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一 闭关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1
“康乾盛世”的中外关系 2
清王朝由盛转衰 6
欧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9
闭关政策与中英贸易 12
二 禁烟运动 17
罪恶的鸦片贸易 17
巨大的社会灾难 23
禁与弛禁之争 26
虎门销烟 31
禁烟斗争的第二个回合 34
三 鸦片战争 39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39
“三元里前声若雷” 46
战火烧到南京 50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57
四 被震撼的中国 62
五口开放与暴力掠夺 62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68
社会思潮的动向 73
广州反入城斗争 79
风起云涌的反清起义 82
五 金田起义 88
洪秀全与“拜上帝教” 88
荆山紫水汇群英 95
金田起义 100
六 反清烽火遍神州 105
定都天京 105
清朝政府的对策 109
太平军北伐西征 113
各地各族人民的起义 118
七 “小天堂”的理想与实践 123
“金陵小天堂” 123
《天朝田亩制度》 126
天国的内政与外交 130
八 第二次鸦片战争 138
“修约”交涉和亚罗号事件 138
英法联军入侵与《天津条约》 141
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 145
沙俄乘火打劫 152
辛酉政变 156
九 天京变乱与重整朝纲 159
领导集团的矛盾 159
天京变乱 162
重整朝纲 166
安庆失陷和进军浙江 173
十 天国的悲壮结束 178
内部危机加深 178
苏浙战场瓦解 180
天京陷落 183
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89
十一 洋务和洋务派(上) 194
“洋务热” 194
初期的“自强”活动 197
“曲全邻好” 201
由“自强”到“求富” 205
十二 边疆危机 210
东南海防报警来 210
西南边疆启衅端 214
西北边境狼烟又起 216
法国煽起侵略战火 223
十三 中法战争 223
马尾海战 229
陆路大捷 233
《巴黎停战协定》 236
十四 洋务和洋务派(下) 238
“大治水师” 238
洋务集团的消长 243
对洋务的抵制和批评 247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52
十五 民族资本与产业工人 252
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259
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 265
十六 西学与改良思潮 271
西学的传播 271
传教士与西学 275
早期改良派的出现 277
改良思潮 281
十七 中日甲午战争 287
列强角逐东北亚 287
日本的大陆政策 289
战争始末 291
《马关条约》 302
台岛擂战鼓 306
十八 瓜分危局 314
“三国干涉还辽” 314
“括地难偿债” 318
《中俄密约》 323
瓜分危局 326
“门户开放”政策 330
草堂树新人 335
十九 戊戌维新 335
“广联人材,开创风气” 339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 347
百日维新 351
二十 义和团运动 358
“义和团,起山东” 358
义和团的组织与口号 362
席卷京津 366
“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370
八国联军入侵 373
“黄俄罗斯”计划 381
屈辱的《辛丑条约》 386
义和团功不可没 389
二十一 清政府的“新政” 392
实施“新政” 392
扩编新军 394
兴学校与派游学 397
改革刑律 400
孙中山与兴中会 402
二十二 民主革命的勃兴 402
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 409
“建立中华共和国” 412
《苏报》案 417
打倒“洋人的朝廷” 421
二十三 “拒俄”和“抵制美货”运动 424
力拒“俄约” 424
“学生军” 428
反对续订“美约” 430
二十四 中国同盟会 438
革命团体的涌现 438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444
三民主义 449
二十五 革命与立宪 455
抵制革命的假立宪 455
革命与改良的大论战 461
革命派的武装出击 465
二十六 保路运动 471
群众自发斗争的高涨 471
收回路矿主权的斗争 476
保路风潮 480
“同志军”起义 485
二十七 武昌起义 489
共进会和文学社 489
武昌首义 493
革命旗帜席卷全国 499
二十八 南京临时政府 508
南北议和 508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13
袁世凯窃国 519
二十九 二次革命 527
国民党的成立 527
宋教仁被刺 531
赣宁之役 534
三十 复辟与反复辟 539
袁世凯卖国与独裁 539
猖獗一时的尊孔逆流 545
洪宪帝制丑剧 548
护国战争 552
三十一 南北军阀割据 558
“府院之争” 558
短命的张勋复辟 562
护法运动 565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570
三十二 民族工业的发展 572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572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576
工人运动的高涨 580
三十三 中国往何处去 584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穷途末路 58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87
新时代的曙光 595
附录 中西历年对照简表(1820—1919) 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