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
导论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多种所有制结构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 11
二、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 13
三、多种所有制结构中主体和补充部分的相互关系 14
第二节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6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16
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18
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关系 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形式 25
一、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和作用 25
二、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形式 27
三、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2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33
一、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33
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34
三、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36
第五节 劳动者利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体现 37
一、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37
二、公有制中劳动者的经济利益 39
三、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42
第二章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形式 44
第一节 按劳分配及其在现阶段的特征 44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44
二、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 47
三、制约按劳分配的因素 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其它分配形式 56
一、公有制经济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56
二、劳动者个体经济的收入 58
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收入分配 59
四、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 59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60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差距 62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5
第二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8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8
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68
二、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 72
第二节 计划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76
一、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 76
二、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77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8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8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必然选择 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 9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 101
第一节 市场体系 101
一、市场体系的结构 101
二、商品市场 103
三、金融市场 106
四、其它市场 109
五、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11
第二节 市场机制 114
一、市场机制及其运行 114
二、供求与价格 115
三、竞争与风险 120
四、市场机制的完善 123
第三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组织 125
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125
二、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26
(一)市场进出规则 127
(二)市场竞争规则 128
(三)市场交易规则 128
(四)市场仲裁规则 129
三、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 131
第三篇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 13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运行主体 134
第一节 微观经济运行及其主体 134
一、经济运行的两个层次 134
二、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 136
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137
第二节 企业 138
一、企业的含义及类型 138
二、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39
三、企业的内部关系 140
第三节 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 142
一、联产承包制与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 142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户分散经营 144
三、农户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特征 145
第四节 居民 146
一、居民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146
二、居民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 146
第五节 企业、农户和居民的经济联系 148
第六章 企业经营机制与经济行为 150
第一节 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目前的经营形式 150
一、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150
(一)企业的自主经营 150
(二)企业的自负盈亏 151
二、目前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 153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153
(二)租赁经营制 154
(三)资产经营责任制 154
(四)股份制 155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机制 156
一、企业的经营目标 156
(一)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156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资与利润的同方向变动 157
二、企业的经营约束 159
(一)预算约束 159
(二)市场约束 160
(三)计划约束 161
第三节 企业的经济行为入 162
一、企业的收益和成本 162
(一)收益 162
(二)成本 163
(三)机会成本与平均利润 165
二、生产行为 166
(一)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选择 166
(二)短期最佳产量决定 168
(三)长期最佳规模决策 170
三、资金周转 171
(一)资金周转速度与利润的最大化 171
(二)固定资金的周转速度与最佳折旧率 172
(三)流动资金的周转与企业的存货调整 173
四、技术创新 176
五、投资 177
(一)投资基金的筹集及其代价 178
(二)优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方法 178
(三)投资风险 180
六、分配 181
(一)国家对税收和资产收益的征取 181
(二)企业留利在生产性基金和非生产性基金之间的分配 182
(三)职工个人收入的分配 183
第七章 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经营机制和经济行为 186
第一节 农户的经营机制 186
一、农户的经营目标 186
(一)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利益关系与农户的承包收 186
(二)农户的非承包收入 187
(三)作为农户经营目标的纯收入最大化 188
二、农户的经营约束 189
第二节 农户的经济行为 190
一、生产行为 190
(一)给定土地面积和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91
(二)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191
(三)劳动力或劳动时间的合理分配 193
(四)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户生产波动 196
二、农户与农业技术进步 197
(一)先进技术对农户的收益和成本的影响 197
(二)农户对先进技术的选择 198
(三)农户采用先进技术所受的局限 200
三、农户的兼业化和专业化 201
四、农户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202
(一)近期我国农户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203
(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长期趋势 204
第三节 农户经营对集体经营层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赖 206
一、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 206
二、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 208
第八章 居民的经济行为 210
第一节 居民的收入行为 210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210
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211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 212
第二节 居民消费行为 213
一、居民的消费动机的含义及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213
二、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动 218
三、消费者王权 220
第三节 居民的储蓄 221
一、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 221
二、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223
第四节 居民对储蓄与消费比例的选择 225
一、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225
二、消费与储蓄之间比例的合理选择 226
第四篇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229
第九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22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229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229
(一)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 229
(二)国民收入的内涵与功能 231
(1)补偿功能 232
(2)积累功能 232
(3)保障功能 232
(4)调控功能 233
(三)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233
二、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234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235
(一)生产法 235
(二)分配法 236
(三)最终使用法 236
四、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 238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239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39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41
第三节 积累率和经济增长 244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244
二、积累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248
三、确定积累率的界限 250
(一)技术界限 250
(二)经济界限 250
(三)社会界限 251
第四节 积累效果和经济增长 252
一、积累效果 252
二、积累效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253
三、提高积累效果的途径 254
第十章 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 256
第一节 经济增长速度 256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256
二、稳定增长和经济波动 259
第二节 人口与经济增长 262
一、人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 262
二、就业和经济增长 265
三、消费与经济增长 268
第三节 科技教育与经济增长 27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1
二、依靠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 274
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 277
第四节 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 280
一、自然资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 280
二、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 282
第十一章 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 285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目标 285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285
二、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286
三、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288
第二节 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290
一、生活质量的内涵 290
二、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 291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 294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产业划分 294
二、产业结构的演进 295
三、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299
第四节 地区结构优化 302
一、地区与经济区 302
二、地区结构优化的意义 303
三、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04
四、优化地区结构的原则 306
五、实现地区间经济合理发展的途径 307
第五节 二元经济与经济发展 308
一、二元经济的涵义 308
二、我国的二元经济 309
三、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3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14
(一)农业现代化 314
(二)农村工业化 315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16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关系 318
第一节 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 318
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 318
二、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20
三、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 322
第二节 对外贸易和国际间的资金、技术、劳务流动 324
一、对外贸易 324
(一)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324
(二)进口与出口及进出口发展战略 326
二、国际间资金、技术、劳务的流动 330
(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 330
(二)引进技术 332
(三)劳务输出 335
三、国际收支 336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层次 339
一、对外开放的战略 339
二、对外开放的层次 341
第十三章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343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条件 343
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其构成 343
二、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 345
三、社会总供求分析的意义 348
第一节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49
一、封闭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 349
二、引入财政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51
三、引入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52
四、同时引入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54
五、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54
六、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358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的可能和形式 361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 361
二、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363
三、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364
四、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表现及原因 366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36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69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369
二、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7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和手段 373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 373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376
三、宏观调控手段 379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387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 387
二、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87
结束语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