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典范--屈原《橘颂》 1
诗句的“翻叠”--杜审言《渡湘江》 4
矛盾逆折 新颖警策--宋之问《渡汉江》 7
诗的“华采”--王勃《滕王阁诗》 11
典型瞬间--贺知章《回乡偶书》 15
虚实相生--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19
清澹的风格--张九龄《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22
动静对映--孟浩然《过故人庄》 26
巨细映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0
起调·转节·收结--王维《桃源行》 33
完整的美--王维《汉江临眺》 36
诗中的远近法--王维《郑贺遂员外外甥》 39
落句含思--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送柴侍御》 42
错综之美--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45
唯一性--崔颢《黄鹤楼》 49
抒情诗的戏剧性--崔颢《长干行》 52
“诗是无形画”--李白《渡荆门送别》 55
尺水兴波--李白《秋下荆门》 58
构思婉曲 别开一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1
“变态”--李白写洞庭的诗 64
诗中之“赋”--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三首》 67
炼字·构句·谋篇--杜甫《望岳》 70
意象的组合--杜甫《咏怀古迹·明妃村》 74
通首皆对--杜甫《登高》 78
时空交感--杜甫《地隅》 82
相反相成--杜甫《登岳阳楼》 85
以小见大 以短胜长--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9
结句的翻叠--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92
诗的对比--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95
淡妆的美--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99
白描--元结《春陵行·有序》 102
诗的意境美--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06
明朗与含蓄--戴叔伦《三闾庙》 110
“无理而妙”的联想--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13
抒情诗的细节--于鹄《江南曲》 117
语浅情深--张籍《湘江曲》 120
“奇险”--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123
字字如珠--柳宗元《江雪》 127
终点与起点--柳宗元《渔翁》 130
民歌的芬芳--齐禹锡《采菱行》 133
雅俗兼美--刘禹锡《竹枝词》 136
隔句对--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139
回环往复 情韵兼美--元稹《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 143
诗中有画--杜牧《山行》 147
诗教与诗艺--杜牧《云梦泽》 150
清微婉约--马戴《楚江怀古》 153
情景分写--马戴《落日怅望》 157
诗的倒装--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161
“意象脱节”--温庭筠《商山早行》 165
胸有寄托 笔有远情--李商隐《梦泽》 170
以虚比实--雍陶《峡中行》《题君山》 173
诗的角度--张固《独秀山》及其它 176
不即不离 由此及彼--李群玉《放鱼》 180
虚实叠用--崔涂《春夕旅怀》 184
反常合道 奇趣横生--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188
同字--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91
?括--苏轼《水调歌头》及其它 195
诗不厌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98
实感与空灵--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02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205
辞情兼胜--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08
想象的创造性--韩驹《题湖南清绝图》 211
通感之美--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215
意象的示现--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 219
点化--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222
诗贵创新--李清照《武陵春》 226
词家射雕手--张孝祥《六州歌头》 230
言近旨远--张孝祥《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234
时空设计--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 234
移情--陈与义《襄邑道中》《中牟道中》 238
常字新用--陈与义《巴丘书事》 242
口语入诗--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 246
大开大合--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50
沉雄悲壮 诗法精严--陆游《塔子矶》 253
诗的幻想--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257
婉曲回环--陆游《楚城》 260
情韵和议论--陆游《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再赋一绝》 263
豪放--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266
诗的暗示--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270
几副笔墨--刘过《唐多令·重过武昌》 274
婉约--姜夔《念奴娇》 277
阴柔之美--姜夔《翠楼吟》 280
诗的色彩学--赵师侠《凤凰阁·已酉归舟衡阳作》 284
点染--侯宾《水调歌头·题岳麓华法台》 287
阳刚之美--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290
提笔与顿笔--陈人杰《沁园春》 294
诗的才情--葛长庚《念奴娇·武昌怀古》 298
以丑写美 丑中见美--礼陵士人《一剪梅》 302
警句--文天祥《过零丁洋》 305
意象并列--元好问《湘夫人咏》 309
情景变化--陈孚《鄂渚晚眺》 313
律诗的结构--傅若金《洞庭连天楼》 316
用典--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320
化美为媚--李梦阳《浮江》 324
时空变化--杨慎《宿金沙江》 327
诗的音乐美--施武《相见坡》《乌鸦关》 330
形式的艺术表现力--黄景仁《新安滩》及其它 338
全面视境与散点透视--张衍懿《进峡》《瞿塘峡》 342
气象雄浑而神韵悠远--谭嗣同《览武汉形势》 346
刚柔并济--秋瑾《赤壁怀古》 349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