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050005X
  • 页数:9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

序 1

一、导论 6

1.经济科学体系 6

2.经济的涵义 8

3.政治经济学的名称 8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7

6.生产关系的内涵 19

9.价值规律的内容 23

7.生产方式的涵义 25

8.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27

10.价值规律是不是商品经济均特有经济规律 29

11.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涵义 30

12.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31

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其客观依据 33

14.“现代化”的涵义 35

15.现代化的标志 37

16.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38

17.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的内容 39

18.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39

19.国民生产总值能否作为发展目标 41

20.发展战略的模式 43

21.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发展战略 44

23.精神生产的涵义 45

22.地区发展战略的涵义 45

24.是谁最早使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 47

25.物质文明包含的内容 48

26.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49

37.发展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50

28.商品经济中“不正之风”的根源 51

29.能否提倡“向钱看” 53

30.生活方式的涵义 54

31.约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 56

32.生活方式的特点 57

34.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58

33.生活方式有没有阶级性 58

35.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59

36.小康水平的涵义 61

37.小康水平包含的内容 62

38.小康水平是不是只是量的概念 62

39.小康水平的标志 63

40.经济规律的类别 63

41.经济规律体系的涵义 64

42.经济规律体系是否包括生产力规律 65

43.在经济规律中有无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66

44.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66

45.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结构 67

47.经济机制的概念 69

46.经济规律体系的构成 69

48.经济机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71

49.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模式 72

50.经济杠杆的涵义 74

51.经济杠杆的应用范围 75

52.运用经济杠杆的客观依据 76

53.经济杠杆的性质和特征 77

54.经济杠杆的功能作用 79

55.经济杠杆与经济机制的关系 80

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8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起点的商品是什么商品 81

2.价值范畴的内涵 82

3.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83

4.使用价值概念的内涵 84

5.抽象劳动是不是永恒范畴 86

6.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否决定商品价值 87

7.供求关系与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关系 89

8.商品交换是否发生所有权转移 90

9.什么是等价交换 91

10.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范畴是不是永恒范畴 92

11.依靠增强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 93

12.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 94

13.资本主义实际工资的运动趋势 95

14.什么是无产阶级贫困化 96

15.什么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 97

16.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否存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 98

17.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划分标准 99

18.对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理解 100

19.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划分标志 101

20.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02

20.积累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102

2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 103

22.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 104

23.股份资本增加为什么会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 105

25.生产价格构成是否包括地租 107

26.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108

27.农业部门中的“虚假的社会价值”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还是其他部门转移来的 109

28.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以后,绝对地租是否仍然存在 110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11

3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一定是帝国主义国家 112

31.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能不能成立 113

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115

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起始范畴 115

24.生产价格范畴形成的原因 116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主线 117

3.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120

4.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涵义及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结构的起因 123

5.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性质 124

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形式 125

7.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能不能实行自负盈亏 127

8.集体(城镇)所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28

9.集体所有制的发展前景 129

10.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性质 130

11.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发展前途 132

1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 133

13.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与企业生产目的的关系 133

14.是否存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35

15.物质利益是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 136

16.物质利益的经济实质 136

17.是否存在物质利益规律 137

18.什么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138

21.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145

22.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148

23.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能不能加以限制 149

24.什么是理论价格 150

25.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51

26.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必然存在竞争 152

27.社会主义竞争与竞赛的区别 153

2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 154

29.什么是按劳分配的“劳” 156

30.以何种形态的劳动作为按劳分配的“劳” 156

31.按劳分配是不是资产阶级权利 158

32.经济效益的涵义 159

33.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160

34.积累率的高低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162

35.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以何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为主 163

36.社会主义成本的经济本质 164

37.“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个什么概念 167

38.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绝对地租 167

39.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来源与分配 169

40.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是商品吗 172

四、生产力经济学 174

1.生产力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74

2.生产力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75

3.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76

4.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77

5.什么是生产力 178

6.生产力的因素 179

7.什么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180

8.生产力范畴的性质 181

9.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182

5.经济区划的性质 182

10.生产力规律是否是经济规律 183

11.生产力规律体系的构成 183

12.生产力基本规律 184

13.生产力系统的构成方式 185

14.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186

15.生产力时序 186

16.生产力的存在形态 187

17.生产力布局规律 188

19.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是社会主义客观的、特有的经济规律 189

18.生产力布局原则 189

19.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对策 190

20.技术梯度转移是不是客观规律 192

五、工业经济篇 194

1.工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94

2.工业经济学和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关系 195

3.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97

4.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概念 198

5.工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分类 199

6.工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200

8.制定工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201

7.工业发展战略目标模式 201

9.工业现代化 203

10.工业企业规模的概念 204

11.工业部门结构的概念 204

12.工业部门结构合理化的要求 205

13.工业布局的概念 206

14.工业基本建设的概念 206

15.工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207

16.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208

17.国营企业是否具有相对独立住 208

18.国家与国营企业关系的性质 209

19.国营企业自主权的范围 210

20.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 210

21.厂长的身分 211

22.厂长负责制是不是“一长制” 213

六、农业经济篇 215

1.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215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217

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218

4.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220

5.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221

6.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221

7.农业发展战略的目标 223

8.农业发展战略模式 224

9.联产承包责任制对马克思合作制理论的新发展表现何在 227

10.联产承包制的基本特点 229

11.包干到户的性质 230

12.家庭经济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 232

13.专业户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34

14.合作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236

15.合作经济的性质 238

16.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与联合经济的关系 239

17.农村中双层经营结构的发展趋势 240

18.农村中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向 242

19.我国目前农村雇工的性质 243

20.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雇工产生的原因 245

21.我国乡村城市化的途径 246

22.农村人口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途径 247

23.乡镇企业的地位 248

24.乡镇工业的特征 249

26.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250

25.小城镇发展规律 250

27.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的原因 251

28.粮食问题的对策 252

29.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的突破口何在 253

30.县级经济体制改革 254

31.农业计划改革 256

32.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定价基础 257

33.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模式 259

34.怎样利用地区差价调节农业级差收益 260

35.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设想 261

36.如何推进土地集中 264

七、商业经济诗篇 267

1.什么是供求规律 267

2.商品流通领域是否存在供求规律 269

3.供求规律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270

12.什么是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270

4.在流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规律 272

5.贱买贵卖是不是商业的普遍规律 272

6.等价交换是不是规律 273

8.市场经济的涵义 274

7.市场的概念 274

9.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统一性 275

10.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277

11.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基本特征 277

13.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市场局势 280

14.对我国目前市场局势的估计 281

15.商品流通渠道是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282

16.什么是商品流通渠道 283

17.划分商品流通渠道的客观依据 284

18.“三多一少”的提法是否科学 285

19.关于国营商业地位提法中的“主导”和“领导”的涵义有何区别 287

20.发挥国营商业主导作用的客观依据 287

21.目前国营商业在市场上是否起主导作用 288

22.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是主要靠国家支持和行政干预还是主要靠发挥自身的优越性 289

23.供销合作社的性质 290

24.供销社积累属于谁所有 291

25.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究竟有无不同 293

26.马克恩主义合作制中所讲的“合作”,是指劳动人民之间合作还是指国家同农民之间的合作 294

27.研究供销社所有制性质的基本出发点 295

28.农业集体所有制是否对供销社的性质具有决定作用 295

29.商业经营责任制的名称 296

30.国营商业能否搞承包 297

31.商业经营承包的对象 298

32.商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299

33.评价商业经济效益的标准 300

34.商业经济效益与商业经济效果涵义是否相同 302

35.商业部门职工的劳动是否存在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区分 303

36.纯粹商业劳动是否是生产性劳动 304

37.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否由于没有把商业劳动全部看成生产劳动 305

38.中国商业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306

39.小型国营零售企业改、转、租后的性质问题 306

40.什么是贸易中心 307

41.贸易中心是否是客观必然的产物 308

42.贸易中心有些什么特征 309

43.贸易中心有些什么作用 310

45.贸易中心与现有批发商业的关系 311

44.贸易中心的模式问题 311

46.贸易中心的后盾问题 312

47.“商流”与“物流”的概念 313

48.“商流”和“物流”的运动范围 314

49.“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314

50.“以销定产”问题 315

51.“工业自销”有无必要 315

八、物资经济理论 317

1.物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17

2.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 318

4.生产资料市场的范围 320

5.要不要保留物资部门 321

6.物资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 322

3.生产资料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23

7.物资企业要不要盈利 323

8.物资流通经济效益的概念 324

9.如何评价物资流通的社会经济效益 324

10.评价物资流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325

九、第三产业理论 328

1.第三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328

2.第三产业的特点 328

3.第三产业的范围 328

4.我国能不能广泛使用“第三产业”这个概念 329

5.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 330

6.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 332

7.第三产业劳动的性质 333

8.服务劳动提供的无形劳动成果是不是物质产品 334

10.劳务的概念 335

11.劳务的分类 336

12.劳务是否创造价值 337

13.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否成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37

十、基建经济与建筑经济 339

1.基本建设的概念 339

2.基本建设的性质 341

3.基本建设的内容和范围 345

4.基本建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48

5.基本建设中有无独立的客观经济规律 350

6.建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51

26.官僚资本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354

7.建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54

8.基本建设计划决策层次 356

9.基本建设产品和建筑产品是否同时存在 358

10.建筑招标投标承包制目前是否可行 360

11.建筑产品优质优价问题 361

十一、计划经济篇 363

1.计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63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内涵 365

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 366

4.我国现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368

5.完善计划体系的途径与方法 369

6.怎样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371

7.如何完善计划指标体系 372

8.什么是市场调节 374

9.怎样理解计划经济为主 374

10.怎样理解市场调节为辅 375

11.如何认识我国原有计划体制 376

12.如何改革我国现行计划管理体制 378

13.如何改进计划编制程序和方法 383

14.什么是指导性计划 384

9.服务产品的范围 385

15.实行指导性计划的客观依据 386

16.指导性计划的特点 387

17.确定指导性计划范围的依据 388

18.编制指导性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389

19.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问题 390

21.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概念 391

20.综合平衡的研究对象 394

22.综合平衡的范围——综合平衡与单项平衡、局部平衡是什么关系 396

23.综合平衡的出发点 397

24.综合平衡以什么为中心(主体) 398

25.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398

26.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概念是否成立 400

27.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的衡量标准 400

28.综合平衡的核心何在 401

十二、财政理论篇 402

1.财政的起源 402

2.财政的本质 404

3.财政分配的范围 406

4.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分配的范围是扩大还是缩小了 408

5.财政分配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409

6.综合财政的内涵 411

7.财政与银行关系密切的理论依据 414

8.财政与银行如何分工 415

9.什么是财政赤字 416

10.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417

11.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418

13.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419

12.财政赤字有害还是无害 419

14.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分配关系 422

15.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 423

16.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的确定 425

17.财政分配效益如何理解 428

18.财政综合平衡的内涵 429

19.实现财政综合平衡的方式 430

20.综合财政的职能、作用 433

21.综合财政的范围 434

22.综合财政计划的涵义 435

23.综合财政计划的内容 435

24.综合财政计划的作用 436

25.预算外资金的涵义 437

27.财政补贴的内涵 438

26.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38

28.财政补贴的依据 439

29.财政补贴改革的途径 440

十三、金融理论篇 442

1.货币包括哪些内容 442

2.货币层次如何划分 443

3.人民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445

4.人民币是否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447

5.世界货币是不是货币的职能 448

6.货币有没有第六职能 449

7.什么是纸币流通规律 450

8.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 452

9.关于1∶8的经验数据 453

10.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 455

11.货币政策包含几重目标 458

13.通货膨胀的涵义 459

12.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 459

14.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60

15.纸币流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62

16.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63

17.社会主义制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64

18.财政赤字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465

19.信贷收支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466

20.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不是规律 467

21.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 469

22.社会主义银行的信贷原则 470

23.银行进行基建贷款的问题 472

24.储蓄存款的数量界限 473

25.存款与货款的关系 474

26.利率水平问题 475

27.银行经济效益 477

28.社会主义金融市场问题 478

29.社会主义企业存不存在专用基金的循环和周转 479

十四、税收理论篇 481

1.税收的概念 481

2.税收的形式特征 483

3.税收的本质 485

4.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 486

5.社会主义税收的职能 488

6.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 490

7.社会主义税收的来源 492

8.我国税收的分类方法 494

9.我国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495

10.完善我国税制的目标模式 497

11.社会主义税收是否存在税负转嫁 499

12.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502

十五、价格理论篇 505

1.价格学的研究对象 505

2.理论价格测算的层次 507

3.测算理论价格有没有必要 508

4.价格的职能 509

5.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 510

6.代理论价格应按盈利率还是利润率计算 511

8.物价总水平的涵义 512

7.盈利(或利润)平均化的范围 512

9.按质论价的涵义及其理论依据 513

10.稳定物价政策的涵义 515

11.稳定物价政策的理论依据 516

12.今后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的趋势 517

13.物价基本稳定的数量界限 518

14.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涵义 519

15.剪刀差的产生及其存在原因 522

16.剪刀差的理论计算方法 523

十六、劳动工资理论篇 526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26

2.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形式 527

3.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这一经济范畴 529

4.劳动力所有制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532

5.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归谁所有 533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535

7.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劳动力市场 536

8.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537

9.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充分就业 538

10.待业与失业有无区别 539

11.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540

12.要不要打破“铁饭碗” 542

13.关于用工制度的改革 542

14.关于劳动合同制 543

15.按劳分配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分配原则 546

16.按劳分配的原因 547

17.按劳分配的性质或“权利” 548

18.按劳分配有没有“弊病” 550

19.对按劳分配要不要限制 550

20.按劳分配适用的范围 551

21.关于“劳”的性质 552

22.关于“劳”的形态 552

23.关于“劳”的范围 553

24.“劳”能否计量 554

25.按劳分配的模式 555

26.原有工资制度的弊病 557

27.工资改革的方向 558

28.职工劳动报酬要不要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 559

29.职工劳动报酬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560

30.工资增长如何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挂钩 561

31.工资如何同物价挂钩 562

32.按劳分配是否以各尽所能为前提 562

33.关于奖金的本质 564

35.劳动保险的劳动属性 565

34.奖金要不要“封顶” 565

36.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566

37.劳动保险的分配原则 567

38.劳动保险基金的统筹方法 568

39.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相互关系 568

40.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消耗是活劳动消耗,还是全部劳动消耗 569

41.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否比较 570

十七、会计理论篇 572

1.会计的定义 572

2.会计的性质 576

3.会计是否是生产力 578

4.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579

5.会计的职能 580

6.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命题 582

7.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85

8.会计的对象 586

9.会计原则的有关问题 587

10.审计学的性质 588

11.审计的定义 589

12.审计的职能 590

13.内部审计的概念 591

十八、经济核算理论 593

1.什么是经济核算 593

2.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的区别和联系 595

3.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经济核算的客观依据 596

4.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 599

5.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 600

6.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管理水平的指标 603

7.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问题 605

8.国民经济核算问题 608

十九、统计理论篇 610

1.统计学是一门还是两门 610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 612

3.典型调查的作用 612

4.水平法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问题 613

5.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的选择 614

6.反映工业发展速度的统计指标 614

7.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16

8.工业产品物量指数的编制 617

9.消除净产值价格变动影响的方法 618

10.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 619

11.工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620

12.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622

13.商业统计学科的研究范围 624

14.商品流转的统计口径 625

15.批发和零售的划分 627

16.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计办法 628

17.社会商品购买力的计算范围 630

18.农副产品商品量的计算口径 632

19.鲜菜价格指数的计算 633

20.零售物价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634

21.社会最终产品和社会最终产值的概念和构成 636

二十、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篇 639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639

2.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640

3.经济体制改革中宏观控制目标的选择 641

4.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643

5.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权同经营权能否适当分开 645

6.经济责任制的涵义 648

7.经济责任制的核心 648

8.经济责任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 649

9.经济体制模式的涵义 651

1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模式 651

11.我国原来属于什么经济模式 653

1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655

13.全民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658

14.全民所有创经济能否实行股份制 662

15.如何加强宏观的间接控制 664

16.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666

17.“横向联合”的涵义 668

18.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客观基础 669

19.横向联合产生的时间 670

20.横向经济联合能否产生垄断 670

二十一、经济管理科学篇 672

1.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672

2.经济管理科学的性质 674

3.什么是管理 676

4.“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涵义 677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划分问题 679

6.全民企业分类管理问题 681

8.“经营”与“管理”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681

7.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683

9.经营的本质与涵义 685

10.什么是企业劳动人事管理 686

11.企业活力的涵义 688

12.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 689

13.企业素质的涵义 689

14.构成企业素质的要素 690

15.反映企业素质的能力系统 691

16.衡量企业素质的标准 692

17.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对象问题 693

18.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694

19.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理论学派的划分 696

20.现代管理理论归属问题 697

21.“行为科学”的本质特征 698

22.“行为科学”能否代替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700

1.经济法产生的时间 702

二十二、经济法学篇 702

2.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704

3.经济法的概念 706

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707

5.经济法怎样调整经济关系 708

6.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709

7.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11

8.经济法学体系 712

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713

10.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715

11.经济司法的涵义 716

13.国营企业的财产权性质 718

12.经济仲裁机关的性质 718

14.法人能否构成犯罪的主体 719

1.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21

二十三、人口经济理论 721

2.人口的概念 722

3.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是否存在 723

4.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 724

5.“两种生产”的比例关系是不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比例关系 726

6.人口规律的性质 726

7.存不存在不同社会形态上的共有人口规律 727

8.什么是共有人口规律 729

9.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 730

10.人类自身生产的涵义 731

11.过剩人口的概念 732

12.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 733

13.过剩人口是否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734

14.过剩人口规律在我国是否还发生作用 736

15.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评价 737

1.消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739

二十四、消费经济理论 739

2.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41

3.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742

4.消费模式的涵义 743

5.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关系 744

6.消费结构的涵义 745

7.如何考察消费结构 746

8.消费结构的类型 747

1.国防经济学的学科名称 749

二十五、国防经济理论 749

2.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51

3.国防经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752

4.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否包括安全需要 752

5.军用品的属性 753

二十六、技术经济理论 755

1.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55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57

3.技术进步的涵义 760

4.技术进步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 761

5.技术成果的商品性质 763

6.技术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764

7.技术商品的价格基础 766

8.技术市场的概念 769

9.新技术革命的性质 770

10.新技术革命包含的内容 772

11.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 773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776

二十七、经济地理与生产力布局 776

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778

4.经济区的涵义 780

3.经济地理学与生产布局学的关系 780

6.经济区划的理论依据 782

7.经济区划的原则 783

8.我国基本经济区的划分模式 784

二十八、城市经济理论 787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87

2.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789

3.城市经济学的内容结构 790

4.城市经济的特征 791

5.城市经济区的概念 793

6.什么是城市经济结构 794

8.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有哪些特点 795

7.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关系 796

9.城市化的涵义 796

10.城市化是不是共有规律 797

11.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797

12.要不要建立集镇经济学这门学科 798

13.集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799

二十九、民族经济理论 801

1.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名称 801

2.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02

3.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803

4.民族贸易的概念 803

5.经济竞争与民族关系 805

三十、卫生经济理论 806

1.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06

2.卫生事业的性质 808

3.医务劳动的性质 809

4.价值规律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 810

三十一、生态经济理论 811

1.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11

2.生态经济学的性质 812

3.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813

三十二、旅游经济理论 815

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15

3.旅游市场的概念 816

2.什么是旅游业 816

4.我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817

三十三、特区经济理论 819

1.经济特区的概念 819

2.经济特区的经济性质 820

3.设置经济特区的理论依据 821

4.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 822

5.特区的外资、港资独资企业的性质 823

6.特区市场和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关系 824

7.是否需要发行特区货币 825

8.特区土地使用费的性质 826

1.对外开放的涵义 828

三十四、对外开放理论 828

2.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829

2.经济史的学科性质 830

3.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831

4.社会主义国家利用的外资的性质 832

5.如何确定利用外资的规模 833

三十五、中国经济史理论 834

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834

3.是否存在先秦农村公社 835

4.先秦的土地制度 836

5.封建地主阶级的结构 836

6.地主阶级的历史作用 837

7.均田制的性质及其实行的可信性 837

8.明代官田的所有制性质 838

9.明代皇庄始于何时 839

10.王府庄田的性质 840

11.明代的商屯问题 840

13.租佃关系及地租形态分析 841

12.明代市镇的历史意义 841

14.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的类型和特点 843

15.商业资本的流动趋向 843

16.小农经济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844

17.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844

19.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 847

18.对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 848

20.洋务运动的评价 849

21.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 850

2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过程 851

2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黄金时代”的时间 852

2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归宿 853

25.中国是否有过资本原始积累 853

27.中国民族市场的涵义及形成 855

28.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856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名称 859

30.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分期 859

三十六、中国经济思想史理论 861

1.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对象 861

2.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历史分期 864

3.龚自珍经济思想评价 867

4.魏源经济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871

5.《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 873

6.汪士铎人口论的评价 875

7.王茂荫货币思想的歧见 878

8.洋务派经济思想的评价 883

9.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评价 892

10.马建忠重商思想的评价 894

11.康有为《大同书》和后期经济思想的评价 897

12.章太炎经济思想的性质 901

2.《资本论》的逻辑顺序是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906

3.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不是《资本论》中贯彻始终的方法 908

4.如何划分《资本论》创作的时期 909

5.商品拜物教是一个思想意识范畴还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 911

1.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913

三十八、世界经济理论 913

2.世界经济学的学科结构 914

3.世界经济运动的规律 915

4.如何划分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917

5.当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918

6.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919

7.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920

8.如何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国家垄断资本义发展水平 921

9.如何评价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 922

10.比较利益论(比较成本说)的科学内核或科学成分 923

11.能不能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 924

12.国际价值是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 926

13.在国际贸易中按国际价值交换是否是等价交换?是否存在价值转移或剥削 926

14.国际间不等价交换的主要原因 928

15.对外贸易是否能增加价值 929

16.黄金还起不起货币作用 930

17.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前景 931

18.国际货币汇率体系的发展前景 932

19.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933

20.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比战前是否缩短了?危机是否比战前频繁 934

2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935

22.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是否存在长周期 936

23.1979—1982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原因与性质 937

24.关于西方国家经济是否走出“滞胀”的问题 938

25.苏联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及战略 939

26.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哪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类型比较可取 940

27.关于南斯拉夫所有制性质问题 941

28.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性质 942

29.南南合作的客观基础和原因 944

31.南北经济合作是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45

30.南南合作的性质 945

32.南北经济关系的性质 946

33.南北经济关系中相互依赖的性质 947

34.如何看待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 948

35.怎样看待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951

36.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能否发展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952

37.战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有哪些类型 954

38.如何评价苏联提出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 955

1.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956

三十九、其他 956

2.流通经济学的主体范畴 958

3.市场学的定义 959

4.市场学的研究对象 960

5.市场学的研究内容 961

6.商品学的涵义 962

7.商品学的学科性质 963

8.服务概念的涵义 964

9.服务的分类 965

10.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966

11.教育部门的性质 967

12.经济信息的涵义 968

1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969

14.数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970

15.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971

16.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973

17.贫困地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973

18.贫困地区的特征及其原因 975

19.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以及突破口的选择 976

20.中国经济学有无学派 977

三十七、《资本论》研究 994

1.《资本论》开篇的商品是什么商品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