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鸿年,卢华复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5030430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成层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3

第一节 成层构造的基本概念 3

一、层状岩石的原始产状及其变动 3

二、岩层的产状要素 3

三、岩层露头线的分布规律 4

第二节 鉴别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 6

一、粒级层理 6

二、斜层理 7

三、波痕 7

四、冲刷印模 7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8

六、泥裂(干裂) 8

五、同生变形 8

一、整合接触 9

二、不整合接触 9

三、不整合的意义及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0

主要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褶皱构造 13

第一节 褶皱要素 13

第二节 褶皱形态描述 15

一、褶皱几何形态描述 15

二、剖面上褶皱形态描述 16

三、褶皱平面形态描述 17

四、轴面与枢纽产状相结合的褶皱形态描述 17

五、褶皱组合形态描述 18

一、根据岩层厚度变化的褶皱分类 20

第三节 褶皱的形态类型 20

二、根据岩层等倾斜线型式的褶皱分类 21

第四节 褶皱形态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23

一、野外观察研究褶皱形态的方法 23

二、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24

三、褶皱形成时代的研究 27

主要参考文献 27

第三章 断裂构造 29

第一节 节理 29

一、概述 29

二、节理的分类 29

四、断层位移 32

三、断层擦痕的倾伏与侧伏 32

二、断盘 32

一、断层面和断层带 32

第二节 断层及其几何要素 32

第三节 断层的分类与组合类型 34

一、断层的分类 34

二、断层的组合类型 35

第四节 断层的标志及其产状与性质的鉴别 37

一、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及断层两盘相对动向的鉴别 37

二、断层效应 44

三、断层活动时代的确定 46

第五节 大型断裂简述 46

一、裂谷 47

二、生长断层 47

三、走向滑动断层 47

四、推覆构造 48

主要参考文献 49

第四章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50

第一节 应力概念 50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 50

二、主应力、主应力面与主应力轴 51

第二节 应力状态分析 52

一、单轴应力状态分析 52

二、双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分析 54

三、应力状态的三维分析 57

四、应力集中 58

第三节 构造应力场 59

主要参考文献 60

一、线应变和剪应变 61

第五章 岩石变形与应变分析基础 61

第一节 应变 61

二、主应变与应变椭球 62

第二节 变形 64

一、非旋转变形和旋转变形 64

二、变形阶段 65

三、塑性变形机制 67

四、破裂变形 71

五、递进变形 75

第三节 有限应变测量概述 77

一、标志体原始形态为圆球 78

二、标志体原始形态为椭球 78

主要参考文献 80

第一节 围压 81

第六章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 81

第二节 温度 82

第三节 溶液 83

第四节 孔隙压力 84

第五节 时间 85

一、岩石的粘性 85

二、蠕变与松弛 85

三、快速施力、缓慢施力与重复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87

主要参考文献 87

第七章 节理成因分析 89

第一节 张节理与剪节理 89

一、张节理 89

二、剪节理 91

第二节 节理力学性质的复合 92

二、节理力学性质复合的成因分析 93

一、节理力学性质的复合现象 93

第三节 节理的组和系 94

一、节理组、系的划分 94

二、共轭节理系及其鉴别 95

第四节 节理的间距和密度 96

第五节 节理的观测和统计 97

一、节理的观察 97

二、节理的测量和室内资料整理 97

主要参考文献 98

第八章 断层成因分析 100

第一节 断层的活动机制 100

第二节 均匀介质中断层发育的应力状态——安德生模式和哈弗勒模式 101

第三节 非均匀介质中断层与主应力轴的关系 104

一、形成正断层的应力条件 105

第四节 断层的成因分类问题 105

第五节 正断层的成因分析 105

二、正断层形成的构造背景 106

第六节 逆断层的成因分析 108

一、高角度逆断层的成因 108

二、低角度逆断层的成因 108

三、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的成因 110

第七节 平移断层的成因分析 114

一、平移断层的两种形成方式 114

二、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 115

三、收敛平移断层作用与分散平移断层作用 116

四、平移断层引起的垂直运动 117

第八节 韧性剪切带 118

一、剪切带的概念与类型 118

二、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研究 119

第九节 伸展构造概述 123

主要参考文献 125

第九章 褶皱成因分析 127

第一节 褶皱形成机制 127

一、纵弯褶皱作用 127

二、剪切褶皱作用 131

三、横弯褶皱作用 134

四、柔流褶皱作用 135

第二节 褶皱的发育 136

一、褶皱主波长的概念 136

二、接触变形及其对褶皱发育的影响 138

三、多层岩石的褶皱及其构造形态 139

四、压扁作用对褶皱发育的影响 140

五、影响褶皱发育的主要因素 142

第三节 底辟构造的成因 143

第四节 褶皱与断裂的组合关系 145

一、纵弯褶皱的伴生节理 146

二、横弯褶皱的伴生节理 148

三、褶皱与断层的伴生关系 148

第五节 平衡地质剖面概述 149

一、平衡地质剖面的概念及其意义 149

二、平衡地质剖面的检验原则 149

三、平衡地质剖面的编制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2

一、劈理的域构造 153

二、劈理的类型 153

第一节 劈理 153

第十章 劈理、面理和线理 153

三、劈理成因 155

四、劈理与大构造和成层构造的关系 157

五、劈理的观测和研究 158

第二节 线理 158

一、小型线理的类型 158

二、大型线理的类型 160

三、线理的观测和研究 161

主要参考文献 162

第十一章 火成岩原生构造与火成岩区构造研究 164

第一节 侵入岩原生构造 164

一、流动构造 164

二、塑性变形构造 165

三、脆性破裂构造 166

一、层状构造 167

第二节 火山岩原生构造 167

二、破裂构造 168

三、火山构造 169

第三节 火成岩区构造研究 173

一、岩墙群构造 173

二、侵入体侵(定)位机制 174

三、火山岩喷发与区域构造关系 176

四、侵入体相带划分及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形态的恢复 176

五、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177

六、侵入岩次生构造 177

第四节 撞击构造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78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180

第十二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180

一、新生变质构造的广泛性 181

二、多期变质构造的叠加性 181

三、变形与变质作用的相关性 181

第二节 构造置换 182

一、层理的置换过程 183

二、置换现象的识别 184

第三节 叠加褶皱 184

一、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 184

二、叠加褶皱的识别 186

第四节 变质岩区构造野外研究方法概述 188

一、填绘构造岩性图 188

三、选定重点构造研究地段 189

主要参考文献 189

二、编制变形面图 189

附文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191

一、赤平极射投影的原理 191

二、平面和直线的赤平投影特征 192

三、赤平投影网及其用法 193

四、基本作图方法 196

主要参考文献 207

实验教材 209

实验一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209

实验二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和地质图的判读 211

实验三 根据岩层产状要素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及岩层厚度的计算 215

实验四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之一) 219

实验五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之二) 220

实验六 真倾斜与视倾斜的换算和构造线产状的测定 221

实验七 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之三) 223

实验八 绘制褶皱横截面图 226

实验九 绘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228

实验十 绘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 231

实验十一 根据共轭节理求主应力轴方位并绘制构造应力场图 234

实验十二 赤平投影在断裂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235

实验十三 读褶皱断层区地质图并绘制地质剖面图 239

实验十四 构造模拟实验 243

实验十五 构造标本模型观察 247

实验十六 综合读图及分析地质构造并绘制地质剖面图 248

后记 250

附录 251

附录Ⅰ 各种常见岩石花纹图例 251

附录Ⅱ 各种地质符号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