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也会西沉 日本经济剖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埃莫特(Emmott,B.)著;陈方明译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1111421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日本的“奇迹” 1

经济“奇迹”的出现 1

“奇迹”成因的探索 6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区别 20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发展 24

日本经济体制的政治因素 25

通产省和产业政策 27

产业政策内容 28

产业政策措施 30

产业政策的方式和作用 31

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32

通产省和产业政策的发展概况 33

通产省骨干人员和基本方针的连续性 34

政府官员的权力 36

第二章 经济官员阵容的形成 36

二次大战后经济官员权力的扩张 42

官员权力扩张的原因 45

文职官员在立法部门的势力 46

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权限的侵夺 47

行政部门的法案制订 49

立法部门权力的局限性 50

立法部门的居间协调作用 51

政审、政党和企业的共生关系 52

政府官员的优越地位 53

政府官员的关系网 57

东大法学校友的优势 60

官职的激烈竞争 67

年资制度 68

政府官员向企业的渗透 70

政府各省之间的山头主义 75

各省的章鱼须 78

通产省的特征 81

第三章 产业政策的出现 85

政府经济机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85

政府、企业的结缘和农商务省 87

八幡钢铁厂 88

以农业为本的势态 90

工农结构失衡和“大米骚动” 92

工农矛盾产物的商工省 94

战后的经济困境 97

经济新星吉野 98

企业合理化垄断组织 99

1927年的金融危机 101

产业政策的开端 103

产业合理化 105

围绕商工省的权力争夺 107

企业间合作的方针 110

企业的自我控制与国家控制 113

产业政策的历史连续性 114

第四章 经济参谋本部 118

发展经济,着眼备战 118

摆脱经济危机的对策 120

军方对经济的干预 122

满洲——革新派发展工业的试验场 127

行业法的制订 133

内阁企划院 139

经济计划的制订 142

财团的抵制 145

商工省的大调整 148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52

东条内阁 155

政治家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分工 156

产业发展的十年回顾 159

第五章 从军需省到通产省 160

行业“统制委员会” 162

民用工业转产军需品 164

国家控制与财团的抵制 169

东条、岸信介关系的破裂 172

战败投降 175

盟军总部对国家控制派的支持 177

有关经济重建问题的两次大辩论 179

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食品短缺 181

“倾斜政策” 185

控制通货膨胀与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的失败 189

对外贸易的发展 192

通产省的成立 196

政府与财团关系的正确处理 200

对企业的超额贷款 204

第六章 高速增长体制 205

第一级筹资银行 208

通产省为经济高速发展进行的组织准备 217

第二级筹资银行 218

企业局一日本经济发展的计划和决策中心 221

政府经济部门的改组和对《反垄断法》的挑战 226

对付经济衰退的企业卡特尔 230

通产省与高速增长体制的形成 233

冈野计划和石桥理论的功能 234

促进日本外贸外贸的新机构 236

税制革新与经济发展 239

高速增长体制的成果 243

高速增长的经验 245

行政指导的核心人物佐桥滋 249

第七章 行政指导 249

经济自由化国际压力下的今井善卫 255

自由化与反自由化的斗争 258

产业结构概念——行政指导政策的理论基础 259

《特别措施法案》——6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总结 262

法案的条款和争端 264

佐桥的问题 267

反衰退的行政指导 270

行政指导的问题 274

佐桥功成自退 278

对行政指导的评价 279

第八章 国际化 283

资本自由化的压力 283

新的流派 287

八幡与富士的合并 290

环境污染问题和日美纺织品争端 292

三菱——克莱斯勒协议和通产省内部的混乱 295

天谷论文——新政策的提出 298

田中角荣和“尼克松冲击” 301

通货膨胀和机构调整 304

“石油冲击”和“黑色卡特尔”案件 307

国际化: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 312

第九章 日本模式? 316

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确立优先目标 316

确立优先目标的主客观因素 317

日本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连续性 319

政府、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条件 323

日本模式的要素 326

在矛盾中求发展 332

立足本国的经济发展导向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