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处理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问题上同罗·冯·德尔·哥尔茨伯爵的意见分歧 1
俾斯麦给哥尔茨的信 1
第十九章 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 1
Ⅱ. 内阁会议关于丹麦问题应取的态度 7
解决的可能性 7
社会舆论提出的解决办法行不通 8
自由派对德意志各邦政府和威廉国王的影响 8
社会舆论中的奥古斯滕堡意向 9
《周报》党最后生存标志 10
Ⅲ. 签订加施泰因条约时的困难 13
俾斯麦致国王的信 13
自从占领劳恩堡以来国王在心理上的变化 15
进步党在基尔港和普鲁士海军问题上的否定立场 15
俾斯麦1865年6月1日的演说 15
一个真正德意志的思想 17
德国各政党由于党派之间的仇恨而缺乏爱国精神 17
在政治和宗教中的德意志党派精神 18
俾斯麦被封为伯爵 18
Ⅳ. 对1866年以后一个时期的回顾 19
普鲁士的不利状态 19
和普拉滕伯爵磋商有关汉诺威的弗里德里卡公主同阿尔布雷希特亲王儿子的婚事 19
汉诺威的军备 19
同库尔黑森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会谈 19
奥古斯滕堡王储拒绝二月条件 20
韦尔芬党人的臆造 20
王储给俾斯麦的信 20
国王就奥古斯滕堡一事给俾斯麦的信 21
王储1864年2月26日的备忘录 22
Ⅴ.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的意义 23
1865年二月条件 23
维也纳和约 23
1864年6月1日同王储的谈话 23
毛奇反对开凿运河 24
运河对军事上保障德国海岸的重要意义 24
将运河延伸到威悉河口、亚德湾和埃姆斯将会有什么价值 25
赫尔果兰岛 25
第二十章 尼科尔斯堡 26
Ⅰ. 同在赖兴贝格的大本营在一起 26
军人因俾斯麦干预他们管辖的事务而对他不满 26
凯尼希格勒茨战役后法国的干涉 27
国王模棱的拖延答复 27
毛奇关于与奥地利交战之外可能同法国开战的见解 27
俾斯麦主张放弃对奥地利领地的领土要求而同奥地利媾和 27
法国军队同南德军队建立联盟的危险 27
Ⅱ. 黑山军事会议 28
俾斯麦建议国王向匈牙利民族性发出呼吁 28
俾斯麦建议不向佛罗里德斯多夫一线进攻而在普累斯堡渡过多瑙河 29
总参谋部勉强服从 29
从外交上考虑强加给奥地利的媾和条件的限度 30
主管部门政策和国家政策相互矛盾 30
他要求归还弗兰科尼亚的诸侯领土 31
反对获得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领土的理由是什么? 31
国王不断增加的要求 31
Ⅲ. 和平条件的最初方案 31
卡罗利伊拒绝割让任何领土并求要求以萨克森的领土完整作为签订和约的必要条件 32
停战 33
在布卢美瑙的战斗 33
Ⅳ. 同卡罗利伊和贝内代蒂谈判预备和约的条件 34
面对军人影响的困难局面 34
俾斯麦为未来的形势负责任 34
7月23日的军事会议 34
向国王的报告 35
哭泣和痉挛 35
致国王的备忘录 35
国王的意见 36
他对于俾斯麦的抵抗感到激动 37
俾斯麦的情绪(自杀的念头) 37
王储调解 38
国王的眉批 38
Ⅴ. 南德意志的全权代表在尼科尔斯堡 39
冯·万布勒先生 39
由于荷兰王后对法国的偏爱,斯图加特宫廷的亲法关系 39
她的反对奥地利的意识 39
万布勒在尼科尔斯堡受到拒绝,柏林对他的接待 40
如果普鲁士越过美因河一线,对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41
他对南德民族意识的错误见解 41
拿破仑第三回忆莱茵联邦的旧梦 41
Ⅰ.战后普鲁士的国内形势 41
第二十一章 北德意志联邦 41
俾斯麦推迟同法国交战的理由 42
通过豁免责任法的请求消除冲突 42
同意大利结盟的不可靠性 42
在奥地利战争时期意大利政策的趋向 43
法—奥—意三国同盟的可能性 43
俄国由于普鲁士壮大而不安 43
英国政策的柏拉图式的立场 44
Ⅱ. 对国外形势的考虑结果影响俾斯麦的国内政策 45
进步党政治家的局限性 45
国王讨厌皇帝称号 46
Ⅲ. 作为达到民族目的的手段的普选制 46
俾斯麦对普选制的评价 46
秘密选举有利于野心勃勃的领袖们对民众的统治并使有学识的人不能获得应有的影响 46
野心家的优势地位容易在旧国家的崩溃之后导致独裁、暴力统治及绝对专制制度的恢复 47
有产者对野心家的优势有利于国家安全 47
在君主制国家内批评的必要性 48
作为批评工具的新闻自由和国会 48
保守党政策的任务 48
Ⅳ. 保守派内部的反动企图和它在布拉格的代表 48
修改宪法的提议 49
修改宪法的提议 49
插曲:建议缔结普—俄同盟,以便在1863年解决内部冲突和德国问题 49
俾斯麦评价俄国的提议 50
在普鲁士和俄国对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事态可能的发展趋向 51
俾斯麦的复信草稿 51
国王拒绝俄国的提议 52
Ⅴ. 国王在1886年面对保守派急躁激烈分子的反动建议犹豫不决 53
具有反动意义的决议会带来什么后果? 53
国王反对豁免责任法的请求 54
对普鲁士宪法的批评 54
国王对俾斯麦的意见让步 55
Ⅵ. 兼并--即使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为了普鲁士各部分领土的连接终究是需要的 55
独立自主的汉诺威是同在普鲁士领导下实现德国统一不相容的 55
拒绝乔治五世的信 56
俾斯麦劝国王放弃分割汉诺威和库尔黑森的意图 56
国王从父辈继承下来的对拿骚的憎恶 56
同南德各邦签订的和约 56
冯·万布勒先生代表符滕堡同普鲁士订立和约和同盟 56
罗根巴赫关于牺牲巴伐利亚以扩大巴登领土的提议 57
俾斯麦拒绝这些提议 57
遭受肢解的巴伐利亚会成为奥地利和法国的同盟者 58
Ⅶ. 韦尔芬军团,它的建立和解散 58
Ⅷ. 俾斯麦在休假中 59
同萨克森谈判 59
奥地利的德国人在国会中的过火行为使德意志民族成份的权威受到威胁 60
萨克森国王约翰和阿尔伯特的忠贞立场 60
同奥地利结盟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强大压力 60
第二十二章 埃姆斯电报 61
西班牙内阁决定主张列奥波特·冯·霍亨索伦王储登上西班牙王位 61
根据国际法“霍亨索伦”这一姓氏不能成为法国干涉西班牙选择国王的自由的借口 61
俾斯麦未料到普鲁士同法国在霍亨索伦亲王候选资格问题上会发生意见分歧 61
俾斯麦谈论在亲王被选为西班牙国王后对法国承担的义务 62
俾斯麦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看法 62
俾斯麦从霍亨索伦的当选中期望得到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好处,不如说是经济上的好处 62
西班牙面对法国干涉的消极态度 63
王宫中的会议 63
俾斯麦给普里姆的信 63
法国通过伪造使西班牙问题变成普鲁士问题 63
法国政治家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估计不足 64
法国政策中教皇权力至上主义的倾向 64
亲王的候选只是霍亨索伦家族的问题 64
由于选择西班牙国王问题而引起的法国对普鲁士的威胁是国际上的厚颜无耻事件 65
格腊蒙—奥利维耶内阁的态度加强了法国责望的凌辱性质 65
普鲁士胆怯了 65
俾斯麦离开瓦尔辛 65
对埃姆斯来的消息的印象 66
王储拒绝王位的消息增强了俾斯麦离职的决心 66
去埃姆斯之行的任务 66
和罗昂的谈话 66
从宪法角度看国王同贝内代蒂的谈判是不妥的 67
王后在同法国保持和平的意义上对国王施加的影响 67
罗昂和毛奇在俾斯麦处共进午餐(1870年7月13日) 67
收到阿贝肯的电报 68
同毛奇讨论德国备战情况 68
接受法国的挑战,即使面对南德意志各邦,也是民族感情的要求 68
俾斯麦的注解 70
编辑“埃姆斯电报” 70
电报产生影响的原因 70
毛奇和罗昂对压缩了的电文的印象 71
对毛奇的评论 71
他渴求斗争之心有时使人不快 71
政治家可不可以挑起几乎可以确定的战争 72
第二十三章 凡尔赛 73
Ⅰ. “半神半人”对俾斯麦的不满 73
俾斯麦听到冯·波德皮尔斯基将军同罗昂关于采取措施不让俾斯麦参加军事会议的谈话 73
部门之间的敌对给领导工作带来的损失 74
俾斯麦在凡尔赛受到军人的抵制 74
军事领导和外交在战争中的任务 74
它们共同合作的必要性 75
Ⅱ. 巴黎面临的局势 76
君王夫人的人道主义的影响有利于巴黎人 76
作为俾斯麦情报来源的大本营的“第二梯队” 76
俾斯麦担心中立国进行干涉 77
博伊斯特伯爵为使中立国集体调停所作的努力 77
俾斯麦从中得到什么样的警告 78
意大利国王对拿破仑和法国的友好态度,意大利共和党人的反法情绪 79
俄国的情绪 80
哥尔查科夫对俾斯麦和普鲁士的恶意 80
他的虚荣心 81
哥尔查科夫在柏林会议上 81
俄国对会议结果感到愤怒 83
作为电报起草人的哥尔查科夫 83
作为俄国宫廷调解人的库图佐夫伯爵和亚历山大大公 84
围而不克,战事停滞 84
俾斯麦担心最后失败 85
Ⅲ. 德国人在巴黎城下的危险处境 85
缺乏攻城重炮和机动车辆 86
由于付出代价而产生的疑虑 87
大本营中妇人(英国)的“人道”精神的影响 88
Ⅳ. 在扩大北德意志联邦时国王接受皇帝称号是政治上的需要 89
国王威廉一世的反对态度及其原因 89
王储起初讨厌皇帝称号 89
王储的政治幻想 89
俾斯麦同王储的会谈 90
王储的日记及其被格夫肯公布 90
霍尔施泰因伯爵把俾斯麦的信转交给巴伐利亚国王 90
巴伐利亚国王致威廉国王的信 91
在皇帝称号--德国的皇帝还是德意志皇帝的措辞上的困难 93
称帝那天俾斯麦所受的冷落 94
第二十四章 文化斗争 95
Ⅰ.列多霍夫斯基伯爵和蓬纳绍兹红衣主教在凡尔赛 95
教皇拒绝为促进媾和对法国宗教界施加影响 95
俾斯麦由于普鲁士关于教会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条文列入帝国宪法同冯·凯特勒主教谈判 96
意大利的互相矛盾的派别 96
普鲁士偏袒教皇引起的影响 96
新的天主教派别(中央党)的形成 97
中央党面对教皇的力量 98
Ⅱ. 文化斗争中的波兰方面 98
由于宗教事务部“天主教司”的作用波兰民族性的进步 99
作为拉德齐维尔家族机关的“天主教司” 99
俾斯麦力图说服国王以教皇使节代替天主教司 100
天主教司的撤销 100
Ⅲ. 俾斯麦参与颁布《五月法》 100
法尔克的立法在法学上的错误 100
法尔克退职的原因 101
Ⅳ. 《五月法》中不必要的和必要的东西 102
法尔克的继任者冯·普特卡默尔 102
皇帝反对同罗马媾和 103
各部官员的习惯使文化斗争的解决遇到困难 103
自由思想党的背离;它同中央党结盟使文化斗争失去希望 104
给国家带来的明确结果 104
国家与教会之间的临时性和平 105
Ⅴ. 维克多—艾曼努尔国王访问柏林 105
镶钻石的鼻烟壶 106
画像与雪花石膏花瓶 107
Ⅵ. 摩·冯·布兰肯堡 107
俾斯麦与民法上的婚姻 108
第二十五章 同保守党人决裂 109
Ⅰ. 关于汉诺威省基金的辩论 109
保守党在众议院和贵族院的反对立场 109
笼络选票的手段 110
保守党人要求俾斯麦加入他们的集团 110
罗昂1868年2月19日和25日关于必须改组保守党的信 110
Ⅱ. 俾斯麦在保守党中的对手和他们敌对的原因 113
同侪对授予侯爵称号的嫉妒 114
俾斯麦本人对侯爵称号是怎样想的 114
保守党人对学校监督法令所持的反对立场 114
俾斯麦的讲话摘录 114
保守党同俾斯麦决裂 115
决裂的政治后果 115
如果问题涉及面对外国长久地保证已取得的成绩,那么党派问题无关紧要 116
Ⅲ. 保守党人的敌意由于俾斯麦接近民族自由党而加深 116
容克在罗昂处集会 116
哈·阿尔宁伯爵 116
冯·卡普里维先生 117
所谓的俾斯麦对军队的敌意为事实所驳斥 117
Ⅴ. 党派斗争中象在关于宗教问题中的争论一样粗野 118
在党派精神影响下的法院判决 118
诽谤浪潮 118
Ⅳ. 《十字报》向俾斯麦宣战 118
《十字报》的诽谤和它的共谋者宣言派 120
同老朋友决裂对俾斯麦神经的影响 120
一个正直的大臣的责任感 121
Ⅵ.民族自由党人对俾斯麦同保守党人的斗争漠不关心 122
党派的局限性 122
议会的头目和他们对党派成员的控制 122
保守党人的较大的惰性,攻击现存制度的政党的勤奋 123
宫廷《帝国之钟报》 124
第二十六章 阴谋 125
Ⅰ.哈里·阿尔宁伯爵 125
他的青年时代 125
被任命为驻巴黎大使 125
英国宫廷对阿尔宁的评价 126
他的出任有利于正统派 126
他推翻俾斯麦的企图遭到失败 126
阿尔宁企图同俾斯麦恢复以往的关系 127
《施佩纳报》对俾斯麦的新闻攻击 127
阿尔宁伯爵关于同“无误的”教皇进行斗争的建议 127
对阿尔宁进行法律诉讼的目的和动机 128
外交界的看法 128
《帝国之钟报》同阿尔宁伯爵的关系 130
Ⅱ. 罗马教廷期望法国取得胜利 130
欧仁尼皇后袒护法国政策中的好战倾向与她忠于教皇之间的联系 131
法国王权的复辟是对和平的威胁 131
作为反对俾斯麦的同盟者阿尔宁和贡陶·比隆 132
福音教派中和宫廷中人士对天主教本质的钦佩 132
奥古斯塔皇后对天主教教义的偏爱 133
充任皇后私人秘书的法国秘密代理人(热拉尔) 133
“任何一个混账小子都是新教徒” 133
1875年的贡陶—哥尔查科夫滑稽剧 134
哥尔查科夫的虚荣心和他对从前“门生”的嫉妒 134
作为所谓的和平天使和法国保护者的哥尔查科夫 134
亚历山大二世皇帝看透了哥尔查科夫 135
俾斯麦厌弃无端挑起的战争 136
德意志帝国创建的和平性质 136
哥尔查科夫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书信的影响 137
俾斯麦1875年8月13日致皇帝的信 137
Ⅲ. 弗里德里希·楚·欧伦堡伯爵的行政改革 138
邦议会职务的官僚化 138
邦议会的今昔 139
就鲁道夫·冯·卞尼格先进入内阁问题同他进行谈判 139
民族自由党对共同管理政府的过分要求 139
中止同卞尼格先的谈判 140
作为消息传播者的欧伦堡伯爵 141
皇帝对于俾斯麦的“专擅”感到愤怒 142
冯·卞尼格先明确地拒绝 142
民族自由党领袖们的笨拙 142
《施陶芬堡团第109号》 142
皇帝厌弃卞尼格先的原因 143
民族自由党在内阁中的同盟者 143
1878年6月5日的枢密院会议 144
“使之走投无路”一语的来源 144
民族自由党人在宫廷中的联系,冯·施托什将军是他们的同盟者 145
Ⅳ. 博托·楚·欧伦堡伯爵 145
蒂德曼、欧伦堡、俾斯麦之间的意见分歧 146
俾斯麦给蒂德曼的信 146
欧伦堡伯爵给俾斯麦的信 147
俾斯麦的回信 148
皇帝同俾斯麦的通信 149
皇帝的梦 149
俾斯麦同欧伦堡的意见分歧对俾斯麦健康的有害影响 150
患荨麻疹 151
耗尽精力的首席大臣的地位 151
七十年代初俾斯麦体力衰退 151
主持普鲁士内阁的职权交给罗昂 151
《帝国之钟报》集团的阴谋使俾斯麦沮丧 151
政府中的同僚缺乏诚意 151
俾斯麦有组织地被排挤出政治领导事务之外 152
对“格莱斯顿式内阁”的思考 152
由于国王和王储的思想方法,这个考虑不能实现 152
同德尔布吕克的决裂 153
重病(施文宁格) 153
Ⅴ.副国务秘书冯·格鲁纳 153
俾斯麦给枢密顾问蒂德曼的信 154
他被任命进入宫廷内阁并在未经责任大臣副署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实际的枢密顾问 154
俾斯麦给冯·毕洛夫大臣的信 157
格鲁纳的任命没有在《国家公报》上公布 158
第二十七章 内阁各部 159
俾斯麦对各部所持的克制态度 159
他的责难只是为了维护整体的公共利益、反对特殊利益、防止超越规则 159
尽管俾斯麦采取了克制态度,为什么人们在离职时感到如释重负 160
教育部反对由法律规定每个教区出资接济学校的数额 160
财政部顾问反对俾斯麦提出的税收改革的依据 160
农业部反对为预防牲畜病疫而禁牲畜进口 161
俾斯麦同帝国金库的良好关系 161
帝国金库归普鲁士财政大臣管辖 161
俾斯麦同帝国邮局的关系 162
冯·斯蒂凡先生 162
选择的形式不寻常 163
Ⅰ.受亚历山大二世的委托,冯·韦尔德尔将军询问在发生俄—奥战争时德国将采取什么立场 163
第二十八章 柏林会议 163
普鲁士全权军事代表在俄国宫廷的地位 164
他不通过外交部而同皇帝直接联系 164
哥尔查科夫在这一询问中所追求的目的 164
俾斯麦的拖延答复 165
他关于召回韦尔德尔的提议遭到威廉皇帝的拒绝。俄国大使馆再次探询问 165
俾斯麦的答复 165
它的影响 165
这一打算的失败 166
俄国关于召开会议的提议 166
居心叵测的虚构 166
哥尔查科夫不顾沙皇的意愿参加了柏林会议 166
建立依附于俄国的保加利亚 166
Ⅱ. 巴尔干出征的目的 166
赖希施塔特协定的签订 166
俄国同奥地利的接近 166
相互对立的舒瓦洛夫和哥尔查科夫 167
俄国政策和英国政策的虚伪性 167
报界和国会的轻易受骗 167
俄国抱怨德国在履行柏林条约时采取的立场 167
俄国要求德国代表全部赞同俄国的一切愿望 168
指责德国对俄国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168
哥尔查科夫居心叵测 168
沙皇给威廉皇帝信中的战争威胁 169
哥尔查科夫在沙皇信件中起了作用的证据 169
俾斯麦不赞成威廉皇帝的亚历山大罗沃之行 169
Ⅲ. 彼得·舒瓦洛夫伯爵建议缔结德—俄攻守同盟 170
俾斯麦给舒瓦洛夫的信 170
舒瓦洛夫的回信 172
同俄国的任何同盟的个人关系性质 174
驻柏林宫廷的俄国代表不怀好意的报告可能引起沙皇的不满 174
外交使节耸人听闻的报告无助于整个政策 175
俾斯麦拒绝在俄国和奥地利之间进行“选择” 176
第二十九章 三国同盟 177
Ⅰ. “三皇同盟”的目的:维护君主制度 177
1872年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 178
1875年哥尔查科夫公爵破坏了与之结合在一起的希望 178
作为先发制人的战争的反对者俾斯麦 178
1875年德国进攻法国可能造成的影响 178
俄国官方人士对德国强大地位的不满 178
哥尔查科夫政策的敌视德国的性质 179
Ⅱ. 同盟的恶梦 179
法国、奥地利和俄国结盟的可能性和危险 180
不可预测的英国立场 180
德国面临同俄国或同奥地利结盟的抉择 180
对同奥地利结盟的疑虑 181
德—奥同盟在德国颇得人心 182
Ⅲ.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信迫使做出决定 182
从国际法传统看同奥地利的结盟 183
Ⅳ. 俾斯麦同安德拉西伯爵在加施泰因会晤并达成缔结反对俄国进攻的防御同盟的临时协定 183
俾斯麦给巴伐利亚国王的信 184
巴伐利亚国王的回信和俾斯麦的答复 187
Ⅴ. 俾斯麦在从加施泰因到维也纳的旅途中所受到的接待 188
结盟受到奥地利的德意志人的欢迎 189
威廉皇帝厌恶同奥地利结盟 189
同俄国结盟的不可靠性 190
条约的效能(过去和现在) 190
俾斯麦通过提出内阁危机问题促使皇帝同意结盟 191
威廉皇帝对俄国皇帝的骑士情感 191
Ⅵ. 俾斯麦关于使德奥同盟列入两国立法这一设想的动机 192
大国间所有条约的稳定性都是有条件的 192
德国在奥地利和俄国的互相竞争的欲望中间的调解人角色 193
德国在同奥地利十分友好的情况下不应切断自己通向彼得堡的道路 193
德国和俄国之间没有引起争端的问题 194
俄国伪造舆论 194
德国同俄国的良好关系给同奥地利的结盟带来更大的保障 194
德国同俄国疏远会使奥地利提高对盟国的要求 194
Ⅶ. 德奥同盟使德国在反对法国时没有保护 194
德—奥条约的非进攻性质 195
奥地利未来发展的不可靠性 196
在法国恢复君主制度的情况下奥地利同法国接近的可能性 197
德国面对奥地利同盟国采取的有远见的政策的任务 198
个人不满不应规定我们的对俄国政策 198
只有民族利益才应决定一切 198
Ⅷ. 亚历山大三世对俾斯麦和平政策的信赖 198
在国家之间签订条约时事态仅限于目前状况而已 199
时刻警惕! 199
他对俾斯麦1889年是否继续担任宰相有怀疑 199
第三十章 俄国未来的政策 200
Ⅰ. 俄国当前克制的原因 200
俄国对德国发动战争缺乏理由 200
西部集结军队的可能的目的 201
在保证土耳其的欧洲领土的状况下俄国力图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202
这个企图可能成功 202
德国的利益在于把俄国人固定在君士坦丁堡 203
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政策的任务 203
如果俄国向博斯普鲁斯海峡推进,德国偏袒奥地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03
德国政策的任务不应当是以经济上的施舍来助长友好国家的贪欲 204
德国必须在不涉及民族的直接利益的所有问题上持克制态度 204
德国的优越之处:它在东方没有直接的利益;德国的不利之处:中心地位 205
维护和平仍然是德国最重要的利益 205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的理想 205
俄国的“解放政策”在巴尔干半岛的完全破产 206
“被解放”民族的忘恩负义 207
俄国政策的当前目标:由俄国封锁黑海 208
第三十一章 枢密院 209
枢密院在1852年重新积极活动的目的 209
由内阁拟定的法律草案的不完善性 209
管辖各个部门的大臣的分立主义 209
在内阁会议上各主管大臣的互相体谅 210
议会讨论并不无条件地攻击内阁的拙劣的法律草案 210
议会大多数成员的工作惰性和党派领袖的党派盲目性 210
帝国国会讨论的轻率性的一个纪念碑 211
枢密院和作为咨议机构的国民经济会议 211
行业顾问和国会议员对其他非行业的参与意见的嫉妒 211
枢密院会议的良好印象 211
Ⅰ. 诺比林谋刺事件对皇帝健康状况的有利影响 213
皇帝最后一次生病和逝世 213
第三十二章 威廉一世皇帝 213
Ⅱ. 普鲁士威廉亲王的军事素养 214
他对冯·格尔拉赫将军的态度 215
谁是虔信派 215
亲王不熟悉国家制度,特别是地主对农民的态度 215
Ⅲ. “摄政王”在处理国事时的勤勉和认真 216
他的人类的理智 217
坚持遵循传统 217
威廉一世的分立主义 217
他在职责和荣誉道路上的无畏精神 217
同新纪元的大臣们决裂的原因 218
Ⅳ. 奥古斯塔亲王妃和皇后对政府政策持原则性的反对立场 218
作为皇后的咨询大臣的冯·施莱尼茨先生 218
宫廷内阁关于政治的正式报告 219
他同代理人德鲁恩·德·路易斯和《帝国之钟报》党的联系 219
皇帝处于皇后的影响之下 220
“我们温文尔雅的帝国宰相今天可真是不文雅” 220
作为所有反对派的核心的奥古斯塔皇后 221
威廉一世的帝王责任感同家庭安宁之间的冲突 221
Ⅴ. 威廉一世的“国王的高尚气度” 221
他摆脱了任何虚荣心 222
他害怕公正的批评 222
他对朋友以及政敌的正义感 222
威廉一世是在王位的正人君子 222
在争论中表现暴躁 222
俾斯麦同威廉一世的个人关系 223
Ⅵ. 威廉一世的讲演和声明,他的语调热情是由于他待人亲切 223
以忠诚报答忠诚 224
国王与大臣,主人与仆人 224
1885年4月1日的庆典 225
俾斯麦的忠君思想 225
Ⅶ. 威廉一世给俾斯麦的信 226
奥古斯塔皇后给俾斯麦的最后一封信 233
第三十三章 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 234
俾斯麦同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和王储妃的关系 234
1887年所谓的王储放弃统治以有利于他的儿子的说法 235
俾斯麦干预医生对病人的治理 235
从国家法上讨论德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在同议会机构的权力相冲突时的权力 236
帝国宰相要为政府的整个活动负多大责任? 236
帝国宰相只是作为联邦会议的一个成员有出席国会的权利 236
考虑另外分配重心的必要性 237
高估了国会的爱国精神,低估了对王朝的忠诚 238
我们的前途由于党派精神和党派领袖们的无能而受到损害 238
中央党敌视帝国的性质 238
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给俾斯麦的信 239
注释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