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湖北中医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
  • 页数:174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辨证施治 3

三、《中医学概论》的基本内容 4

四、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 5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7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一、阴阳对立 7

(一)阴阳对立的含义 7

(二)阴阳属性的归类 8

(三)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8

(四)阴阳对立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8

1.概括正常人体 8

2.概括致病因素 9

3.概括药物性能 9

二、阴阳互根 9

(一)阴阳互根的含义 9

(二)阴阳互根在医学中的运用 9

1.说明生理联系 9

2.概括病理变化 9

3.指导确立某些治法 10

三、阴阳消长 10

(一)阴阳消长的含义 10

(二)阴阳消长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0

1.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10

2.概括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0

3.指导确定治疗法则 11

四、阴阳转化 11

(一)阴阳转化的含义 11

(二)阴阳转化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1

1.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11

2.概括病证演变和确定治疗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五行属性归类 12

(一)五行的特性及归类方法 12

(二)五行归类的意义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3

二、五行生克规律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3

(一)五行生克规律 13

(二)生克规律在医学上的运用 13

1.说明五脏之间的某些联系 13

2.概括五脏病变传变的某些规律 13

3.指导诊断和确定治疗用药 14

第二章 脏腑 14

第一节 五脏 15

一、心 15

附:心包 16

二、肝 16

三、脾 18

四、肺 18

五、肾 20

附:命门 21

第二节 六腑 22

一、胆 22

二、胃 22

三、小肠 22

四、大肠 22

五、膀胱 22

六、三焦 23

附:(一)脑 23

(二)女子胞 23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4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5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6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27

一、气 27

二、血 29

三、津液 2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30

第三章 经络 31

第一节 经络的内容 31

一、十二经脉 31

(一)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31

1.手太阴肺经 31

2.手阳明大肠经 32

3.足阳明胃经 32

4.足太阴脾经 33

5.手少阴心经 33

6.手太阳小肠经 34

7.足太阳膀胱经 34

8.足少阴肾经 34

9.手厥阴心包经 35

10.手少阳三焦经 35

11.足少阳胆经 37

12.足厥阴肝经 37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及表里关系 38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次序及其交接部位 39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39

二、奇经八脉 40

1.督脉 40

2.任脉 40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运用 42

一、生理方面 42

二、病理方面 42

三、诊断方面 42

四、治疗方面 42

第四章 病因 43

第一节 发病 43

第二节 致病因素 44

一、六淫 45

(一)风 46

(二)寒 46

(三)暑 47

(四)湿 47

(五)燥 48

(六)火(温、热) 48

二、疫疠 49

三、七情 49

四、其它致病因素 50

(一)饮食所伤 50

(二)过逸过劳 50

(三)外伤、寄生虫 51

(四)痰饮和瘀血 51

第五章 诊法 52

第一节 望诊 53

一、望神 53

二、望面色 53

三、望五官 54

四、望舌 55

五、望斑疹 57

第二节 闻诊 57

一、听声音 57

二、嗅气味 58

第三节 问诊 58

一、问寒热 59

二、问汗 59

三、问饮食口味 60

四、问二便 61

五、问痛 62

六、问妇儿 63

第四节 切诊 64

一、脉诊 64

二、触诊 67

1.按肌肤 67

2.按手足 67

3.按脘腹 67

第六章 辨证 6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8

一、表里 69

二、寒热 69

三、虚实 70

四、阴阳 71

第二节 气血辨证 73

一、气的病证 73

(一)气虚证 73

(二)气陷证 73

(三)气滞证 73

(四)气逆证 74

二、血的病症 74

(一)血虚证 74

(二)血瘀证 74

(三)血热证 75

第三节 脏腑辨证 75

一、心、小肠病辨证 75

(一)心病常见证型 76

虚证 76

1.心气虚、心阳虚 76

2.心血虚、心阴虚 76

实证 76

1.心火上炎 76

2.心血瘀阻 76

3.痰火扰心 77

(二)小肠病常见证型 77

小肠气痛 77

二、肝、胆病辨证 78

(一)肝病常见证型 78

虚证 78

肝血不足 78

实证 78

1.肝火上炎 78

2.肝气郁结 78

3.肝风内动 78

4.肝胆湿热 79

5.寒滞肝脉 79

(二)胆病常见证型 80

胆郁痰扰 80

三、脾、胃病辨证 81

(一)脾病常见证型 81

虚证 81

1.脾气虚弱 81

2.脾气下陷 81

3.脾不统血 81

4.脾胃虚寒 81

实证 81

1.湿邪困脾 82

2.脾胃湿热 82

(二)胃病常见证型 82

1.胃阴不足 82

2.胃火炽盛 82

3.食滞胃脘 82

四、肺、大肠病辨证 83

(一)肺病常见证型 83

虚证 83

1.肺气虚 83

2.肺阴虚 84

实证 84

1.风寒束肺 84

2.风热犯肺 84

3.痰热壅肺 84

4.痰浊阻肺 84

(二)大肠病常见证型 85

实证 85

大肠湿热 85

虚证 85

1.大肠津亏 85

2.肠虚滑脱 85

五、肾、膀胱病辨证 86

(一)肾病常见证型 86

1.肾阳虚 86

2.肾阴虚 86

3.肾不纳气 87

4.肾精不足 87

5.肾气不固 87

(二)膀胱病常见证型 87

膀胱湿热 87

第四节 六经辨证 88

一、太阳病 89

(一)经证 89

1.表虚证 89

2.表实证 90

(二)腑证 90

1.蓄水证 90

2.蓄血证 90

二、阳明病 90

(一)经证 90

(二)腑证 91

三、少阳病 91

四、太阴病 91

五、少阴病 92

1.寒化证 92

2.热化证 92

六、厥阴病 92

1.蛔厥证 92

2.寒逆干呕头痛证 93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93

一、卫分证 94

二、气分证 94

1.热壅于肺 94

2.热郁胸膈 94

3.热炽阳明 95

4.热结肠道 95

5.湿热蕴结三焦 95

三、营分证 95

1.热伤营阴 95

2.热入心包 95

四、血分证 95

1.血热妄行 96

2.气血两燔 96

3.伤阴动风 96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97

第一节 预防 97

一、未病先防 98

1.保持精神舒畅 98

2.加强身体锻炼 98

3.讲究卫生 98

4.药物预防 98

二、既病防变 99

第二节 治则 99

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99

1.因时制宜 99

2.因地制宜 100

3.因人制宜 100

二、标本治法 100

1.治病求本 100

2.急则治标 100

3.标本同治 101

三、正治与反治 101

1.正治 101

2.反治 101

(1)寒因寒用 101

(2)热因热用 101

(3)塞因塞用 101

(4)通因通用 101

四、扶正与祛邪 102

1.扶正祛邪的含义 102

2.扶正祛邪的运用 102

(1)扶正 102

(2)祛邪 102

(3)扶正祛邪兼用 102

下篇 内科常见病证 105

感冒 105

咳嗽 107

喘证 109

哮证 111

肺痈 114

肺痨 116

头痛 118

胸痛 120

胃脘痛(附:吐酸、嘈杂) 122

胁痛 125

腰痛 126

呕吐 128

泄泻 130

痢疾 132

便秘 134

黄疸 137

鼓胀 138

血证 141

惊悸、怔忡 145

眩晕 147

中风 149

水肿 152

淋证 155

不寐 157

郁证 159

消渴 161

痹证 162

痿证 164

方剂索引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