵书和军事刊物 1131
第一节 清后期兵书 1131
一、概述 1131
二、清后期主要兵书简介 1134
三、清后期兵书的主要特点 1152
一、概况 1156
第二节 清后期军事刊物 1156
二、清后期军事刊物的主要特点 1160
第二十七章 辛亥革命战争 116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武装斗争 1167
一、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 1167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及其政党的成立 1168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1169
第二节 武昌起义与汉口、汉阳保卫战 1175
一、起义准备 1175
二、武昌首义及各省响应 1178
三、汉口、汉阳保卫战 1181
第三节 苏浙联军合攻南京 1188
一、联军力克南京 118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北伐的夭折 1190
三、清帝退位与袁世凯掌权 1191
一、战争观 1194
第二十八章 孙中山、黄兴的军事思想 1194
第一节 孙中山的军事思想 1194
二、武装革命的思想 1202
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1209
四、建立革命军队的思想 1214
五、战略战术思想 1222
六、国防建设思想 1227
第二节 黄兴的军事思想 1234
一、武装起义思想的形成 1234
二、关于起义地点的选择 1237
三、武装起义的战略战术 1240
四、建军思想 1244
五、治军思想 1246
后记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