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学校体育传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渊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0918089
  • 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城外学校体育 1

第一章 日本 1

一、学校体育目标 1

(一)体育价值观与目标 1

(二)教育改革与目标 4

(三)体育教学与目标 7

(四)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化 9

二、体育课程演变 11

(一)体育课程的历史分期 11

(二)经验主义时期(1945~1957) 12

(三)学科主义时期(1958~1967) 13

(四)体力主义时期(1968~1977) 14

(五)生涯体育时期(1978~) 15

(六)引人关注的日本第三次课程改革 18

(七)由身体锻炼论向运动文化论的历史性转化 21

三、学习科目分类 24

(一)以生活为根据的分类 24

(二)以学科为根据的分类 25

(三)以体力为根据的分类 26

(四)以爱好为根据的分类 27

(五)现行大纲的分类 29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分类体系与特征 31

四、健身项目开发 33

(一)体育观的变化对健身运动项目的要求 33

(二)健身运动项目的新体系 35

(三)竞技项目在健身运动中的地位 38

(四)托罗普斯运动(trops) 39

(五)非竞技运动项目 41

五、教学计划 42

(一)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 42

(二)单元教学的广泛采用 44

(三)单元构成的全年教学计划与类型 45

(四)不同类型全年教学计划的比较 50

六、教材构建 51

(一)关于教材的概念 51

(二)教材构建论的展开 53

(三)内容和素材的教材化 54

(四)教材构建论的现实意义 55

七、教学分组 57

(一)教学分组的有关概念 57

(二)教学分组理论的开端 59

(三)教学分组理论的发展 61

(四)教学分组理论的展望 64

八、学习评价 66

(一)学习评价的回顾 66

(二)教学大纲的变迁与评价的完善 67

(三)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 70

(四)学习评价例举 71

九、课外体育 75

(一)课外体育的两类活动 75

(二)课外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 76

(三)教师在课外体育中的作用 77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 78

十、校外体育 79

(一)校外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 79

(二)文部省对校外体育的领导 80

(三)发挥咨询与服务功能的校外教育中心 82

(四)校外体育的设施与利用 82

(五)校外体育的三种类型 84

(六)社区——校外体育的载体 85

十一、教师培养 86

(一)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86

(二)办学方向的转变 87

(三)专业设置的改革 90

(四)课程结构的改革 93

第二章 德国 96

一、体育概况 96

(一)德国体育的特点 96

(二)公众的体育价值观 98

(三)体育体制 106

二、德国学校教育 114

(一)教育与课程的演进 114

(二)教育与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7

三、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 121

(一)由体育教法学向体育教育学的变迁 121

(二)运动(Sports)教育学的产生与影响 123

(三)向生产型体育转换 124

(四)体育的系统模式 124

(五)开发行为能力 125

四、体育课程目的论 127

(一)课程理论的演进 128

(二)联邦德国的运动课程目标 133

(一)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 137

五、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演变论 137

(二)体育课程模式的分类 139

(三)教学内容的演变 140

六、校外体育 144

(一)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特征 145

(二)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行为模式 148

(三)学校和俱乐部的关系 151

第三章 英国 153

一、学校体育体制 153

(一)体育体制与学校体育 153

(二)教育体制与学校体育 158

二、体育课程演变 162

(一)1944~1972年 162

(二)1972~1988年 163

(三)1988年 169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171

(一)1988年前英国课程的利弊得失 171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172

(三)影响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173

四、体育课程改革 177

(一)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177

(二)教学内容的特色与国家标准 180

(三)教学组织形式 184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 186

五、师范教育体制与体育人才培养 188

(一)师范教育概况 188

(二)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 190

(三)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194

(一)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 202

一、教育体制 202

第四章 美国 202

(二)多样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4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运行情况 206

二、课程模式 207

(一)竞技体育教育模式 208

(二)健身体育教育模式 209

(三)社会责任模式 210

(四)学科联合模式 212

三、课程实施 213

(一)课程目标 213

(二)课程内容 214

(三)课程特征 216

(四)课程要求 217

(五)中学体育课程实例 218

四、中学竞技体育 219

(一)中学竞技的主要内容 220

(二)管理机构与组织形式 220

(三)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商业性 221

(四)竞技运动的专项化 221

(五)大学运动的摇篮 222

(六)教练员队伍 223

五、大学竞技体育 224

(一)高校竞技体育的地位 224

(二)管理机构 225

(三)运动队的管理 226

六、教师培养 230

(一)美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230

(二)美国体育教师的资格 233

(三)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234

(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235

七、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 238

(一)改革的社会背景 238

(二)改革的现状 239

(三)影响美国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因素 244

第五章 俄罗斯 248

一、学校体育概述 248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地位 248

(二)学校体育的世界影响 250

(三)改革中的学校体育现状 251

二、体育教学大纲演变 253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沿革 253

(二)综合性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 256

(三)选择性体育教学大纲的出现 260

(四)竞技性体育教育大纲 269

(五)农村小学专门健身性体育教育大纲 271

三、体育课程实施 273

(一)体育课的特征、任务与要求 273

(二)体育课教材分析 277

(三)体育课教学组织与方法 280

(四)体育课的计划与考核 281

(五)关于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新规定 287

四、国家体育教育标准 289

(一)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提出 289

(二)《体育》课程临时性国家教育标准的内容 290

(三)关于《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基本要素的讨论 296

(一)“劳卫制”的历史沿革 298

五、“劳卫制”纵横 298

(二)“劳卫制”的主要内容 302

(三)“劳卫制”面临挑战 311

六、课外体育活动 312

(一)课外体育活动种类简介 312

(二)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 315

(三)学生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317

(四)学校运动竞赛 322

七、生命安全教育 324

(一)《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开设 324

(二)《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326

(三)《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 329

(一)东西方体育思想的交融和发展 331

一、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思考——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331

下篇 迈向新世纪的十大课题 331

(二)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冲突和抉择 335

(三)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340

二、体育观念与课程理论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342

(一)体育观的历史选择 342

(二)课程理论的两次世界性变革 347

(三)体育课程论的历史回顾 350

三、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是学校——从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的历史性转移—— 354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354

(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中的作用 357

(三)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360

四、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世界体育课程标准的异途同归—— 363

(一)中国的大纲约束力过大、灵活性过小 363

(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灵活性的不同形式 365

(三)体育教学灵活性的法定依据 370

(四)体育教学灵活性的学科依据 372

(五)形式相异、实质相同的发展趋势 376

五、课程、内容、素材及其教材化——发挥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377

(一)课程、内容、素材及教材化的界定 377

(二)实施教材化的不同途径 380

(三)教材化中的教师地位 381

六、教学分组与单元教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383

(一)教学分组的理论与实践 384

(二)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88

(三)教学分组和单元教学的关系 391

七、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新内容——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93

(一)对竞技概念的不同理解 394

(二)竞技组织化的理论与意义 395

(三)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397

(四)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 398

(五)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交叉 400

八、实现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发挥反馈功能的必经之路—— 401

(一)学习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 401

(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405

九、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地位与教育功能——纳入社会体系的校内外课余体育—— 410

(一)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系 410

(二)体育俱乐部的地位 412

(三)体育俱乐部的教育功能 416

(四)我国课余体育展望 420

十、教师培养体制与体育专业办学模式——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制改革思路—— 421

(一)教师培养体制 421

(二)体育专业设置与学科重组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