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培生,刘渡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783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1

概述 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0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0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0

二、太阳病分类 11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16

四、辨传变及欲解时 17

附:其他五经欲解时 22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26

一、中风表虚证 26

(一)桂枝汤证 26

(二)桂枝汤禁例 40

(三)兼证 42

二、伤寒表实证 55

(一)麻黄汤证 55

(二)麻黄汤禁例 63

(三)兼证 70

三、表郁轻证 82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 90

一、变证治则 90

二、辨虚证实证 91

三、辨寒热真假 93

四、辨汗下先后 97

五、热证 100

(一)栀子豉汤类证 100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10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12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14

(五)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16

六、虚寒证 119

(一)心阳虚证 119

1.桂枝甘草汤证 119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20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 122

4.桂枝加桂汤证 124

(二)阳虚兼水气证 127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27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29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32

(三)脾虚证 135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135

2.小建中汤证 137

3.桂枝人参汤证 139

(四)肾阳虚证 141

1.干姜附子汤证 141

2.茯苓四逆汤证 143

3.真武汤证 145

七、阴阳两虚证 146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146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150

3.炙甘草汤证 151

八、蓄水证 155

九、蓄血证 163

十、结胸证 171

(一)结胸证辨 171

(二)热实结胸 172

1.大陷胸丸证 172

2.大陷胸汤证 174

3.小陷胸汤证 183

(三)寒实结胸证 185

十一、脏结证 188

十二、痞证 191

(一)痞证的形成 191

(二)热痞 192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92

2.附子泻心汤证 195

(三)寒热错杂痞证 198

1.半夏泻心汤证 198

2.生姜泻心汤证 200

3.甘草泻心汤证 203

(四)下焦滑脱痞利俱甚(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206

(五)水痞证(五苓散证) 208

(六)痰气痞(旋复代赭汤证) 209

十三、上热下寒证 212

十四、火逆证 214

十五、欲愈辨证 222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226

一、十枣汤证 226

二、瓜蒂散证 230

附:备考原文 232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63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263

一、阳明病提纲 263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264

三、阳明病脉证 26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273

一、阳明热证 273

(一)栀子豉汤证 273

(二)白虎汤证 276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280

(四)猪苓汤证 284

二、阳明实证 287

(一)承气汤证 287

1.调胃承气汤证 287

2.小承气汤证 292

3.大承气汤证 296

(二)润导法 311

(三)下法辨证 316

(四)下法禁例 323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327

一、发黄证 327

二、血热证 339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 345

一、辨中风与中寒 345

二、辨虚证实证 352

附:备考原文 357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368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368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371

一、小柴胡汤证 371

二、小柴胡汤的禁例 384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386

一、变证治则 386

二、柴胡桂枝汤证 387

三、大柴胡汤证 388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 392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94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97

七、传变及预后 399

附:热入血室 402

备考原文 406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41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410

一、太阴病提纲 410

二、太阴病欲愈候 411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412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414

一、太阴病兼表证 414

二、太阴腹痛证 415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 419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423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423

一、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脉证 423

二、少阴病治禁 427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428

一、少阴寒化证 428

(一)四逆汤证 428

(二)通脉四逆汤证 433

(三)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436

(四)真武汤证 442

(五)附子汤证 445

(六)吴茱萸汤证 449

(七)桃花汤证 450

(八)刺灸法 453

(九)预后 456

1.阳回自愈可治证 456

2.阳亡不治证 458

二、少阴热化证 464

(一)黄连阿胶汤证 464

(二)猪苓汤证 467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468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468

二、少阴三急下证 473

三、四逆散证 477

四、热移膀胱证 479

五、伤津动血证 480

第四节 咽痛证 483

一、猪肤汤证 483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484

三、苦酒汤证 487

四、半夏散及汤证 488

附:备考条文 490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93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493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495

一、乌梅丸证 495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499

三、麻黄升麻汤证 502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505

第四节 辨厥 515

一、厥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515

二、热厥 517

三、寒厥 521

(一)阳虚寒盛致厥 521

(二)血虚寒凝致厥 523

(三)下焦冷结致厥 527

(四)厥证灸法 528

四、其它厥证 530

(一)痰厥 530

(二)水厥 530

五、厥证治禁 532

第五节 辨下利 534

第六节 辨呕哕 543

一、辨呕 543

二、辨哕 547

第七节 预后 550

一、厥阴寒证愈候辨 550

二、厥阴虚寒证死候辨 552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 557

附:备考条文 559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63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575

下编 586

辨脉法第一 586

平脉法第二 617

伤寒例第三 647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673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687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698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705

辨不可吐第十八 709

辨可吐第十九 710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714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731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741

附:《伤寒论》近代研究资料选编 748

一、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争论 748

二、关于《伤寒论》中的《伤寒例》 757

三、对厥阴病篇的争论 760

四、《伤寒论》中有关时间医学与医学气象学的问题 766

五、关于《伤寒论》煎服药的方法问题 772

六、关于伤寒温病应当合论的论述 777

方剂索引 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