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
第20号 1
目录 1
中国东部及邻区晚前寒武纪(c.1850—600Ma)古地理的再造 陈晋镳 1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乔秀夫 马丽芳 张惠民 4
奥陶纪末期的集群绝灭和铱异常的发现——来自长江三峡东部地区 6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的例证 汪啸风 柴之芳 6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11
邢裕盛 刘桂芝 尹崇玉 岳昭 高林志 11
中国非海相三叠纪生物地层及其界线研究 杨基端 曲立范 周惠琴等 14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生物地理区、生活习性和群落 张仁杰 17
海南岛石碌群研究的新进展 张仁杰 冯少南 陈仁明等 20
中国的太古宙 白瑾 戴凤岩 23
大陆地壳演化中岩浆作用的富碱趋势 陈廷愚 任纪舜 25
太行—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耿元生 伍家善 金龙国 29
李兆鼐 刘小汉 郑祥身等 32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火山作用特点和形成机制 32
内蒙古中南部早前寒武系变质岩原岩建造和变质作用特征 41
沈其韩 张荫芳 41
四川盆地黄卤与黑卤的起源 王东升 44
中国大陆造山带中地幔橄榄岩体的熔融残余类型及其构造形变 49
王希斌 鲍佩声 49
阜平群递进变质的矿物学及岩相学相标志 徐惠芬 伍家善 53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与太平洋板块运动关系 徐志刚 56
张理刚 刘敬秀 周波 陈振胜 60
石英-水体系氧同位素平衡再研究——盐同位素效应及其它 60
在高温压下的循环溶液内矿物溶解作用化学动力学 63
张荣华 Posey Dowt J.,Hellmann R.and Crerar D 63
有关中国变质作用若干特点的讨论 张寿广 67
云南个旧锡矿床的氟硼质交代岩及某些罕见交代矿物的发现 70
赵一鸣 李大新 蒋崇俊 70
我国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床的成矿作用 崔军文 73
论中国铜钼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的关系 陈文明 党泽发 76
陈毓川 裴荣富 张宏良等 79
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矿床地质 79
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 裴荣富 吴良士 86
中国主要金属矿床类型的时空分布 宋叔和 韩发 89
西北太平洋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过程 崔盛芹 李锦蓉 92
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及构造演化 刘宝珺 周名魁 王汝植 97
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征——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特征 99
李光岑 肖序常 李庭栋等 99
中国东部太古和元古活动带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的发展 孙大中 105
上部岩石圈的水平应力 邵建国 张小平 108
古中朝大陆北缘边缘地质的演化 王东方 陈从云 112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吴功建 肖序常 李庭栋等 115
扩张-裂解的中国东南及西太平洋区岩石圈 谢窦克 郭坤一 118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肖序常 李庭栋 李光岑 高延林 许志琴 123
中国西南部松藩-甘孜中生代碰撞型造山带的薄壳构造及前陆逆冲系 126
许志琴 侯立玮 王大可 王宗秀 126
中国的脊梁——秦岭山链的形成——聚合、碰撞及陆内俯冲 130
许志琴 卢一伦 汤耀庆 130
深圳市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 陈庆宣 戴广秀 孙叶等 134
黄土层地下水研究 曲焕林 135
半干旱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管理 施德鸿 138
地下水质系——活的生态系统——地下水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阎葆瑞 141
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现代水热活动 姚足金 145
西藏扎布耶盐湖滨线及其气候和环境意义 郑绵平 郑元 刘淑琴 149
青藏高原盐湖及地热矿床的新发现 郑绵平 郑元 刘杰 151
天津地区地热水成因及运移特征的同位素论证 张锡根 152
北山岩溶水系统模式及其GSTM模型 朱远峰 崔光中 覃小群 155
庐山第四纪冰期研究的新认识 段万倜 何培元 159
中国晚前寒武纪的冰川活动 马丽芳 162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质的新研究 潘建英 165
桂林第四纪冰川遗迹 王克钧 168
人类活动对岩溶水文系统的影响 袁道先 170
形成期沉积盆地运动学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 陈生 173
华南构造与成矿规律的陆地卫星遥感研究 于志鸿 刘忠平 王海平 177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1—20)总目录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