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学界研究成果 1
一、研究动机 1
二、学界研究成果 3
第二节 研究范围 11
一、《阿含经》简述 11
二、以《阿含经》为研究范围之必要性 12
三、《阿含经》之汉译记要 14
第三节 研究背景 19
一、《奥义书》的解脱思想 20
二、六师外道及其解脱思想(一) 26
三、六师外道及其解脱思想(二) 31
第四节 研究目的 44
一、厘清《阿含经》中「厌离」之差异 44
二、探讨「厌离」之五蕴所属 44
三、证明「厌离」为「入流」之指标 44
四、厘清《阿含经》中「厌离」与「舍」之异同 45
五、阐释声闻乘与菩萨乘之内在关连 46
六、找寻止观为现代人所用的契机 46
七、说明「厌离」与「厌世」之分别 47
第五节 研究方法 47
一、训诂法 47
二、版本比对法 48
三、归纳分析法 52
第六节 论文内容与整体架构简述 53
第二章 「厌离」作为「出离的情绪」之用法 55
第一节 「厌离」(巴samvega)之用例 56
第二节 「感受」与「情绪」 63
第三节 佛典中的身受与心受 67
一、以十二支缘起说明 67
二、「身受」与「心受」 68
第四节 「厌离」(samvega)兼俱受、想与行蕴 69
第三章 「厌离」作为「对治烦恼」之用法 73
第一节 远离(巴viveka) 74
第二节 被断舍(巴pahiyati) 79
第三节 厌逆(巴patikula) 84
第四节 避免(巴jigucchati) 91
第五节 弃舍(巴ojahati) 93
第六节 除去不满而生满足(巴attanava attano anabhiratim vinodetva abhiratim uppadetva) 95
第七节 忏悔(巴attanava attano vippatisaram uppadetva) 100
第四章 「厌离」作为「中立的情绪」之用法 107
第一节 「厌离」对应之巴利语nibbida 108
第二节 以「观」生起「厌离」之三类所缘 111
一、一切诸行 111
二、五蕴 112
三、六入处 114
第三节 「如实知见」的诠释 115
一、如实知见四圣谛 117
二、「如实知见」与两种禅定 124
第四节 「正念」的诠释 130
第五节 以「如实知见」检视「厌离」 133
一、如实知见为认识作用 133
二、「厌离」(巴nibbida)为「中立的情绪」 135
第六节 「厌离」在修行上的意义 137
一、得厌离者已入流 137
二、得厌离者已具智慧 140
三、得厌离者已解脱 142
第五章 「厌离」、「舍」与道次第 149
第一节 「舍」(巴upekkha)的意义 151
一、各大辞典解释 151
二、「舍」之诠释与重要性 152
第二节 「厌离」与「舍」之比较 157
第三节 「观禅」与「厌离」 162
一、「厌离」由「观禅」而生 162
二、「厌离」于道次第中的位置 166
第六章 「厌离」于《大般若经》之衍化 175
第一节 「出离的情绪」之「厌离」转化为「菩提心」 176
第二节 「对治烦恼」之「厌离」与求生净土 182
第三节 「中立的情绪」之「厌离」与「无分别&」 186
一、《阿含经》及部派论书之「智慧」与「般若」 187
二、《大般若经》中之「般若」与「如实知见」 188
三、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无分别 191
第七章 结论 195
附录 205
附录一 《杂阿含经》「厌离」之经文与《尼柯耶》对照 205
附录二 《杂阿含经》「厌」之经文与《尼柯耶》对照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