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2
二 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6
三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8
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7
五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25
第一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建 44
第一节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44
单一的公有制与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44
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体制 47
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生产力的发展 69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改革 71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71
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71
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自我调整的中心内容 79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乡镇企业发展 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的建立 85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90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106
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 111
第四节 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重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111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19
我国个体私营企业的两重性及其发展趋势 122
第五节 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25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25
我国利用外资的进程与形式 131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效果 134
我国引进外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144
第二章 城乡居民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 155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 156
第一节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 156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 161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 167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贫富差距的比较 171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76
第二节 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 181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 181
引起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81
第三节 消灭贫困,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196
收入差距变动的后果 196
控制贫富差距扩大的对策 200
第一节 1992年以前我国社会阶层形成与变化的基本态势 210
建国初期阶级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 210
第三章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210
改革开放后阶级结构的最初变动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阶层分化、重组的加剧 218
第二节 工人阶级的分化与重组 221
工人阶级及其构成 221
产业工人阶级的分化及特点 223
管理者阶层的形成 232
知识分子阶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37
第三节 农民阶级的分化与重组 240
农民的流动与农民阶级的分化 240
农民阶级内部各阶层的重组 245
农民阶级分化与重组的动因 249
农村的城市化与农民的现代化 252
第四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56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过程 256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状况 260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趋势 268
第四章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动与重构 270
第一节 价值观念的类型、层次与顺序 271
价值等概念的涵义 271
价值观念的类型 277
价值观念的层次和顺序 278
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容和特点 285
第二节 传统价值观念及其解构 285
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 297
第三节 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磨合与重构 305
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价值紊乱 305
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价值磨合 316
第五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课题 3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重建的基本原则 3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课题 328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328
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338
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3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完善和加强 355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355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6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368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76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38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381
宏观调控体制的完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395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与职能的转变 403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