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构成四要素 1
二 有待论证的中国思想模式 2
三 知识结构的整体 3
四 传统不是超逻辑超批判的主体 4
五 尚同 5
六 “中体西用”与“和魂详才” 7
七 鸦片战争时的抗英人物 8
八 五四与反传统 11
一○ 毛泽东并不反孔 14
九 五四对传统的再认识 14
一一 毛泽东与文化传统 16
一二 鲁迅与章太炎 19
一三 鲁迅与周作人 20
一四 人的价值 21
一五 摆脱依附 找回自我 22
一六 “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 23
一七 把病“表”出来 24
一八 文革批孔 26
一九 曲笔构陷 27
二O 离经不叛道异解 28
二一 “横以弧” 29
二二 不拘一格降人材 31
二三 “蛆虫儒”与“蛆虫僧” 32
二四 阴鸷反噬之术 33
二五 “告奸”与“除阴奸” 34
二六 书狱妙喻 37
二七 嚼饭与人徒增呕秽 37
二八 南族的士族与庶族 38
二九 奉朝请 40
三○ 《中国通史简编》的误译 41
三一 释物 43
三二 佛窟寺为梁徐庆造 46
三三 对观众的虚伪的服从 48
三四 狗儿爷与农民意识 49
三五 学术良心 50
三六 需要纠正的一种学风 52
三七 综合研究法 53
三八 研究方法与说明方法 54
三九 原则与原则的运用 56
四○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56
四一 简单化 59
四二 氢氧碳不等于肉 61
四三 破哲学史是两条路线斗争说 62
四四 脱脱阶级观局限 64
四五 不存在的“水果实体” 66
四六 重共性轻个性 67
四七 形式逻辑 68
四八 知性概念 69
四九 感性——知性——理性 70
五O 知性的分析方法 71
五一 知性在一定范围内的效准 72
五二 知性是理性认识的一个环节 73
五三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74
五四 黑格尔体系 75
五五 黑格尔的体系思考 76
五六 逻辑链锁 77
五七 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78
五八 费尔巴哈批判绝对哲学 79
五九 直接判断中的主谓关系 80
六O 专门名词 81
六一 《墨辨》与《荀子》的认识分类 83
六二 韩非解老 84
六三 前识 85
六四 魏晋的意象言之辨 87
六五 释自然 90
六六 释虚静 90
六七 玄佛并用 92
六八 玄学解《易》与汉儒《易》学异旨 94
六九 三教同源说 95
七O 《灭惑论》与梁武帝之学 97
七一 王弼何晏《论语注》 99
七二 驳任继愈的道与理说 100
七三 梁代玄风复阐 102
七四 朱元璋 103
七五 明末将卒骄横 105
七六 嘉道两朝士气衰颓 106
七七 曾国藩《讨粤匪檄》 108
七八 “以理杀人” 109
七九 文章繁简 110
八O 金圣叹示释弓 111
八一 “情”和“自我” 112
八二 韩非并不集法家大成 113
八三 龚自珍与法家 114
八四 龚自珍生平行事 116
八五 记熊十力 118
八六 刘岱墓志 119
八七 刘勰卒年 121
八八 美在生命 123
八九 主导的情志 124
九○ 情志A 126
九一 情志B 128
九二 情致译名质疑 130
九三 知性不能掌握美 131
九四 破“抓要害论” 132
九五 两种表象 133
九六 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 134
九七 特殊性和普通性寓于个别性中 135
九八 形象思维中的个别与一般 136
九九 形象思维之外无文学 137
—○○ 观念性的统— 138
一○一 风格与作风 140
一○二 矫揉造作的作风 141
一○三 风格论的贫困 142
一○四 风格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143
一○五 自由与主观任意性 145
一○六 新形式 146
一○七 “不穿制服的将军” 147
一○八 新思潮与新成果 148
二○九 “各领风骚三五天” 149
一一○ 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 150
一一一 圣像艺术 152
一一二 以翻译入文学史 152
——三 撒缪尔·约翰逊的“褒贬格” 153
一一四 谈史密斯《莎士比亚评论集序》 154
一一五 泰纳 157
一一六 莎剧在中国的上演 159
一一七 忒耳西忒斯式的酷评 160
一—八 开拓鲁迅研究的领域 162
一一九 斯坦尼不懂契诃夫 164
一二○ 批评家对《海鸥》的攻击 166
一二一 意识流 167
一二二 创作的直接性 168
一二三 写真实的厄运 170
一二四 艺术的偶然属性 171
一二五 戏改 172
一二六 知·好·乐 174
一二七 义脉不流遍枯文体 175
一二八 文质概念引入文学始于佛经传译 176
一二九 别林斯基与自然派 177
一三O 狂暴的维萨里昂 178
一三一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见解 179
一三二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同时代人》 180
一三三 罗曼·罗兰和他的时代 182
一三四 在孤独中工作 183
一三五 “心的光明” 184
一三六 谈卓别林 185
一三七 女性赞 186
一三八 《鲁迅传》与传记文学 187
一三九 鲁迅的曲折历程 188
一四○ 人格力量与思想力量 190
一四一 哈姆雷特的犹豫 192
一四二 艺术语言的破译 193
一四三 果戈理的讽刺 194
一四四 《姚尼奇》 195
一四五 《海鸥》与新形式 197
一四六 生活吸干了他的生命 201
一四七 庸俗胜利了 203
一四八 契诃夫的“小笑话” 205
一四九 《“约翰·克利斯朵夫》 205
一五○ 早期讽刺文 207
一五一 《京师乐籍说》 209
一五二 文如钩锁 义若连环 210
一五三 《芙蓉镇》的不足 212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