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各国近代史 第1卷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先进国家中胜利和确立时期苏联境外的东方各国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雷斯涅尔(И.М.Рейснер)著;丁则良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1957
  • ISBN:
  • 页数:648 页
图书介绍:

编辑部的话 13

绪论 17

第一节 十七、十八世纪东方各国经济政治生活中两种趋势的斗争 20

第二节 东方各国与欧洲列强 23

第三节 东方各国——所谓原始积累的源泉 25

第四节 垄断贸易公司 29

第五节 十七、十八世纪的商业战争及其后果 31

第六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34

第七节 法国资产阶级的殖民政策 35

第八节 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地掠夺和英俄的角逐 38

第九节 东方殖民地国家变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1

第十节 对衰弱而未完全丧失独立的国家的殖民地剥削 45

第十一节 人民运动与上层改革 46

第十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49

第一编 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苏联境外的东方各国 53

第一章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53

第一节 社会制度与农民的处境 54

第二节 国家制度和军队 60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63

第四节 十八世纪初年的土耳其。反对俄国的斗争 70

第五节 一七三○——一七三一年伊斯坦布尔的起义 73

第六节 土耳其遭受到新的奴役(一七四○年的特权条约) 76

第七节 十八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78

第二章 阿拉伯诸国 86

第一节 阿拉伯诸国的社会制度 86

第二节 阿拉伯各族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斗争 92

第三章 波斯 98

第一节 沙发维德强国,其居民及疆界 98

第二节 游牧部落和游牧贵族的作用 99

第三节 土地关系和农民的处境 101

第四节 沙发维德强国的封建主阶级。商人阶级 105

第五节 经济的衰落 107

第六节 沙发维德朝后期诸王的内政 109

第七节 阿富汗侵入前夕的波斯 110

第八节 阿富汗的征服波斯 114

第九节 伊斯法罕的围攻(一七二二年三——十月) 115

第十节 阿富汗在波斯的统治 116

第十一节 彼得一世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人侵入波斯 117

第十二节 阿富汗人的被驱逐。纳狄尔汗的崛兴 120

第十三节 对土耳其的战争(一七三○——一七三六年) 121

第十四节 牟甘贵族大会和纳狄尔之被选为王 123

第十五节 纳狄尔沙对阿富汗、印度和中亚细亚的侵略远征(一七三七——一七四一年) 125

第十六节 纳狄尔沙强国的瓦解 126

第十七节 纳狄尔沙强国瓦解以后的外高加索和波斯 130

第四章 阿富汗 133

第一节 国家和居民 133

第二节 游牧的阿富汗人的社会经济制度 134

第三节 阿富汗人过渡到定居生活和封建关系的建立 136

第四节 阿富汗人争取独立的斗争 142

第五节 纳狄尔沙占领阿富汗 147

第六节 阿富汗国家的形成 148

第八节 阿富汗人在印度 151

第七节 阿赫麦德沙的对外侵略 151

第九节 阿富汗与波斯及布哈拉的关系 153

第十节 杜拉尼国的削弱 155

第五章 印度 159

第一节 欧洲人的殖民主义侵入 159

第二节 莫卧儿帝国 161

第三节 印度的社会经济变化 165

第四节 印度经济的衰落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69

第五节 军人采邑制度的危机 170

第六节 沙·阇罕诸子争夺王位的战争(一六五八年) 172

第七节 奥仑泽布的对内政策(一六五八——一七○七年) 174

第八节 反对莫卧儿帝国的起义 176

第九节 奥仑泽布侵略战争的失败。莫卧儿帝国崩溃的开始 179

第十节 马拉特人的社会制度及其反对莫卧儿帝国的起义 182

第十一节 西瓦杰(一六二七——一六八○年)及其政策 185

第十二节 西瓦杰的侵略远征 187

第十三节 马拉特人的封建内哄(一六八○——一七○七年)莫卧儿帝国的进一步瓦解 188

第十四节 宰辅朝领导下马拉特强国的形成 192

第十五节 纳狄尔沙的侵入 195

第十六节 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经略 197

第十七节 阿富汗人和马拉特人争夺印度的斗争。一七六一年一月十四日般尼帕惕会战 199

第十八节 英法争夺印度的斗争 203

第十九节 孟加拉的征服和东印度公司之辅变为有领土的国家 206

第二十节 英国在印度的原始积累 209

第二十一节 米尔·迦寻的起义及布沙尔之役(一七六四年) 212

第二十二节 克莱武再任藩司(一七六五——一七六七年) 213

第二十三节 东印度公司的危机。一七七三年的国会法令 214

第二十四节 华仑·哈斯丁 215

第二十五节 东印度公司的战争(一七七四——七八四年) 217

第二十六节 福克斯法案和庇德法律(一七八四年) 219

第一节 十七世纪中叶的印度尼西亚 221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亚 221

第二节 马打蘭及万丹苏丹王国 224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的情况 226

第四节 一六六七年的邦海条约 228

第五节 杜鲁怒佐约在马打蘭的起义 229

第六节 尼德蘭在万丹的统治的确立 231

第七节 苏拉巴谛的起义 232

第八节 荷蘭殖民制度及其影响 234

第九节 残杀华侨和华侨与爪哇人的起义 237

第十节 尼德蘭东印度公司的衰落 239

第十一节 马打兰的瓜分 241

第十二节 第四次英荷战争 243

第七章 中国 246

第一节 领土和居民 246

第二节 封建中国的土地制度,城市和商业 247

第三节 十七世纪的明帝国 250

第四节 明满战争 251

第五节 伟大的农民战争 252

第六节 满人的入侵华北和农民起义的被镇压 253

第七节 扬州和南京的陷落 255

第八节 华南人民反满运动的开始 256

第九节 反满斗争的新高涨 259

第十节 郑成功及其争夺沿海一带与台湾的斗争 260

第十一节 满人在征服中国战争时期的对外对内政策 262

第十二节 农村与土地制度 264

第十三节 城市、行会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267

第十四节 十七世纪末叶到十八世纪的贸易 268

第十五节 清帝国的国家制度 270

第十六节 满洲——清朝的私领 272

第十七节 和俄罗斯的关系 273

第十八节 和西欧各国的关系 277

第十九节 对外战争和征服 279

第二十节 反满秘密会社的兴起及其活动 280

第二十一节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282

第二十二节 十八世纪的人民起义 283

第八章 蒙古 285

第一节 喀尔喀蒙古争取独立的斗争及其失败 286

第二节 准噶尔部争取独立的斗争及其失败 288

第三节 清朝统治压迫下的蒙古 290

第四节 清朝与蒙古封建主阶级 290

第五节 清朝与蒙古武装力量 292

第六节 清朝改组压迫和剥削阿拉特的机构 294

第七节 清朝与阿拉特牧奴阶级 296

第八节 喇嘛教——封建主的意识形态 299

第九节 库伦的活佛——清朝掠夺者的支柱 301

第十节 俄国与蒙古 304

第九章 朝鲜 311

第一节 朝鲜变为满洲王朝的藩属 311

第二节 朝鲜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制度 313

第三节 封建集团的斗争 320

第四节 封建制度的危机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企图 322

第一节 十七世纪初年的日本 325

第十章 日本 325

第二节 “锁国” 328

第三节 德川氏政权及其政策 331

第四节 农民的处境 332

第五节 城市、商业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 333

第六节 佛教僧侣。天皇 336

第七节 当权的封建阶级 337

第八节 封建经济的危机 341

第九节 农民起义 342

第一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土耳其 345

第十一章 土耳其 345

第二编 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期间苏联境外的东方各国 345

第二节 东方问题的发生 346

第三节 谢里姆三世的改革 348

第四节 法军侵入埃及 351

第五节 土耳其的封建叛乱 352

第六节 塞尔维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353

第七节 俄土战争和苏丹谢里姆三世的退位 355

第八节 穆斯塔法—帕沙·贝依拉克达尔 357

第九节 对俄战争和布加勒斯特和约 358

第十节 塞尔维亚人第二次起义 359

第十一节 希腊人的起义 360

第十二节 近卫军的消灭 363

第十三节 英、法、俄对希腊问题的干涉 364

第十四节 一八二八——一八二九年的俄土战争和亚德里雅诺堡和约 365

第十五节 穆罕默德阿里反对苏丹的发动 366

第十六节 俄罗斯对于埃及—土耳其冲突的干涉 367

第十七节 温嘎尔—伊斯凯利西条约 368

第十八节 马赫牟德二世(一八二六——一八三九年)的改革 369

第十九节 外国资本家在土耳其地位的加强。土耳其手工业的破坏 371

第二十节 埃及和土耳其的第二次冲突 372

第二十一节 一八三九年的“御园敕令”。“革新”的开始 373

第二十二节 一八四○年的伦敦协定和穆罕默德阿里的失败 375

第二十三节 一八四一年关于海峡问题的伦敦协定 377

第二十四节 改革案的失败 377

第二十五节 一八五三——一八五六年的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对土耳其的后果 379

第二十六节 一八五六年的敕令和改革的第二期 383

第二十七节 立宪运动的发生。“新奥斯曼人” 385

第十二章 阿拉伯诸国 388

第一节 外国资本侵入阿拉伯诸国及其影响 388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侵入埃及 392

第三节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下的埃及 395

第四节 穆罕默德阿里的侵略战争 400

第五节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叙利亚和黎巴嫩 403

第六节 列强对于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一年间埃及危机的干预及其后果 406

第七节 外国资本对埃及的奴役 409

第八节 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反封建运动 412

第九节 英国在阿拉伯和伊拉克的地位的巩固 416

第十三章 波斯 419

第一节 卡耶尔朝的获取政权 419

第二节 阿迦-穆罕默德对阿塞拜疆、阿尔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侵略 420

第四节 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波斯的社会经济关系 422

第三节 格鲁吉亚之合并于俄罗斯 422

第五节 国家机构 425

第六节 十九世纪前二十余年波斯的国际地位 426

第七节 英法在波斯的角逐和第一次俄波战争 427

第八节 一八一四年的英波条约 432

第九节 第二次俄罗斯波斯战争 432

第十节 格雷保也道夫和俄罗斯大使馆馆员在德黑蘭的被刺(一八二九年) 435

第十一节 波斯南部和呼罗珊的起义。一八三三年赫拉特的被围 437

第十二节 一八三七——一八三八年间赫拉特的围攻 439

第十三节 英吉利将波斯转变为销售市场 440

第十四节 一八四四——一八五二年间波斯和南阿塞拜疆的巴布教徒起义 442

第十五节 南阿塞拜疆的巴布教徒运动 443

第十六节 巴布教徒在麻桑德伦的活动 444

第十七节 塞克—塔别尔西的起义。巴布和阿迦—穆罕默德—阿里的死刑 445

第十八节 晋詹的巴布教徒起义 446

第十九节 巴布教徒起义的性质和推动力。失败的原因 448

第二十节 弥尔查·塔吉汗及其改革。呼罗珊的沙拉尔叛变 450

第二十一节 英俄的角逐和第二次争夺赫拉特的战争 453

第二十二节 一八五六——一八六一年间波斯对土库曼的战争 454

第十四章阿富汗 455

第一节 阿富汗的封建内哄 455

第二节 封建骚动和人民起义 458

第三节 爱尔芬斯顿使节(一八○九年) 459

第四节 萨都采朝的推翻 460

第五节 阿富汗瓦解为几个独立的酋长国 463

第六节 塞克教徒的入侵和瓦哈比特派的活动 465

第七节 阿富汗的国际地位 466

第八节 赫拉特的围攻(一八三七年十月——一八三八年八月)。本司和维特凯维奇的出使阿富汗(一八三七年) 468

第九节 一八三八至一八四二年间的英吉利—阿富汗战争 470

第十节 喀布尔的起义(一八四一年十一月) 472

第十一节 英阿战争的终结 473

第十二节 阿富汗人征服阿姆河左岸的开始 474

第十三节 阿富汗的国际关系(一八四二——一八七○年) 475

第十四节 阿富汗在南土耳其斯坦的进一步经略 478

第十五章 印度 480

第一节 迈索尔战争(一七九○——一七九二年) 480

第二节 康华里斯任总督时期(一七八六——一七九三年) 481

第三节 永久包税制(柴冥达尔制) 482

第四节 一七九九年的战争与迈索尔的征服 484

第五节 韦里斯来的兼并和征服政策(一七九八——一八○五年) 487

第六节 东印度公司同马拉特王公们的战争(一八○三——一八○五年) 489

第八节 东印度公司统治下的印度 490

第九节 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的废除 492

第十节 一八一四至一八二七年间的战争 493

第十一节 不定期佃制 495

第十二节 短期包税制 496

第十三节 东印度公司的对内政策(一八一三——一八二八年) 497

第十四节 印度之变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500

第十五节 印度的瓦哈比特派 501

第十六节 作为贸易组织的东印度公司的取消 502

第十七节 英国的征服和印度的文化 503

第十八节 蓝姆·谟亨·劳易(一七七二——一八三三年) 504

第十九节 丙丁克的统治(一八二八——一八三五年) 506

第二十节 朗吉脱·辛格统治下的旁遮普 508

第二十一节 第一次英国—塞克教徒战争(一八四五——一八四六年) 510

第二十二节 第二次英国—塞克教徒之战和旁遮普的合并(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 512

第二十三节 英国征服印度的大功告成 513

第二十四节 戴好诗的统治(一八四八——一八五六年) 515

第二十五节 印度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不列颠统治的作用 518

第二十六节 印度斯坦起义的前夕 520

第二十七节 英印军 521

第二十八节 印度土兵的不满 522

第二十九节 起义的开始(一八五七年五月) 523

第三十节 起义的继续胜利(一八五七年五——六月) 524

第三十一节 起义军的弱点。德里的被围 525

第三十二节 德里的陷落和一八五七年年底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526

第三十三节 勒克瑙的占领和中印度的战役 527

第三十四节 封建主们转到英国人方面和起义的终结 528

第三十五节 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间起义的性质 529

第三十六节 东印度公司的裁撤 531

第三十七节 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起义以后英国人的政策 531

第三十八节 维多利亚女王的上谕 532

第三十九节 英印军队的改组 533

第四十节 六十年代的印度 534

第十六章 印度尼西亚 536

第一节 英国的夺取印度尼西亚 538

第二节 英国人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 539

第三节 荷兰人统治的复辟 541

第四节 剥削印度尼西亚的新方法的寻求 543

第五节 一八二五至一八三○年间的人民起义 545

第六节 强迫种植制 547

第七节 外领 551

第十七章 中国 55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列强强制中国“门户开放” 555

第二节 马甘尼使节 556

第三节 人民起义 557

第四节 英俄在中国矛盾的发生 558

第五节 鸦片问题 559

第六节 和鸦片走私作斗争 561

第七节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 562

第八节 最初的不平等条约 564

第九节 清帝国的危机 567

第十节 洪秀全的教门 568

第十二节 太平军长征 570

第十一节 “太平天国” 570

第十三节 “三合会”起义 572

第十四节 清帝国的危机 573

第十五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改造 574

第十六节 太平革命的性质 576

第十七节 长江沿岸的内争 577

第十八节 被压迫各族人民的运动 578

第十九节 新战争前夜的中国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580

第二十节 一八五六——一八五八年的战争 581

第二十一节 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 583

第二十二节 中俄瑷珲条约和天津条约 584

第二十三节 太平天国的封建蜕变和外国的干涉 585

第二十四节 一八六○年的战争 587

第二十五节 英法人的野蛮行动 589

第二十六节 北京条约 590

第二十七节 一八六一年的国家政变 591

第二十八节 李秀成的胜利 592

第二十九节 一八六二——一八六四年英法美的干涉 593

第三十节 “捻党”起义 595

第三十一节 东干族—维吾尔族的起义 596

第三十二节 阿古柏和七城国 597

第三十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和“开放”以后的中国 598

第三十四节 天津事变 599

第十八章 蒙古 601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清朝对蒙古的经济政策 601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下半期清朝对蒙古的经济政策 603

第三节 蒙古境内的俄罗斯商业 605

第四节 清朝统治和蒙古的经济制度 606

第五节 清朝的统治和阿拉特的个体经济 608

第六节 畜牧的技术 609

第七节 俄罗斯与蒙古 610

第一节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社会思想的发展 614

第十九章 朝鲜 614

第二节 洪景来的叛变(一八一一年) 616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朝鲜 617

第四节 大院君执政 620

第二十章 日本 624

第一节 城市贫民的反封建起义 624

第二节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川氏日本及其对列强的关系 625

第三节 商品货币关系的增长。德川统治必然复亡的历史命运 627

第四节 反对德川氏的势力的增长 630

第五节 德川政权的政治危机 631

第六节 外国干涉和日本被强制卷入世界的商品流通 632

第七节 柏利的远航 634

第八节 濮查鼎的远航 634

第九节 日本的“开放”及其后果 637

第十节 不平等条约与国内斗争 637

第十一节 和封建主反对派成立协议的尝试 638

第十二节 反对外国人的行动和一八六二——一八六四年列强的干涉 640

第十三节 部分封建主与资产阶级反德川氏集团的形成 643

第十四节 一八六八年的革命 645

第十五节 新政府的政策及其阶级倾向 646

第十六节 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一八六六——一八七○年)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