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土壤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景亮,陈清硕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3500199
  • 页数:203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生态学的系统概念和研究任务 3

第一节 生态学的系统概念 3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5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依等级能量利用的递减性 8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元素的生物地理化学循环 10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稳定性 14

第六节 农业生态系统 16

第二章 自然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19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土壤发生性质的相关性剖析 19

第二节 土壤环境间能量交换的途径 21

第三节 生物地理群落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23

第四节 土壤系统中营养库的物质循环 24

第五节 自然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26

第六节 自然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及其发展前景 32

第三章 系统土壤学概念 33

第一节 系统土壤学的研究对象 33

第二节 系统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36

第四章 土壤个体生态学和土壤景观生态学 48

第一节 土壤个体的概念 48

第二节 土壤个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49

第三节 耕层的生态意义 49

第四节 土壤个体的功能 51

第五节 土壤个体土体-植物模型 51

第六节 土壤景观的概念 52

第七节 土壤景观的地理分类 53

第八节 系统土壤学的景观立地分类和立地相 53

第九节 土壤景观中的物质循环和能流 54

第十节 土壤景观类型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55

第五章 土壤系统的耗散结构 57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57

第二节 土壤肥力是土壤系统的整体功能 58

第三节 土壤系统熵概念 60

第四节 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62

第五节 土壤在空间上是一个耗散结构 64

第六节 土壤在时间上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67

第七节 土壤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 69

第八节 土壤肥力新学说的实际意义 70

第六章 土壤系统熵的计算和应用 72

第一节 土壤熵概念的具体化 72

第二节 土壤系统负熵机制 73

第三节 土壤系统起始熵的计算 73

第四节 土壤系统熵值的稳定性 74

第五节 土壤系统熵值的可比性 75

第六节 土壤系统起始熵计算举例 75

第七节 土壤系统熵变和计算 76

第八节 土壤系统熵变判据和计算举例 77

第九节 土壤系统的最佳熵变值 79

第十节 土壤系统熵分析的应用 80

第十一节 土壤系统熵的信息量意义 81

第七章 农田土壤肥力分布结构模型 83

第一节 从Clark定律看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 83

第二节 土体-植物模型的分析 86

第三节 土壤系统熵变的空间分布 87

第四节 土体养分动态和系统熵变 88

第五节 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结构模型 88

第六节 肥力分布结构模型的形成机制 89

第七节 土壤肥力分布结构理论的应用 90

第八章 土壤信息与土壤系统控制 91

第一节 土壤信息与土壤管理以及信息的约定性 91

第二节 土地评价信息 93

第三节 土壤信息的逐级变换 94

第四节 土壤综合性信息的传输 94

第五节 土壤反馈信息 95

第六节 现代土壤信息的研究 95

第七节 土壤系统控制法的分类 96

下编 土壤系统控制 101

第九章 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物理控制 101

第一节 土壤保持的含义和立法的必要性 101

第二节 草地的保持 102

第三节 林地的保持 103

第四节 我国耕地发展的预测和对策 104

第五节 水蚀的治理 105

第六节 风蚀的治理 107

第七节 耕作方法 107

第八节 平整土地的意义 109

第九节 灌溉效益 110

第十节 干旱的计算与预测 111

第十一节 土壤排水 112

第十二节 集约的土壤管理 114

第十章 能源和土壤系统控制 116

第一节 土壤是生物能源的摇篮 116

第二节 燃料基地的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18

第三节 “第五能源”--节能对土壤系统的反馈作用 120

第十一章 土体耕层有机质的保持 124

第一节 土体中有机质的作用 124

第二节 土体有机质的形成和原料 125

第三节 土体有机质变化的数学模拟 126

第四节 耕地土体有机质的平衡值 129

第五节 土体有机质分解系数的动态分析 129

第六节 耕地有机质的预测计算 130

第七节 耕作制度对土体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33

第八节 气候与母质条件对土体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33

第九节 有机肥料的影响 134

第十节 有机农业问题 136

第十一节 有机无机肥料的协同作用 137

第十二章 现代绿肥耕作制的理论和实践 139

第一节 CMC体制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140

第二节 CMC体制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40

第三节 复合群体中绿肥生长期间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第四节 绿肥压青对土壤的影响 143

第五节 CMC体制的结构单元及其能流模型 143

第六节 CMC体制中土壤有机质的大小周期循环 145

第七节 CMC体制中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和向导性累积 147

第八节 CMC体制中土壤矿质养分的带状浓缩 148

第九节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在CMC体制中的天然表现 148

第十节 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牧草混播是提高产草量的措施 149

第十一节 混栽绿肥增产机制 153

第十二节 混栽草层对土体性质的反馈效应 156

第十三节 多种CMC体制的人工栽培群落 157

第十三章 土壤生态系统中土体养分的化学控制 159

第一节 植物-土体界面的物质交换 159

第二节 影响物质交换的生态因素 160

第三节 土体中氮素养分的矿化和预测模型 161

第四节 氮素在土体中的去向 162

第五节 水稻施肥指标和V字理论 162

第六节 土体潜在地力控制 163

第七节 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 164

第八节 土壤系统中化肥能量转换的发展规律 164

第九节 化学肥料和我国作物单产 168

第十节 化肥的结构和生产方向 169

第十一节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 170

第十四章 水层覆盖(稻田)的土壤生态系统 172

第一节 水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形成 172

第二节 水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77

第三节 高产田生态系统与土壤生产力的提高 180

第四节 稻鱼共生的土壤生态系统 187

第五节 稻萍共生的土壤生态系统 187

第六节 水田半旱式耕作的土壤生态系统 187

第七节 水田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 188

第十五章 地膜覆盖的土壤生态系统 190

第一节 地膜栽培是一个人工创造的新的土壤生态系统 190

第二节 地膜覆盖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 191

第三节 地膜覆盖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光能 191

第四节 地膜覆盖土体表面的辐射平衡 192

第五节 地膜覆盖提高土温 193

第六节 地膜覆盖对土体热性质的影响 195

第七节 地膜覆盖增加土体含水量 196

第八节 地膜覆盖对土体水势的影响 198

第九节 地膜覆盖使土体中有效养分增加 199

第十节 地膜覆盖使土体变松 201

第十一节 地膜覆盖防止土体返盐 201

第十二节 地膜的土壤“公害”和克服 202

主要参考文献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