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字宙和太阳系 1
1-1 引言 1
目录 1
1-2 太阳系 2
1-3 地球和宇宙的年龄 4
1-4 太阳系的起源 5
1-5 流星与陨石 9
1-5.1 有关陨石碎片的发现 13
1-5.2 裂碎锥 14
1-5.3 柯石英和超石英 14
1-5.5 火山根的缺失 15
1-6 陨石的起源 15
1-5.4 冲击变质作用 15
进修读物 16
第二章 地震学与地球内部 18
2-1 应力和应变 18
2-2 波动 20
2-3 走时表与速度-深度曲线 21
2-4 地球的主要分层 24
2-5 地球内密度的变化 26
2-6 地球内的压力分布、重力引起的加速度变化以及弹性常数 34
2-7 地震的震级、烈度和能量 35
进修读物 37
第三章 地球的成分 38
3-1 引言 38
3-2 天体与宇宙物质的成分 38
3-3 大气圈与水圈的成分 40
3-4 矿物与岩石 42
3-5 岩石的分类 44
3-5.1 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与深成岩的分类 44
3-5.2 火成岩的分类 45
3-5.3 沉积岩的分类 47
3-5.4 变质岩与深成岩的分类 47
3-6 岩石共生组合 50
3-6.1 裂谷共生组合 50
3-6.2 大陆平原共生组合 51
3-6.3 大陆边缘共生组合 54
3-6.4 大洋底 56
3-6.5 大洋岛共生组合 59
3-6.6 岛弧共生组合 61
3-6.7 原生山脉的共生组合 63
3-6.8 出露地盾的共生组合 65
3-7 地壳的平均成分 67
第四章 地球形状与重力 68
4-1 地球的形状 68
4-2 地球的转动 68
4-3 重力引力 71
4-4 重力理论 73
4-5 重力的测量 75
4-6 重力异常 76
4-7 均衡说 78
进修读物 84
5-2 地层历史的注释 85
第五章 地质年代学 85
5-1 引言 85
5-3 地质时代后期的再划分 87
5-4 放射性方法的出现 89
5-5 闭合系统与张开系统 90
5-6 铀法 90
5-7 钾法 96
5-8 铷法 98
5-9 裂变——示踪记年 99
5-10 放射性碳与氘法 100
5-11 不整合年龄的解释 101
5-12 地球的年龄 103
5-13 前寒武纪年代学历史的注释 105
5-14 前寒武纪时代的再划分 106
进修读物 107
第六章 同位素地质学 109
6-1 引言 109
6-2 普通铅的解释 109
6-3 普通锶的解释 113
6-4 同位素平衡理论 115
6-5 硫 117
6-6 氧和氢 118
6-7 碳和其它元素 123
6-8 元素的起源 123
进修读物 124
7-2.1 方法 126
7-2 热流测量 126
7-1 引言 126
第七章 地球的热历史 126
7-2.2 结果 128
7-2.3 大洋测量 131
7-2.4 陆地测量 137
7-2.5 热流与重力变化 138
7-3 原始地球与地球内核的温度 139
7-4 熔点与绝热梯度 141
7-5 热流与放射性 142
7-6 地球的热历史 144
进修读物 147
第八章 地磁学 148
8-1 地球磁场的一般特征 148
8-2 均匀磁化球场 154
8-3 地球磁场的起源 156
8-4 地球磁场的发电机理论 157
8-5 长期变化与西向漂移 158
8-6 发电机模型 159
8-7 磁流体动力学与地核 161
8-8 古地磁学 162
8-9 磁场反向 165
8-10 极游移 170
进修读物 171
第九章 上大气层物理学 173
9-1 瞬时磁变 173
9-2 静磁日太阳日变Sq 174
9-3 大气潮汐 179
9-4 磁暴 181
9-5 上大气层的物理性质 186
9-6 极光与气辉 189
9-7 磁圈 191
9-8 磁暴与极光的理论 193
9-9 宇宙射线 195
进修读物 197
第十章 地幔与地核的结构和成分 199
10-1 引言 199
10-2 莫霍洛维奇契间断的性质 199
10-3 上地幔(层B) 204
10-4 冲击波研究 206
10-5 过渡层C 207
10-6 下地幔D 208
10-7 地幔的粘滞性 209
10-8 地核 211
10-9 Bullen的可压缩性-压力假说 215
10-10 地球中的化学不均匀性 216
进修读物 218
第十一章 断层、褶皱、流动与造山作用 219
11-1 引言 219
11-2 地壳得到保存处的断层作用:正断层、横断层与冲断层 219
11-2.1 正断层 220
11-2.2 逆断层或冲断层 221
11-2.3 横断层 221
11-3 地壳遭受破坏处的断层作用:转换断层 222
11-4 流变学 225
11-5 褶皱作用的动力学 227
11-6 造山运动的物理学 228
第十二章 地球状态的学说 229
12-1 引言 229
12-2 铅垂运动作用的早期历史及其认识 229
12-3 均变说 229
12-4 收缩假说 230
12-5 波动说、脉动说和铅垂构造说 230
12-6 膨胀假说 231
12-7 对流流的早期学说 231
12-8 岛弧问题 232
12-9 横向位移学说或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 236
12-10 地球科学的统一化 238
第十三章 支持与反对大陆漂移的老争论 240
13-1 引言 240
13-2 海岸线的拼合 240
13-3 相对大陆之间的比较地质学 240
13-4 大型水平位移的断层与褶皱证据 241
13-5 古气候变化 242
13-6 化石的分布与生物的生态 242
13-7 漂移的仪器测量 243
13-8 反对漂移的地球物理论点 244
13-9 地质学家反对漂移的论点 245
14-1 引言 247
14-2 洋底与盆地的研究 247
第十四章 大陆漂移从海底扩张假说和全球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得到的新证据 247
14-3 海底断裂带 249
14-4 大洋中脊系统 251
14-5 岛屿与岩心的年代 253
14-6 冰岛的扩张 255
14-7 古地磁学 256
14-8 三个恒等的地磁量 259
14-9 海底扩张 262
14-10 全球板块大地构造假说 262
第十五章 大洋盆地的生命旋回:生长阶段 267
15-1 大洋盆地的增长与衰退阶段 267
15-2 阶段1的典型实例:东非裂谷系统 267
15-4 阶段2的典型实例:亚丁湾 271
15-3 阶段1的其它可能实例 271
15-5 红海,阶段2的一个实例 272
15-6 大西洋的开张 273
15-7 北冰洋盆地,其中似乎欧亚盆地为阶段2的一个活动实例 274
15-8 格陵兰与挪威海和巴芬湾:阶段2的实例 276
15-9 阶段3:欧洲与北美之问的大西洋 280
15-10 阶段3:美国与非洲之间的大西洋 282
15-11 阶段3的典型实例:非洲和南美之问的大西洋 284
15-12 印度洋和南部大洋 286
第十六章 大洋盆地的生命旋回:衰落阶段 290
16-1 阶段4的典型实例:太平洋盆地 290
16-2 东太平洋隆起 290
16-3 东太平洋隆起的西部边界 293
16-4 东太平洋隆起的岛屿及与它们有关的一些对称性 294
16-5 东太平洋隆起与南美和中美的关系 295
16-6 东太平洋隆起与北美西部的关系 299
16-7 阿留申岛弧、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 304
16-8 西太平洋的洋底和大洋岛屿 306
16-9 东亚岛弧和边缘海 307
16-10 太平洋的西南边界 311
16-11 阶段5的典型实例:地中海 315
16-12 阶段5的其它实例:黑海与里海 318
16-13 阶段6的典型实例:喜马拉雅山脉 320
第十七章 地球的历史及其状态的可能机制 322
17-1 引言 322
17-2 地槽 322
17-3 不活动的褶皱山脉,消失大洋的遗迹 323
17-4 前寒武纪问题 326
17-4.1 再划分与对比的困难 327
17-4.2 三大类前寒武纪岩石 329
17-4.3 前寒武系时标与对比方法 334
17-5 地球表面板块运动的可能原因和机制 336
17-6 岛弧和边缘海的形成 342
17-7 结论 346
附录 347
A.从走时曲线推导速度-深度曲线 347
B.克列洛定理 349
C.同位素平衡 350
D.均匀磁化球的力线方程式 352
E.地球中的化学不均匀性 353
参考文献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