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3
第一编 奴隶社会的史学 3
概说 3
第一章 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奴隶社会的史官 6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6
第二节 古代的史官及其职责 9
第二章 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史书 16
第一节 商周以来的记述 16
第二节 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观点 22
第三节 第一部官修编年史的雏形——《春秋》 27
第三章 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32
第一节 《左传》和《国语》的成书 32
第二节 《左传》的编纂特点 36
第三节 《左传》的思想倾向 39
第四节 《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5
概说 49
第二编 封建社会的史学(上) 49
第一章 历史大变动时期的史学新趋势 53
第一节 诸子的历史观及其影响 53
第二节 战国中叶至秦汉之际的历史典籍 61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开创——司马迁与《史记》 68
第一节 《楚汉春秋》和《史记》的问世 68
第二节 《史记》的著作特点 71
第三节 司马迁的历史观 76
第四节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84
第三章 封建史学的确立——《汉书》及《三国志》、《后汉书》 89
第一节 班固编写《汉书》及其学术成就 89
第二节 《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历史变化观点 94
第三节 《三国志》与《后汉书》 99
第四节 《汉书》等纪传体断代史的地位与影响 106
第四章 《汉纪》与《后汉纪》等编年体断代史 109
第一节 荀悦与《汉纪》 109
第二节 袁宏与《后汉纪》 113
第三节 两《汉纪》的地位与影响 117
第五章 社会变动时期的史学新发展 120
第一节 官私修史的热潮与业绩 120
第二节 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124
第三节 各民族的史学和史学中的民族问题 129
第四节 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34
第六章 唐初设馆修前代史 138
第一节 由私修向官修过渡 138
第二节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等五代史 142
第三节 《晋书》的“御撰”与《南史》、《北史》的编缀 149
第七章 刘知几的史学 158
第一节 刘知几私撰《史通》 158
第二节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161
第三节 《史通》的历史编纂学 167
第三编 封建社会的史学(中) 175
概说 175
第一节 “三通”的编著 179
第一章 史学发展的新途径——“三通”等典制史的出现 179
第二节 “三通”思想内容的新特点 183
第三节 “三通”的地位与影响 191
第四节 会要、会典等典制断代史 195
第二章 官私修史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史的编写 199
第一节 官府编纂“实录”、“国史”与续修前代史 199
第二节 官修前代史的政治思想特点 204
第三节 少数民族史编著的发展 209
第四节 私人记事修史的兴盛 214
第三章 司马光《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的新发展 220
第一节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220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224
第三节 司马光的正统历史思想 229
第四节 编年体史的继续发展 236
第四章 《通鉴纪事本末》与本末体史书 241
第一节 本末体的源起和独立 241
第二节 《通鉴纪事本末》的特点 245
第三节 本末体史书的继续和演变 251
第五章 宋明间的史论与史考 259
第一节 宋明间社会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259
第二节 宋明间的史论 262
第三节 宋明间的史考 273
第四编 封建社会的史学(下) 279
下)概说 279
第一章 明清之际历史思想的进步性 282
第一节 李贽反理学的历史思想 282
第二节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治史的“经世致用” 287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史学思想的反专制主义倾向 292
第二章 清朝对修史的严厉控制 299
第一节 清初的史馆开设与私史案件 299
第二节 《明史》的修撰及其特点 304
第三节 清朝的“实录”与官修诸史 309
第三章 各类专史的业绩 316
第一节 《明儒学案》与学术史的兴起 316
第二节 《读史方舆纪要》与历史地理学的成就 321
第三节 兴修方志的热潮及成绩 326
第四节 修补旧史的检讨 331
第四章 乾嘉史学 335
第一节 乾嘉皇朝对史学的控制 335
第二节 乾嘉皇朝的史学思想 339
第三节 私人治史的博古倾向 348
第五章 章学诚的史学 357
第一节 章学诫著《文史通义》 357
第二节 章学诫的史学理论 363
第三节 章学诚的方志学 372
上卷 379
第一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上) 379
概说 379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历史学的重大变化 383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史学思想与史学研究的新风气 383
第二节 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勃兴 390
第三节 南明史研究的新局面 397
第二章 资产阶级史学的萌芽 403
第一节 西学的传入和“新学”的兴起 403
第二节 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 408
第三节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观 417
第三章 资产阶级史学的创立和成长 425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 425
第二节 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 432
第三节 王国维的古史研究 440
第四节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成就 445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回潮与没落 454
第一节 民初复古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454
第二节 《清史稿》的修纂 459
第三节 对封建史学的再批判 464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下) 469
概说 4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 473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芽 473
第二节 社会发展史研究的兴起 480
第三节 李大钊对现代史学的贡献 486
第二章 资产阶级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492
第一节 历史哲学、历史研究法的探索 492
第二节 梁启超、胡适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500
第三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之崛起 505
第四节 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 510
第一节 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517
第三章 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517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52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及其队伍的成长 533
第四章 战时的历史学及其发展趋势 53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对史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 53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及其成就(上) 54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及其成就(下) 555
第四节 资产阶级史学中的爱国和进步倾向 560
第五节 对各种反动史学流派的批判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