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
第二节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第三节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勘探的关系 2
第一章 地球及其内部构造 3
第一节 地球的表面特征 3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二、地球表面的起伏 3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6
一、密度和压力 6
二、地球的重力和地壳均衡 6
三、地磁 8
四、地电 10
五、放射性 11
六、地热 11
七、弹性 13
第三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14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 14
二、地壳的类型 16
第二章 地壳的组成和地质作用 18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 18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18
二、组成地壳的矿物 18
三、组成地壳的岩石 26
第二节 地质作用 26
第三章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 28
第一节 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喷出岩体 28
一、火山及火山喷发作用 28
二、火山喷出物质 28
二、侵入岩体的类型 30
一、岩浆的侵入作用 30
第二节 岩浆的侵入作用及侵入岩体 30
第三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2
一、岩浆岩的结构 32
二、岩浆岩的构造 32
第四节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及分类 33
一、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33
二、岩浆岩的分类 33
第五节 岩浆岩的多样性 34
一、分异作用 34
二、同化作用 36
第四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37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因素 37
一、温度 37
二、压力 37
一、接触变质作用 38
三、孔隙间挥发组分的化学作用 38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类型 38
二、动力变质作用 40
三、区域变质作用 40
四、超变质作用 41
第三节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41
一、变质岩的结构 41
二、变质岩的构造 42
三、最常见的变质岩 42
第五章 外力地质作用及沉积岩的形成 44
第一节 风化作用 44
一、物理风化作用 44
二、化学风化作用 45
三、生物风化作用 47
四、风化壳 47
一、风的剥蚀作用 48
第二节 剥蚀作用 48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49
三、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51
四、冰川的刨蚀作用 53
五、海水的冲蚀作用 54
第三节 沉积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54
一、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55
二、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56
第四节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58
一、压固作用 58
二、胶结作用 58
三、重结晶作用 58
三、沉积岩的构造 59
二、沉积岩的结构 59
一、沉积岩的成分 59
第一节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59
第六章 沉积岩 59
四、沉积岩的颜色 67
五、沉积岩的分类 68
第二节 碎屑岩 69
一、碎屑岩的结构 69
二、碎屑岩的成分和成分分类 71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 73
一、物质成分 74
二、结构和构造 75
三、火山碎屑岩主要类型 75
第四节 碳酸盐岩 76
一、碳酸盐岩的成分及成分分类 76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和结构分类 77
四、白云岩的成因分类 81
三、碳酸盐岩的构造 81
第七章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83
第一节 概述 83
一、沉积环境的概念 83
二、沉积相的概念 83
三、相变定律 83
四、相模式 84
五、岩相古地理图 84
第二节 碎屑岩沉积相 84
一、洪积相 85
二、河流相 88
三、湖泊相 91
四、三角洲相 94
五、海岸沉积相 101
六、浊流相 106
一、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 109
第三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 109
二、碳酸盐岩相带模式 111
第八章 古生物基础 116
第一节 一般概念 116
第二节 古无脊椎动物部分门类简介 117
一、三叶虫类 117
二、笔石类 118
三、珊瑚类 118
四、腕足类 120
五、头足类 121
六、瓣鳃类 122
七、腹足类 122
第三节 古脊椎动物简介 123
一、无颌纲 123
二、鱼纲 123
四、爬行纲 124
三、两栖纲 124
五、鸟纲 125
六、哺乳纲 125
第四节 古植物简介 125
—、苔藓植物门 126
二、蕨类植物门 126
三、裸子植物门 128
四、被子植物门 130
第五节 微体古生物简介 130
一、有孔虫类 130
二、介形虫类 131
三、叶肢介类 132
四、牙形石类 133
五、孢子花粉 133
一、相对地质时代的划分 135
第一节 相对地质时代 135
第九章 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 135
二、喷发岩与侵入岩体相对时代的确定 136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138
一、铀钍铅法 138
二、钾氩法 139
第三节 地层单位的划分 139
一、国际性的或大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 139
二、区域性的或地方性的岩性地层单位 140
三、地层划分的辅助单位 141
第四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42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142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144
第十章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147
第一节 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概念 147
第二节 现代地壳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148
一、按地壳运动方向分类 152
第三节 地壳运动的类型 152
二、按地壳运动所造成的最主要的构造形式分类 153
三、按地壳运动所表现的方式分类 153
第四节 研究地史期间升降运动的方法 153
一、构造相分析 153
一、地滑 153
二、厚度分析 155
三、间断分析 157
第五节 地史期间水平运动的研究方法 157
第六节 构造变动的类型 157
第七节 非构造变动 158
二、水底滑坡 158
三、压实构造 159
六、冰成变动 160
四、溶解作用形成的构造 160
五、石膏构造 160
第十一章 岩层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岩层产状 161
第一节 岩石变形的基本概念 161
一、力和应力 161
二、岩石的变形 162
三、岩石变形的阶段 163
四、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164
第二节 岩层及其产状 165
一、岩层及其基本要素 165
二、原始倾斜岩层 165
三、水平岩层 167
四、倾斜岩层 167
第一节 褶皱及其要素 171
一、褶皱的概念 171
第十二章 褶皱变动 171
二、褶曲的要素 172
第二节 褶曲的分类 175
一、按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 175
二、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 176
三、根据不同深度各层褶曲形态及其谐调程度分类 177
四、按褶曲形成的力学方式分类 182
第三节 褶曲的组合 185
一、剖面上的褶曲组合特征 185
二、平面上的褶曲组合形态 186
第四节 同生褶曲与后生褶曲 186
一、同生褶曲 186
二、后生褶曲 187
第五节 褶曲的顶部位移 188
一、节理的几何分类 190
第十三章 断裂变动 190
第一节 节理 190
二、节理的成因分类 191
三、构造节理的分布 191
第二节 断层的基本要素 192
一、断层面和断层线 192
二、断盘 193
三、断层的位移 193
四、与断层有关的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194
第三节 断层的分类 195
一、正断层 196
二、逆断层 197
三、平推断层 200
第四节 断层的组合 202
一、在剖面上的组合 203
二、在平面上的组合 207
一、概念和基本特征 208
第五节 同生断层和后生断层 208
二、同生断层活动时间和速率分析方法 209
三、同生断层下降盘的伴生构造——逆牵引构造 210
四、引起同生断层的主要因素 213
第十四章 地层的接触关系 215
第一节 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 215
一、层序的概念 215
二、层序的接触关系 215
三、不整合的分布 218
第二节 超覆、退覆和尖灭 222
一、超覆和退覆 222
二、超覆的类型 223
三、尖灭及其类型 223
一、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沉积层序 224
第三节 海平面相对变化及其标志 224
二、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标志 225
第四节 不整合面的古地貌及其演变 226
第五节 不整合的认识和表示方法 229
一、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229
二、地下不整合的认识 229
三、地下不整合的表示方法 230
第六节 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233
第十五章 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235
第一节 地槽和地台 235
第二节 板块构造 238
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的发展 238
二、板块的划分和边界类型 244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47
四、板块和地槽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