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血管功能监测 1
第一节 无创血压监测 1
一、概述 1
二、监测方式 1
三、临床应用 2
第二节 有创血压监测 3
一、概述 3
二、动脉穿剌插管方法 3
三、临床应用 5
四、并发症 7
五、注意事项 8
第三节 中心静脉穿剌插管和测压 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9
二、穿剌插管方法 9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14
四、护理与拔管 15
五、并发症防治 15
第四节 左心房压监测 17
一、概述 17
二、LAP的监测方法 18
三、LAP监测的影响因素 18
四、异常LAP及处理 19
五、并发症的防治 20
六、LAP监测的临床意义 22
第五节 肺动脉压监测 22
一、生理基础 23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24
三、穿剌插管器材和操作方法 25
四、压力测定的错误判断 28
五、并发症的统治 30
第六节 无创心排血量监测 31
一、概述 31
二、心阻抗血流图 32
三、超声心动图与多普勒技术心排血量测定 34
四、二氧化碳无创性心排血量测定 39
第七节 有创心排血量监测 40
一、基本原理 40
二、染料稀释法 43
三、温度稀释法 44
四、连续温度稀释法 44
第八节 右心功能监测 46
一、右心室的解剖 46
二、右心室的生理功能 46
三、左、右心室间相互影响 47
四、右心功能的评估方法 48
五、围手术期影响右心功能的因素 50
六、右心室容量参数的定义和重要性 52
七、心室功能曲线EDV的应用 53
八、右心功能评定的意义 54
第九节 心血管超声监测 54
一、超声诊断的物理学基础 55
二、超声诊断心脏疾病的方法 56
三、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 68
第二章 心电监测 75
第一节 一般心电图监测 75
一、监测方法 75
二、常见异常心电图 77
三、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79
四、期前收缩 82
五、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84
六、心脏传导阻滞 88
七、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94
第二节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97
一、概述 97
二、正常动态心电图 100
三、异常心律的动态心电图 102
四、早搏 105
五、冠心病 111
六、心肌梗塞 115
七、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 120
第三章 呼吸功能监测 122
第一节 通气功能 122
一、肺容量 122
二、动态肺容量 123
三、小气道功能 124
四、弥散功能 126
第二节 通气效应的监测 127
一、氧气的测定 127
二、二氧化碳的测定 134
第三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137
一、生理学和物理学原理 137
二、临床应用 139
三、精确度和生理学局限性 141
第四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141
一、呼气末CO2监测的原理 142
二、呼气末CO2的波型 143
三、影响因素 149
四、临床意义 150
五、临床应用 151
第五节 经皮氧和二气化碳分压的监测 151
一、PtcO2的监测 151
二、PtcCO2的监测 152
一、测定方法 153
第六节 运动负荷测定 153
二、常用指标(非创伤性) 154
三、临床应用评估 154
第七节 呼吸肌功能测定 155
一、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 155
二、跨膈压 155
第四章 呼吸力学的监测 158
第一节 呼吸机制 158
一、呼吸压力(Pp) 158
二、肺顺应性(CL) 159
三、机械通气时顺应性及阻力 160
四、呼吸功(WOB) 162
第二节 气道力学的监测 164
一、浅快呼吸法 164
二、旁气流法 166
第三节 围手术期的呼吸监测 176
一、麻醉期间的呼吸监测 176
二、术后呼吸监测 179
三、ICU呼吸衰竭监测 180
第五章 脑功能监测 185
第一节 脑电图与定量脑电图监测 185
一、脑电生理 185
二、脑电监测方法 190
三、围手术期脑电监测的应用和意义 200
一、概述 204
第二节 诱发电位监测 204
二、方法和技术 206
三、围手术期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 212
四、局限性及前景 217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 217
一、脑血流与脑血流量监测 217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 220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的应用 223
四、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 226
一、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28
第四节 脑氧饱和度监测 228
二、脑红外光谱仪监测的方法 229
三、围手术期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应用 231
四、脑氧饱和度监测的评价 232
第五节 颅内压监测 233
一、颅内压的生理学意义 233
二、颅内压监测方法 234
三、颅内压监测的应用 235
第六章 肝功能监测 239
第一节 肝血流监测 239
一、肝血流及影响因素 239
二、肝血流图 240
三、肝血流量监测 242
第二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功能试验 244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 244
二、肝功能试验 246
第三节 肝脏“标记”试验 255
一、肝实质损害的“标记”试验 256
二、胆汁淤积的“标记”试验 258
三、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试验 263
四、扩大范围的肝功能试验 264
第四节 涉肝手术与肝功能监测 269
一、非肝病患者术后肝功能不良 270
二、肝病患者的手术问题 272
三、肝移植与肝功能监测 274
第七章 肾功能监测 277
第一节 肾脏基础知识 277
一、肾脏解剖学基础 277
二、肾脏生理学基础 278
第二节 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 281
一、麻醉药对肾功能的影响 281
二、麻醉方法和手术操作的影响 282
一、病理生理变化 283
二、病因和分类 283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83
三、鉴别诊断 285
四、肾功能衰竭与多脏器衰竭的关系 286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 286
第四节 测定肾功能的方法 287
一、影像学检查 287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 288
三、肾血流量的测定方法 290
四、肾小管功能检查法 292
五、手术过程中的肾功能监测 296
一、几种常用的方法 298
第一节 激素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298
第八章 内分泌功能监测 298
二、测定激素合成、释放的状态 299
三、从代谢紊乱情况反映内分泌功能状况 299
四、动态功能试验 299
五、药理试验 299
六、内分泌腺的形态学检查 299
第二节 下丘脑-重体功能监测 299
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299
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RH)兴奋试验 300
三、血浆ACTH浓度测定 300
四、血清TSH浓度测定 300
七、血浆抗利尿激素的测定 301
八、禁水合并加压素试验 301
六、血浆泌乳素(PRL)浓度测定 301
五、血浆生长激素(GH)浓度测定 301
九、高渗盐水试验 302
十、血浆β-内啡肽(β-EP)浓度测定 302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监测 303
一、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 303
二、血浆总T4的测定 303
三、血清总T3(TT3)放射免疫测定 303
四、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测定 303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04
一、ACTH兴奋试验 304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监测 304
五、血清FT3的测定 304
三、地塞米松快速(过夜)抑制试验 305
四、皮质素水试验 305
五、血皮质醇测定 306
六、血浆醛固酮测定 306
七、甲吡酮试验 306
八、尿17-酮类固醇测定 307
九、尿17-痉类固醇测定 307
第五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 307
一、冷压试验 308
二、组织胺激发试验 308
四、苄胺唑啉试验 309
三、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 309
六、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 310
第六节 胰岛功能监测 310
五、儿茶酚胺测定 310
一、葡萄粮耐量试验 311
二、胰岛素耐量试验 312
三、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 312
四、血糖测定 312
七、血清C肽测定 313
附:内分泌功能测定新旧单位参考植对照表 313
六、胰高糖素测定 313
五、血浆胰岛素测定 313
第九章 免疫功能监测 320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320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21
二、特异性免疫功能 321
第二节 围手术期监测项目 323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监测 323
二、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 326
三、体液免疫功能的监测 335
第三节 有关移植免疫的细胞免疫功能监测 341
第四节 免疫功能监测的现状 343
一、产热和散热 344
第一节 生理基础 344
第十章 体温监测 344
二、体温调节 345
第二节 低体温 347
一、术后发生率 347
二、诱发因素 348
三、生理影响 349
四、预防 349
第三节 体温过高 349
一、恶性高热 350
一、热敏电阻和热敏电偶 351
第四节 监测技术 351
二、潜在因素 351
二、红外传感器 352
三、测量部位 352
四、液晶温度计 352
五、围手术期体温监测 352
第十一章 酸碱平衡监测和血气监测 355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监测 355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 355
二、酸碱平衡的监测 359
第二节 血液气体分析 363
一、血气监测的基本原理 363
三、血气分析的常用参数正常值及意义 366
二、血样采集和测量方法 366
四、血气监测和分析仪的发展展望及其新技术 369
第三节 尿液气体分析 372
一、尿液气体基础知识 372
二、测定方法 372
第十二章 治疗药物监测 374
第一节 概论 374
一、给药个体化 374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375
三、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确定 376
四、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379
五、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 382
第二节 血药浓度测定的必备条件 383
一、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383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385
三、血样本的预处理 387
第三节 常用血药浓度测定技术和临床应用 389
一、分光光度法 389
二、色谱法 393
三、免疫分析法 399
四、常用麻醉药物监测 403
第十三章 麻醉深度的监测 407
第一节 麻醉的定义和深度 407
一、麻醉的定义 407
二、麻醉的深度 409
第二节 回忆和觉醒状态 410
一、回忆 410
二、觉醒状态 411
第三节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 412
一、临床体征的形成和特征 412
二、临床体征和麻醉的控制 412
三、临床体征的限制 413
四、常用的临床体征和反应 414
五、临床麻醉记录 415
第四节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 415
一、NMJ的结构与功能 421
第一节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与监测 421
第十四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监测 421
二、肌松药的作用机制 425
三、NMT监测及基本原理 428
第二节 肌松监测仪 429
一、肌松监测仪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430
二、神经剌激器与电剌激参数 431
三、传感器与前置放大器 433
四、其它附属结构与人-机连接 434
第三节 NMT监测方法 435
一、单剌激与强直剌激 435
二、四次成串剌激 437
三、强直剌激后计数(PTC)与强直后单爆发剌激(PTB) 439
四、双重爆发剌激(DBS) 440
五、临床估测法 442
第四节 影响NMT监测的因素 442
一、人-机连接介面与参照值较准时机的影响 442
二、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 443
三、各种剌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 443
四、神经肌肉阻滞后恢复过程中T1、TR值过高或不能恢复至参照值的常见因素 444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期间监测 446
第一节 物理观察及温度监测 446
一、物理观察 446
二、温度监测 447
一、动脉血压监测 448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448
二、中心静脉压监测 450
三、肺动脉压监测 451
第三节 心脏监测 454
一、食管超声(TEE)监测 454
二、冠状循环血流监测 454
第四节 出、凝血功能监测 457
一、肝素浓度监测 457
二、肝素化效果监测 458
三、血液粘滞动力学监测 460
第五节 中枢神经监测 462
一、脑电图监测 463
二、经颅多普勒(TCD)在体外循环中的作用 465
三、颈内静脉血监测 466
四、脑血氧饱和度监测 467
第六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 468
一、动脉灌注流量监测 468
二、泵压力监测 468
三、应用人工肾滤水器时的监测 469
四、氧合器性能监测 470
五、心停跳液方面的监测 470
六、体外循环中气栓的监测 470
七、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灌注时的监测 471
八、体外循环期间麻醉药物浓度监测 472
第十六章 其他监测 474
第一节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监测 474
一、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应用基础 474
二、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毒副作用 474
三、一氧化氮运输系统 477
四、一氧化氮吸入方法的监测 478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的监测 479
一、概述 479
二、临床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及其检测仪 479
三、血液粘度监测 480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482
五、红细胞电泳监测 483
六、血小板粘附性监测 484
七、体外血栓形成监测 485
八、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监测 485
九、血液流变学监测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486
附:血液流变学参考值 487
第三节 胃、食管内pH动态监测 487
一、pH测原理 487
二、记录设备 488
三、食管内pH监测 489
四、胃内pH监测 491
五、围手术期胃、食管pH动态监测 492
二、临床应用 493
第四节 胃肠粘膜内pH监测 493
一、测定原理 493
三、注意事项 494
第五节 血管外肺水的监测 494
一、原理及临床意义 494
二、测定方法 495
第六节 心率变异性分析 497
一、机制 497
二、方法 498
三、临床应用 499
四、展望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