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精神家园里的种树人——序唐永泽教授的《改革开放与价值取向》 1
前言 1
第一编 社会理想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导语 5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7
干部能上能下:世纪之交应解决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13
关于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几点思考 17
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一个目标两个要点 23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再认识 24
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性与科学性 31
用辩证法指导邓小平理论教学 38
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 41
党的本质的新概括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 42
“三个代表”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48
党的先锋队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52
切实加强党的信仰建设 55
第二编 经济伦理价值取向:等价交换共同富裕 67
导语 67
关于新经济伦理规范建构的思考 70
“权钱交易”不能美其名曰“等价交换”——也谈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 76
析“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副作用”——兼与魏英敏教授商榷 79
论等价交换成为伦理观念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87
论作为伦理范畴的等价交换 92
对等价交换的伦理误解和评析 98
论等价交换的伦理意义(节选) 103
试论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106
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相互关系的原则 108
“适应”和“超越”应当是全面的、辩证的——就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与关连珠同志商榷 111
《中国市场体制伦理》前言 115
管理与伦理》简评 120
一部能证明市场主体应当并且能够讲道德的力作——读周祖城博士的《管理与伦理》 122
第三编 道德定位价值取向:实践主体的品性 131
导语 131
道德的基本定位: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 133
论道德的本质属性 136
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 143
道德本质新论——从权威性《伦理学》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论说来看 149
评“社会规范说”的道德界定 159
论道德的利他性与为我性的辩证统一 169
关于道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172
道德的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182
第四编 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导语 193
人生价值的价值论思考——兼评“绝对自我论”和“无私奉献论” 194
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兼评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202
人生价值评价初论 210
应当从彻底的价值“关系说”来考察人的价值 215
第五编 高教管理价值取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225
导语 225
我国高等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变化趋势 227
改革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层思考 231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236
竞争型人才:新世纪的呼唤 239
论竞争型人才的特征 244
试论竞争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248
在大学生中实行奖优汰劣制的实践与思考 254
整合互补集优成势——镇江医学院实施德育系统工程实践 258
从德育着眼看管理从管理入手促德育 261
抓住重要环节探寻德育新途径 264
高等学校基层学生政工队伍建构的探索 267
高校基层学生政工队伍建构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272
高校系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275
围绕“硬任务”建好“软环境”——谈加强和改善高等学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281
关于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285
抓好重点环节,提升高职院党委领导水平 290
国家示范性高职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 2007年江苏省高校领导干部学习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 295
第六编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手脑并用工学结合 305
导语 305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就业导向持续健康发展高职教育 308
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 312
手脑并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319
论黄炎培“手脑并用”职教理念的当代价值及其根源 32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启迪 327
传承黄炎培“手脑并用、双手万能”职教理念强化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关于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思考 336
坚持“手脑并用”培育实用人才 345
高职更应注重内涵 349
高职教育应当突出特色 350
坚持面向平民强化“手脑并用” 351
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 352
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356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359
培育和彰显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 363
中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展望 366
日本三重大学的个别指导制教育 369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371
瑞士完整互通的两类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 376
在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结业式上的总结讲话 382
为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作贡献——在黄炎培先生铜像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385
结语 387
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