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1
第一章 宏观经济概观 3
1.1 宏观经济学:问题与观点 3
1.2 目标、工具和政府的作用 6
1.3 大萧条 9
1.4 凯恩斯主义共识的兴衰 14
1.5 战后经济学理论上的分裂 23
1.6 新古典综合 24
1.7 方法论问题 27
1.8 经济学论述中修辞的使用 33
1.9 现代宏观经济学思想流派 35
1.10 解释“特征事实” 38
斯坦利·费希尔 42
第二章 凯恩斯与“旧”古典模型 54
2.1 引言 54
2.2 古典宏观经济学 56
2.3 就业与产量的决定 57
2.4 萨伊定律 65
2.5 货币数量论 70
2.6 凯恩斯的《通论》 75
2.7 《通论》释义 77
2.8 凯恩斯的主要观点 79
2.9 凯恩斯对劳动市场的分析 84
2.10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反驳 88
2.11 凯恩斯与货币数量论 89
2.12 对凯恩斯的三种重要阐释 90
2.13 “新凯恩斯学派” 92
2.14 古典学派的复兴 94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96
第三章 正统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对凯恩斯的重新解释 108
3.1 引言 108
3.2 正统凯恩斯主义学派 108
3.3 IS—LM模型 109
3.4 凯恩斯主义学派模型中的就业不足均衡 121
3.5 对凯恩斯的重新解释:非均衡模型 132
詹姆斯·托宾 149
4.1 引言 164
4.2 货币数量论分析方法 164
第四章 正统货币主义学派 164
4.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 175
4.4 国际收支理论与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方法 196
4.5 正统货币主义学派 202
米尔顿·弗里德曼 205
戴维·莱德勒 214
第五章 新古典学派 225
5.l 引言 225
5.2 新古典模型的结构 225
5.3 均衡经济周期理论 234
5.4 新古典方法的政策含义 236
5.5 结论 258
小罗伯特·卢卡斯 261
帕特里克·明福特 271
6.1 引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Ⅰ的让位 282
第六章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 282
6.2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向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转变 283
6.3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透视 286
6.4 周期与随机游走 288
6.5 供给冲击 292
6.6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293
6.7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298
6.8 校准模型 302
6.9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中性 303
6.10 测度技术冲击:索洛剩余 306
6.11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特征事实 309
6.1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 312
6.13 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批评 314
6.14 评价 318
罗伯特·巴罗 321
查尔斯·普洛瑟 335
第七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343
7.1 凯恩斯主义的危机? 343
7.2 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44
7.3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346
7.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主张和特点 349
7.5 名义刚性 351
7.6 真实刚性 363
7.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384
7.8 滞后效应与失业 389
7.9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特征事实 391
7.10 政策含义 392
7.11 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评 395
7.12 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398
格雷戈里·曼丘 399
埃德蒙·费尔普斯 411
第八章 奥地利学派与后凯恩斯主义学派 424
8.1 引言 424
8.2 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传统 425
8.3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波动理论 427
8.4 米塞斯—哈耶克模型 429
8.5 对米塞斯—哈耶克模型的评价 436
8.6 通货膨胀和奥地利学派的复兴 439
8.7 奥地利学派对理性预期的批评 441
8.8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 443
8.9 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共同主题 445
8.10 原教旨凯恩斯主义:不确定性—货币—失业的联系 453
8.11 后凯恩斯主义对理性预期的批评 459
8.12 奥地利学派与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对比 460
罗杰·加里森 463
维多利亚·奇克 481
第九章 结论与回顾 493
9.1 引言 493
9.2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一致 494
9.3 经济学家之间分歧何在 499
9.4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506
参考书目 507
主题英汉对照 551
人名英汉对照 555
译者后记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