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导论 1
第一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核心 2
第一节 社会必要的消费保障 2
一、社会总产品 2
二、总产品再分配 3
三、消费品再分配 4
四、必要的消费保障 6
第二节 社会必要消费保障与其他消费之间的关系 8
一、社会保障与工资收入 8
二、社会保障与个人储蓄 9
三、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 11
四、社会保障与价格补贴 13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14
一、国家税收 16
第二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多元结构体系 16
第一节 国家财政中社会保障资源 16
二、国家财政 23
三、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 29
第二节 企业经济中的社会保障资源 34
一、企业生产经济 34
二、企业生产力保护 35
三、企业经济中的社会保障支出 36
第三节 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资源 37
一、个人的保障基金储蓄 37
二、个人的社会保险缴费 39
第四节 社会保障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体系 41
一、社会救济 41
二、社会福利 42
三、社会保险 43
第三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机制 45
第一节 双重运行机制及其产生基础 45
一、社会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 45
二、双重运行的产生基础 47
第二节 双重运行机制构成及其运行状态 49
一、双重运行机制的构成 49
二、双重机制的运行状态 52
第四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主体 54
第一节 运行主体的分析 54
一、社会保险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 54
二、社会福利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 56
三、社会综合保障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 59
第二节 运行主体的改变 61
一、主体结构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61
二、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 64
三、主体内部的主要矛盾及其转换 65
四、运行主体的改变 65
第五章 社会保障经济资源开发 68
第一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 68
一、社会保险税 68
二、社会保障预算 70
三、国家财政补贴 71
第二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其它来源 73
一、个人保障储蓄金 73
二、社会捐赠基金 74
第三节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77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 77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 79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形式 82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 85
第六章 社会保障储蓄基金“增益循环”理论模型 93
第一节 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形成 93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结构组成 93
二、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提留办法 95
三、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提留的影响因素 96
第二节 储备基金“增益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98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开发 98
二、再开发的基本途径 100
三、再开发的基本原则 102
第三节 储备基金“增益循环”理论模型 103
一、社会保障经济资源模型 103
二、社会保障经济平衡模型 103
三、社会保障储备金提留模型(小中求大法) 104
五、社会保障储备金增益模型 105
四、社会保障储备金投资风险模型(大中求小法) 105
第七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非均衡性“自组织”发展规律 10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经济资源的非均衡状态 107
一、社会保障范围的非均衡性变化 107
二、社会保障项目结构的非均衡性变化 108
三、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109
四、社会保障财政水平的非均衡性变化 109
五、社会保障市场机制的非均衡性变化 111
第二节 社会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变化 112
一、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险 112
二、社会保障中的老年保险 113
三、社会保障中的家庭补助 114
四、社会保障中的失业保险 115
第三节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自组织”规律 117
一、“开放系统”在运动中的“自组织”现象 117
二、“自组织”现象产生的条件 120
三、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层次组合规律 122
第四节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自组织”的意义 124
一、社会保障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自我调整 124
二、社会保障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我调整 125
三、社会保障经济在过渡阶段的规律 127
第八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130
第一节 社会保障在劳动力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130
一、维护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130
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132
第二节 社会保障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33
一、为生产力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133
二、为经济增长筹集资金 134
三、作为财政调节手段以稳定经济发展 136
四、有利于搞活企业 137
五、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138
第三节 社会保障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 140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40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考察 140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分析 142
第四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143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143
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45
第二篇 社会微观保障经济运行 149
第九章 社会企业群体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与动力 150
第一节 企业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150
一、企业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150
二、企业在社会保障经济中的地位 152
三、企业在社会保障经济中的作用 153
第二节 企业群体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 155
一、社会福利企业化的背景 155
二、企业福利社会化的转变 156
三、企业福利社会化的条件 158
一、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160
一、财政支付 160
第三节 企业群体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 160
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61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分配制度的组成部分 162
四、社会保障的按劳分配动力机制 164
第一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信息机制 166
一、信息来源 166
第十章 社会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决策机制 166
二、信息处理 167
三、信息利用 169
第二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约束机制 170
一、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 170
二、企业经济能力的约束 171
三、职工需求的约束 173
第三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优化机制 174
一、供给与需求曲线中均衡范围确定 174
二、各种备选方案拟定 175
三、最优方案决策 177
一、传导执行的行政机构 178
第四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决策的传导机制 178
二、传导执行的管理制度 180
三、传导执行的效果评定? 181
第十一章 社会非经济群体保障经济的运行目标、动力机制和组织形式 183
第一节 社会非经济群体保障经济运行的地位与作用 183
一、非经济群体的性质 183
二、非经济群体的地位 185
三、非经济群体的作用 186
第二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目标 187
一、目标的确定 187
二、确定目标的意义 189
三、影响目标的因素 190
一、传统分配型动力机制 192
第三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动力机制 192
二、市场调节型动力机制 194
第四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组织形式 195
一、计划保障式组织形式 195
二、经费承包式组织形式 197
三、社会保险式组织形式 198
第十二章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的运行目标、动力机制和组织形式 201
第一节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运行的地位与作用 201
一、个人保障的性质 201
二、个人保障的地位 203
三、个人保障的作用 204
第二节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 205
一、最低社会保障目标 205
二、自我经济调节保障目标 207
一、传统分配型动力机制 209
第三节 个人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动力机制 209
二、市场调节型动力机制 210
第四节 个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组织形式 212
一、社会救助式组织形式 212
二、社会福利式组织形式 214
三、社会保险式组织形式 216
第三篇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 217
第十三章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与失衡 218
第一节 总量平衡过程中的均衡与失衡 218
一、完全市场性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 218
二、传统计划性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 21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 220
第二节 保障“短缺”现象 221
一、保障“短缺” 221
二、“短缺”的原因 223
三、“短缺”的后果 224
一、保障“紧运行” 226
第三节 保障“紧运行”的分析 226
二、保障“紧运行”分析 228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230
第一节 总量供给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230
一、总量供给的构成 230
二、总量供给的影响因素 231
第二节 总量需求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234
一、总量需求的构成 234
二、总量需求的影响因素 237
第三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及其调节 240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240
二、均衡的条件 241
三、均衡的调节机制 243
第十五章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中的调节机制 246
第一节 国家财政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 246
一、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节作用 246
二、政府投资的乘数作用 247
三、正确鼓励保障性消费 248
四、乘数和加速原理的交织作用 249
五、国家财政的内稳作用 249
第二节 负税补贴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 250
一、社会保障经济中的财政支付 250
二、社会保险税的调节作用 252
三、社会保障负税支付的意义 253
一、信贷的资金运行 254
第三节 银行信贷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 254
二、信贷的膨胀与平衡 255
三、信贷利率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 257
第四节 价格机制对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 258
一、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 258
二、体制转轨时期的双轨价格 260
三、价格体制改革探讨 260
第四篇 社会中观保障经济运行 263
第十六章 区域性社会保障的性质、形成和目标 264
第一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形成 264
一、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性质 264
二、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特征 266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形成 269
第二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中的供求关系 270
一、区域性经济中的需求关系 270
二、区域性经济中的供给关系 272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73
第三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目标 275
一、全国背景下的区域性经济目标 275
二、区域性经济目标的选择 277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目标 278
第十七章 省区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 281
第一节 省区的行政经济特征 281
一、省区经济的性质 281
二、省区经济的动力 283
三、省区经济的目标 286
第二节 省区的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288
一、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基础 288
二、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目标 290
三、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意义 292
第十八章 中心城市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 296
第一节 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状态考察 296
一、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的历史状况 296
二、体制转轨时期中心城市经济的运行状态 298
第二节 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 301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 301
二、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目标模式的内容 303
三、双重运行机制对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影响 306
第十九章 地区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 310
第一节 我国地区性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差异的两种形态 310
一、梯度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格局 310
二、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的差异 314
四、测评方法 316
第二节 梯度差异与梯度战略 316
一、梯度差异的形成过程 316
第一节 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概念 318
二、梯度战略选择 318
第三节 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的经济和社会保障经济运行 320
一、工业区位的经济特征 320
二、工业区位在经济和社会保障经济中的意义 323
第五篇 各类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规律 327
一、待业的含义与界定 328
第一节 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概念 328
第二十章 社会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学 328
二、退休的含义与界定 329
三、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概念 331
四、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意义 332
一、财政支付 334
二、津贴补助 334
第二节 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334
三、个人储蓄 335
四、社会保险 335
五、社会救济 336
六、保障基金增益 337
第三节 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38
一、待业与退休保障的需求 338
二、待业与退休保障的供给 339
三、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 341
四、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42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调节机制 343
一、宏观调节机制 343
二、微观调节机制 345
第五节 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348
一、经济投入 348
二、效益产出 349
三、效率评定 350
四、测评方法 351
第二十一章 社会伤残保障经济学 353
第一节 伤残的社会保障概念 353
一、伤残的含义与界定 353
二、伤残的分类与鉴别 354
三、伤残的社会保障概念 356
四、社会伤残保障的意义 357
第二节 伤残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358
一、财政支付 358
二、津贴补贴 359
三、个人储蓄 359
四、社会保险 359
五、社会救济 361
六、保险基金增益 362
第三节 伤残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63
一、伤残保障的需求 363
二、伤残保障的供给 364
三、伤残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 365
四、伤残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66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 367
一、宏观调节机制 367
二、微观调节机制 370
第五节 伤残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372
一、经济投入 372
二、效益产出 373
三、效率评定 374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学 378
一、风险与灾害的界定 378
二、风险与灾害的区别 379
三、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概念 381
四、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意义 382
第二节 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384
一、财政支付 384
二、社会保险 385
三、社会福利 386
四、社会救济 386
六、保险基金增益 387
五、国际援助 387
第三节 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88
一、风险与灾害保障的需求 388
二、风险与灾害保障的供给 390
三、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 391
四、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391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调节机制 392
一、宏观调节机制 392
二、微观调节机制 395
第五节 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397
一、经济投入 397
二、效益产出 398
三、效率评定 399
四、测评方法 401
第二十三章 社会卫生保障经济学 403
第一节 卫生的社会保障概念 403
一、卫生保障的内容 403
二、卫生保障的范围 404
三、卫生的社会保障概念 405
四、卫生的社会保障意义 406
第二节 卫生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408
一、财政支付 408
二、津贴补助 410
四、社会保险 411
三、社会福利 411
五、个人支付 412
六、保障基金增益 413
第三节 卫生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13
一、卫生保障的需求 413
二、卫生保障的供给 414
三、卫生保障经济供给“紧运行”现象 416
四、卫生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17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 418
一、宏观调节机制 418
二、微观调节机制 421
第五节 卫生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423
一、经济投入 423
二、效益产出 424
三、效率评定 426
四、测评方法 427
第一节 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概念 429
一、居住条件保障的内容 429
第二十四章 社会居住条件保障经济学 429
二、居住条件保障的范围 430
三、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概念 432
四、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意义 433
第二节 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434
一、社会集资 434
二、保障基金增益 437
第三节 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39
一、居住条件保障的需求 439
二、居住条件保障的供给 440
三、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 441
四、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42
一、宏观调节机制 444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 444
二、微观调节机制 446
第五节 居住条件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448
一、经济投入 448
二、效益产出 449
二、效率评定 450
四、测评方法 452
第二十五章 社会文化教育保障经济 454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概念 454
一、文化教育保障的内容 454
二、文化教育保障的范围 456
三、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概念 457
四、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意义 458
第二节 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459
二、社会创收 461
三、集资办学 462
四、个人缴费 463
第三节 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64
一、文化教育保障的需求 464
二、文化教育保障的供给 466
三、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状态 467
四、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68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 469
一、宏观调节机制 469
二、微观调节机制 472
一、经济投入 474
第五节 文化教育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474
二、效益产出 476
三、效率评定 477
四、测评方法 478
第二十六章 社会科技发展保障经济学 480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概念 480
一、科技发展保障的内容 480
二、科技发展保障的范围 482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概念 483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意义 485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 486
第三节 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91
一、科技发展保障的需求 491
二、科技发展保障的供给 493
三、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状态 494
四、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 495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 496
一、宏观调节机制 496
二、微观调节机制 499
第五节 科技发展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 502
一、经济投入 502
二、效益产出 504
三、效率评定 505
四、测评方法 506
第二十七章 社会其他领域的保障经济学 508
第一节 社会人口控制保障经济学 508
一、世界人口的现状与趋势 508
二、人口问题对于社会保障经济的制约 510
一、社会环境保障的概念 516
第二节 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学 516
二、社会环境保障经济的运行 519
第三节 社会资源保障经济学 524
一、八大资源现状 525
二、稀有资源分析 530
三、稀有资源保护机制 532
第六篇 社会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535
第二十八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演变 536
第一节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537
一、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537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 542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545
一、菲律宾的职工保险制度 546
二、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 549
三、斯里兰卡的社会福利经济 553
一、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 555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555
二、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557
三、搞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 560
第二十九章 传统的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模式 564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 565
一、经济福利学说 565
二、福利国家理论 566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 567
一、西欧、美国及日本式社会保障体系 567
二、原苏联和东欧式的社会保障体系 572
第三节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580
一、现代福利国家旗帜的英国 580
二、崇尚平等的高福利国家的瑞典 582
三、注重市场经济的原西德社会保障 583
四、缺乏协调的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584
五、“迷宫式”的意大利社会保障制度 585
六、计划市场型的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保障 586
第三十章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践 58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意识 589
一、社会福利教育 589
二、社会福利立法 593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597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概念 597
二、我国劳动保险立法的实践 601
三、我国劳动保险立法的改革 60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607
附录 616
一、主题词英汉索引 616
二、参考资料 622
后记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