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明哲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346954
  • 页数:897 页
图书介绍:

上册 2

第一章 心脏的发生 2

第一节 原始心管的发生 2

上册 2

第一篇 心血管生物学 2

第一篇 心血管生物学 2

第一章 心脏的发生 2

第二节 心脏外形的演变 4

第三节 心腔的分隔和发育 5

一、房室管的分隔和房室瓣的发生 5

二、原始心房的分隔 6

三、静脉窦的演变和右心房的形成 7

六、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 8

四、左心房和肺静脉的形成 8

五、原始心室的分隔 8

第五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 10

第四节 心肌细胞的分化 10

第二章 心脏的应用解剖 12

第二章 心脏的应用解剖 12

第一节 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12

第二节 心脏的形态 12

第三节 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12

一、右心房 12

二、右心室 13

三、左心房 14

四、左心室 15

第四节 心壁的构造 15

四、心脏的纤维支架 16

三、心外膜 16

一、心内膜 16

二、心肌层 16

第五节 心脏的间隔 17

一、房间隔 17

二、室间隔 17

三、房室肌隔 17

第六节 心脏的传导系统 18

一、窦房结 18

二、结间束 19

三、房室结 19

四、房室束及左右束支系统(希浦系统) 20

五、传导系的变异 21

第七节 心脏的血管 21

一、心脏的动脉 21

二、心脏的静脉 23

第八节 心包 24

一、心肌舒缩的物质结构 26

第一节 心肌舒缩的物质结构和机制 26

第三章 心脏的生理 26

第三章 心脏的生理 26

二、心肌舒缩过程和机理 29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和过程 31

第二节 心脏舒缩活动周期性(心动周期) 31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33

第三节 心音和心音图 34

一、第一心音 35

二、第二心音 36

三、第三心音 37

四、第四心音 38

第四节 心输出量的调控 38

一、心脏前负荷 38

二、心肌收缩性 41

三、心脏后负荷 41

四、心率 43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电学活动及其意义 46

第四章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 46

一、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46

第四章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 46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47

三、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49

第二节 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50

一、去极化电流 51

二、复极化电流 52

三、对心肌电活动有重要意义的其他离子流 54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节律性活动 56

一、起搏细胞活动的离子基础 56

二、节律细胞间的关系 56

三、心肌的异常节律性活动 57

第四节 心肌细胞间冲动的传播与细胞间通讯 58

一、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 58

二、兴奋在心肌细胞间的传播 59

第五章 心肌能量代谢 65

第一节 线粒体 65

第五章 心肌能量代谢 65

第二节 能源物质 66

二、几种主要底物的利用 67

一、底物的优选 67

三、底物与心肌耗氧(MVO2) 68

四、底物利用的反馈调节 69

第三节 糖酵解与氧化磷酸化 69

一、糖醇解 69

二、氧化磷酸化 70

三、H+—ATP酶或线粒体ATP合成酶 73

一、腺苷酸代谢的改变 74

第四节 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时能量的变化 74

二、碳水化物代谢的改变 74

三、脂肪酸代谢的改变 75

四、心肌缺血条件下代谢产物与细胞功能的改变化 75

六、电子传递与质子转运的偶联 76

七、H+—ATP酶活性的变化 76

第六章 血管生理 79

第一节 各类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79

第六章 血管生理 79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80

一、血管平滑肌的结构特点 80

三、血管平滑肌内游离Ca2+的动态平衡 81

二、血管平滑肌的功能特点 81

第三节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82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83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 83

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 84

四、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 87

第四节 血流动力学 89

一、血流量 89

二、血流阻力 90

三、血压 91

第七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4

第一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94

一、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94

第七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94

二、神经系统对心脏功能的调节 95

三、神经系统对血管活动的调节 96

第二节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96

一、儿茶酚胺类 9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97

三、血管加压素 98

四、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98

五、前列腺素 98

六、阿片肽 99

七、心钠素 99

八、血管内皮细胞 99

九、其它体液因素 99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100

第八章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概述 102

一、癌基因概念 102

第八章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概述 102

第一节 原癌基因与心血管疾病 102

二、原癌基因与高血压 103

三、原癌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 103

四、原癌基因与心肌肥厚 103

第二节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104

一、生长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104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105

二、细胞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105

四、转t—PA和PAI基因动物 106

五、转载脂蛋白基因动物 106

六、转癌基因动物 106

三、转心钠素基因动物 106

一、建立转基因动物的方法 106

二、转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基因动物 106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107

一、防治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 107

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107

三、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107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108

五、高血压的治疗 108

六、阻塞性血管病的治疗 108

一、病史的重要性 112

第九章 病史及症状学 112

二、病史的采集 112

第二篇 心血管疾病诊断学 112

第九章 病史及症状学 112

第一节 病史采集 112

第二篇 心血管疾病诊断学 112

第二节 循环系统症状学 113

一、呼吸困难 113

二、胸痛 114

三、紫绀 116

四、晕厥 117

五、心悸 119

六、水肿 120

七、咳嗽与咯血 121

第十章 物理诊断学 123

第一节 一般检查 123

一、一般状况 123

第十章 物理诊断学 123

二、头面部检查 124

三、四肢检查 125

四、胸腹部检查 126

第二节 心脏检查 127

一、望诊与触诊 127

二、叩诊 130

三、听诊 132

第三节 血管检查 158

一、颈静脉检查 158

二、动脉搏动的检查 160

三、动脉血压测量 163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的无创性检查 167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的无创性检查 167

第一节 心电图与向量心电图 167

一、心电的产生 167

二、心电图的导联 171

三、心电向量概念 175

四、心电轴的测量 180

五、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 181

六、束支传导阻滞 183

七、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 187

八、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190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193

第二节 运动负荷试验及动态心电图 193

二、动态心电图 198

三、长时间心电图监测 199

一、心音图发展简史 200

第三节 心音图 200

二、心音图的描记方法及要求 201

三、心音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限制 201

四、频谱心音图 222

第四节 超声心动图 229

一、超声心动图技术和原理 229

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方法 241

三、超声心动图在瓣膜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243

四、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的应用 253

五、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时的应用 254

六、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268

七、超声心动图在心肌病中的应用 272

八、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功能的评价 276

九、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280

十、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疾病的诊断价值 281

十一、超声心动图在心脏肿瘤中的应用 282

第五节 心血管放射学检查 283

一、普通X线检查 283

二、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92

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93

第六节 核医学检查 295

一、放射性药物 295

二、显像方法 297

三、临床应用 300

第七节 无创伤心功能检查 330

一、颈动脉搏动图 330

二、心尖搏动图 333

三、心阻抗图 336

四、心脏收缩间期时相 339

五、临床评价 342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的介入性诊断 364

一、心导管术和心血管造影术的设备 364

第一节 心导管术和心血管造影术 364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的介入性诊断 364

二、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前准备 365

三、血氧测定、压力记录的正常值和变化的意义 366

四、公式计算及报告书写 376

五、心导管术的方法学 379

六、心血管造影术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382

七、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在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使用价值 385

八、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在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使用价值 386

九、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388

十、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 388

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 390

一、心脏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 391

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方法 392

三、传导系统功能测定 395

四、电生理检查评价过缓型心律失常 402

五、电生理检查评价室上性心动过速 404

六、电生理检查评价室性心动过速 407

七、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 410

第三节 心脏活体组织检查 416

一、病人选择 417

二、设备 418

三、方法学 419

四、并发症 420

五、注意事项 421

六、评述 422

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 426

第三篇 循环功能衰竭 426

第三篇 循环功能衰竭 426

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 426

第一节 心功能及评价 426

一、心泵功能 426

二、心肌收缩性能 432

三、心室舒张、顺应性 435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438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原因 438

二、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441

三、心力衰竭时的代偿机制 453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466

一、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466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 467

三、心力衰竭的原因 469

四、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471

五、实验室检查 479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482

七、高心排量心力衰竭 484

第四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488

一、治疗原则 488

二、治疗步骤和药物选择 488

三、疗效评定标准 490

四、一般治疗 490

五、利尿剂的应用 491

六、强心甙的应用 500

七、非强心甙类正性肌力药物 511

八、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514

九、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528

十、其它疗法 529

十一、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 531

十二、预后 531

第五节 急性心力衰竭 533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及分类 548

第十四章 休克 548

第十四章 休克 548

一、休克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 550

第二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 550

二、参与休克发病的体液因素 553

三、休克时的细胞损伤 554

四、休克时器官功能改变 555

第三节 休克的临床表现 557

第四节 休克的监测 559

第五节 休克的治疗 560

一、一般处理 560

二、镇痛 560

三、纠正低氧血症 560

四、补充血容量 561

五、拟交感胺升压药的应用 562

六、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563

七、洋地黄强心甙的应用 564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564

九、阿片类拮抗制 564

十、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564

十一、心律紊乱的治疗 565

十二、机械的或人工的辅助装置应用 565

十三、营养支持 565

第十五章 心脏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机制 568

二、动作电位 568

一、静息膜电位 568

第一节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568

第四篇 心律失常 568

第四篇 心律失常 568

第十五章 心脏电生理基础—心律失常机制 568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类型 569

四、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570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机制 573

一、冲动形成异常 574

二、冲动传导异常 577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582

第三节 各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582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583

三、扑动和纤颤的机制 584

四、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PAVB)的机制 585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事件 585

一、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 585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586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588

一、过早搏动 593

第十六章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593

第十六章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593

第一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 593

二、心动过速 599

第二节 缓慢型心律失常 611

一、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611

二、逸搏及逸搏心律 616

三、房室传导阻滞 617

四、心室内传导阻滞 622

五、预激综合征 625

第三节 扑动和纤颤 630

一、心房扑动 630

二、心房纤颤 632

三、心室扑动和心室纤颤 634

第十七章 心律失常的治疗 638

第十七章 心律失常的治疗 638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一般治疗 638

一、过早搏动的治疗 639

二、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640

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641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644

五、心房纤颤的治疗 646

六、心房扑动的治疗 647

七、心室扑动和纤颤的治疗 648

八、过缓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648

九、预激综合征的治疗 650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 650

一、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651

二、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第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662

三、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664

四、第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666

五、其他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 667

六、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药物 669

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669

第三节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应用 673

一、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 673

二、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 674

三、人工心脏起搏系统的类型 675

四、生理性心脏起搏 679

五、抗心动过速起搏 681

六、永久性起搏器的埋植方法 682

七、起搏器埋植术的并发症、故障及处理 687

八、人工起搏系统的程控 691

九、起搏器应用的注意事项 693

十、临时性心脏起搏 693

第四节 电复律治疗 694

一、电复律除颤器的类型和组成部件 694

二、电复律除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695

三、电复律除颤的方法 696

四、儿童病人的除颤 698

五、埋植式自动复律除颤器 698

第五节 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治疗 700

一、直流电导管消融术 700

二、射频消融术 702

三、导管化学消融法 705

一、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和趋势 712

第一节 心脏骤停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 712

第五篇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712

第十八章 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 712

第十八章 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 712

第五篇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712

二、与工业化国家的比较 713

三、我国心脏骤停的医疗抢救水平 714

四、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 714

第二节 心脏骤停的预防 717

一、对于没有心脏病的人群应采取一级预防 718

二、对于已有心脏病的患者可采取的步骤 718

一、氧合障碍 725

二、携氧障碍 725

第十九章 心脏骤停的病因学 725

第十九章 心脏骤停的病因学 725

第一节 非心原性心脏骤停的病因 725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726

四、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726

五、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726

六、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726

七、电击和雷击 726

第二节 心原性心脏骤停的病因 727

一、儿童心脏骤停的病因和发生率 727

二、成人心脏骤停的病因和发生率 727

第三节 心原性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728

一、循环衰竭性心脏骤停 728

二、心律失常性心脏骤停 729

第二十章 心肺复苏 738

第一节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738

第二十章 心肺复苏 738

一、气道 739

二、呼吸处理 741

三、循环处理 742

二、胸腔泵压理论 745

第二节 心肺复苏人工循环的原理 745

一、传统理论 745

三、胸外按压术的步骤和配合 747

第三节 几种新试行的心肺复苏术 747

一、交替式胸外按压及腹部按压术 747

二、同时胸外按压及通气复苏术 747

一、食饵性心跳骤停 748

三、腹部按压法 748

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术 748

四、充气背心心肺复苏 748

二、溺水 750

三、外伤 750

四、触电休克 751

五、低温 751

第五节 高级生命支持 751

一、针对性治疗 751

二、维持和改善呼吸 754

三、维持和改善循环 755

四、心肺复苏中的药物治疗 756

五、心肺复苏时某些药物应用的争议和新概念 761

第六节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762

一、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762

二、预后及预防 765

第二十一章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772

第一节 我国高血压流行概况 772

第六篇 高血压 772

第二十一章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772

第六篇 高血压 772

第二节 高血压自然史 773

第三节 病因因素 773

一、遗传因素 773

二、环境因素 774

三、其他因素 776

第四节 发病机制 776

一、概述 776

二、神经递质 778

三、潴钠和排钠激素 780

四、细胞膜离子转运 781

第二十二章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 785

第二十二章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 785

第一节 心脏结构与功能 785

二、LVH类型 786

一、组织形态学 786

三、LVH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787

四、LVH的后果 788

五、LVH逆转 790

第二节 血管结构与功能 791

一、大动脉顺应性 791

二、小动脉结构性重建 793

三、血管壁局部活性物质 794

四、微循环 796

五、静脉 796

第三节 脑循环 797

第四节 肾脏功能 798

第五节 胰岛素抗性 799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 800

一、血小板的正常结构、功能及其调节 800

二、高血压时血小板功能 800

三、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机制 801

四、临床意义 801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803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803

第一节 一般评价 804

一、病史与症状 804

二、体格检查 804

三、实验室检查 805

第二节 动态血压监测 805

一、监测方法 805

二、参数与正常参照值 806

三、血压昼夜波动及类型 807

四、临床应用 808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809

第三节 靶器官损害评价 809

一、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809

三、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812

四、高血压性肾脏病变 813

第二十四章 继发性高血压 816

第一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816

一、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816

二、诊断 816

第二十四章 继发性高血压 816

三、治疗 819

一、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820

二、诊断 820

第二节 嗜铬细胞瘤 820

三、治疗 823

第三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 823

一、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823

二、诊断试验 824

三、治疗 826

第四节 肾实质性高血压 827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高血压 827

二、糖尿病肾病所致高血压 828

三、慢性肾盂肾炎所致高血压 828

四、胶原性血管病变所致高血压 828

五、多囊肾所致高血压 829

六、肾移植后高血压 829

第二十五章 高血压的治疗 831

第二十五章 高血压的治疗 831

第一节 治疗的意义及原则 831

一、治疗的意义 831

二、治疗的原则 831

第二节 治疗方式 832

一、非药物治疗 832

二、药物治疗 833

第三节 降压药临床药理 834

一、利尿降压药 834

二、交感抑制药 835

三、血管扩张药 840

四、钙拮抗剂 841

五、转换酶抑制剂(ACEI) 842

六、钾通道开放剂 843

七、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844

第四节 降压药治疗方案 844

一、降压药的选择 844

二、降压治疗注意点 844

三、有并发症或合并症时的治疗 845

第五节 高血压急诊治疗 847

一、治疗原则 848

二、几种高血压急诊的降压治疗 849

第一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与病因 852

二、流行病学 852

一、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术语学 852

第二十六章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852

第二十六章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852

第七篇 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栓塞 852

第七篇 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栓塞 852

三、病因 853

第二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 855

一、临床表现 855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858

三、治疗 859

第二十七章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865

第二十七章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865

第一节 肺静脉压升高性肺动脉高压 865

一、病因 865

二、病理解剖 865

三、病理生理 866

四、临床表现 868

五、诊断 869

六、鉴别诊断 869

七、治疗 870

第二节 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肺动脉高压 872

一、肺动脉高压的基本机制 872

八、预防 872

二、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学 874

三、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876

四、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877

五、肺动脉高压与外科治疗 878

第一节 肺栓塞的流行病学与病理改变 882

二、流行病学资料 882

一、定义 882

第二十八章 肺栓塞 882

第二十八章 肺栓塞 882

三、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883

第二节 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885

一、临床表现 885

二、实验室检查 886

三、肺栓塞的自然病程 88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890

五、治疗 893

六、预防 895

第八篇 心脏疾病 900

第二十九章 先天性心脏病 900

下册 900

第三十章 心脏瓣膜病 986

第三十一章 缺血性心脏病 1046

第三十二章 病毒性心肌炎 1139

第三十三章 心肌病 1183

第三十四章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225

第三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梅毒 1237

第三十六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1245

第三十七章 心脏肿瘤 1264

第三十八章 心脏创伤 1275

第三十九章 心包疾患 1287

第四十章 其他病因所致的心脏病 1307

第四十一章 大血管疾病 1376

第九篇 血管疾病 1376

第十篇 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 1468

第四十二章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历史和球囊血管成形术 1468

第四十三章 经皮气囊瓣膜成形术 1490

第四十四章 激光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541

第四十五章 支架植入术及其它介入性治疗 1590

第十一篇 心脏病的其他特殊问题 1654

第四十六章 免疫与心脏病 1654

第四十七章 妊娠与心脏病 1662

第四十八章 遗传与心脏病 1671

第四十九章 老年性心脏病 1684

第五十章 非心脏手术麻醉与心脏病 1692

第五十一章 心脏移植 1704

第十二篇 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1718

第五十二章 心血管药物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