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天文学的萌芽与起源 2
二、古代天文学和星占 3
三、关于本书编写的构思 5
第二章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天文学知识 7
一、我国天文学的萌芽 7
二、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社会前期的天文知识——季节和分至的认识 8
三、殷商时代 12
四、西周时期 19
第三章 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天文学概况 23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23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19年) 2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27
四、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30
五、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 32
六、辽、金、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36
七、明初到万历末(公元1368~1620年) 38
第四章 恒星观测 41
一、对星空的认识 41
1.星官的命名 41
2.星官数和星数 42
3.《步天歌》 43
4.三垣、二十八宿 44
1.赤道坐标系 46
二、坐标系 46
2.黄道坐标系 47
3.地平坐标系 49
三、恒星位置的观测 50
1.石氏星表 50
2.开元年间的恒星位置观测 51
3.宋代的几次恒星位置观测 51
4.郭守敬和赵友钦的恒星位置观测工作 52
5.对极星位置的观测 53
6.两份阿拉伯星表 54
四、星图 55
1.汉以前的星图 55
2.汉代的星图 55
3.陈卓星图 56
4.隋唐星图 57
5.五代和两宋星图 57
6.明代的星图 59
7.其他古代文物中的星图和星象示意图 59
五、航海术的天文观测 64
六、变星的观测 67
1.对恒星亮度变化的观测 67
2.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观测与记录 68
第五章 历法 71
一、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改革 71
1.春秋时期的历法和四分历的起源 71
2.战国时期的历法和古六历 73
3.秦颛顼历和汉太初历的改革 74
4.后汉四分历和刘洪乾象历 78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历法 79
6.隋唐五代历法改革 81
7.宋、辽、金历法 84
8.元授时历和明大统历 86
二、关于太阳视运动的研究 88
1.冬至时刻的测定和回归年长度的确定 88
2.冬至点位置和岁差的测定 91
3二十四节气 93
4.平气和定气 95
5.黄赤交角 96
三、关于月亮运动的研究 97
1.朔望月 97
2.恒星月和近点月 99
3.定朔计算 101
四、古代历法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104
1.调日法 104
2.上元积年 106
五、年、月、日、时的安排和记法 109
1.日的划分和记法 109
2.关于月的安排和记法 111
3.记年法 113
4.时刻制度 116
第六章 日食和月食 120
一、对日、月食的认识 120
1.观测方法 123
二、古代对日、月食的观测和记录 123
2.观测记录 124
3.日珥、日冕和其他现象 126
4.古日食记录的现代利用 127
三、日月食规律的认识和预报的演进 127
1.食限问题 127
2.视差对交食的影响 128
3.食带和亏起方位 129
4.交食周期 129
四、古代交食预报的计算方法 131
五、九执历和回历中的交食计算 135
第七章 对太阳系内天体的观测和研究 140
一、关于月亮的知识 140
二、太阳黑子的观测与研究 142
三、彗星的观测 143
四、流星雨和陨石 146
五、对行星的认识 147
六、五星会合周期的研究 150
七、历代对五星动态的研究 151
八、行星和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和对五星位置推算的进步 156
九、回历中的五星位置计算 159
第八章 宇宙理论的演进 161
一、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161
二、宇宙无限性的论证 165
三、天地的起源和演化 168
四、朴素的地动说 171
一、表 174
第九章 天文仪器和天文台 174
1.定方向 175
2.定节气 177
3.定时刻 180
二、仪象 183
1.浑仪 183
2.简仪和仰仪 190
3.浑象、浑天象及其他演示仪器 194
4.西域仪象 199
1.漏刻的起源 202
三、漏刻和其他计时器 202
2.西汉漏壶 204
3.浮箭漏的发明和多级漏壶的发展 205
4.渴乌的应用和秤漏的发明 206
5.平水壶的发明和沈括的《浮漏仪》 207
6.机械计时器 209
7.辊弹漏刻 210
四、古代的天文台 211
8.其他类型的计时器 211
第十章 从明末到鸦片战争的中国天文学 217
一、明末天文学研究的复兴 217
二、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 219
三、《崇祯历书》的编纂 221
四、时宪历的颁行经过 225
五、明清之际我国学者对欧洲古典天文知识的介绍和研究 227
六、清钦天监的天文、历法工作 230
七、清钦天监以外的天文学工作 234
八、清代对我国古代天文学资料的整理 238
第十一章 近代的天文事业 241
一、清王朝天文工作的没落 241
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的天文事业 243
三、太平天国的历法改革 244
四、哥白尼学说在中国的胜利 246
五、近代天文学知识与旧民主革命 247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