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二章 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 7
第一节 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的直接起因 7
第二节 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的深刻背景 9
第三节 统购统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17
第四节 统购统销的历史地位 26
附:前苏联的“粮食采购危机”与“粮食义务交售制” 27
第三章 农村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30
第一节 政策转变与农村经济改革 30
第二节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8
第三节 改革的新契机 45
第四章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解体与“双轨制”的确立 48
第一节 1985年改革 48
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反思 51
第三节 “双轨制”——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新阶段 59
附:广东省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979—1984年) 61
第五章 粮食购销“双轨制”的形成与运行 70
第一节 粮食购销“双轨制”的形成 71
第二节 统购统销市场的购销活动 72
第三节 非统购统销市场的购销活动 77
第四节 政府的粮食价格与财政补贴 82
第五节 低价收购的补偿 86
第六章 关于实行比例价收购的争论 88
第一节 超购加价制 89
第二节 提出实行比例价收购主张的背景 90
第三节 对实行比例价的批评 92
第四节 边际调节理论 95
第五节 定量统购条件下的农产品供给形成 98
第六节 利用边际调节理论分析1985年的粮食减产 101
第七章 粮食安全保障家庭化的恢复与消亡 104
第一节 半自给经济的农产品供给形成 105
第二节 余量调节型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 114
第三节 从粮食增长的超常规增速到超常规减速 121
附:关于半自给经济供给曲线性质的证明 126
第八章 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 131
第一节 改革初期的价格上涨 131
第二节 价格变动的未来趋势 140
第三节 政府的政策选择 147
附:改革前后国营食品商业的成本和效益变动分析 154
第一节 稳定性问题的提出 156
第二节 商品粮食供给的稳定性问题 157
第九章 粮食供求系统稳定性问题 158
第三节 波动放大机制:即期市场的价格稳定性分析 168
第四节 粮食供求系统稳定性与购销体制 171
第五节 关于稳定市场问题的几点认识 175
附:波动放大机制影的证明 176
第十章 政府的棉花收购制度与定价政策分析 178
第一节 “计划种植、计划收购”控制方式的分析 178
第二节 “定面积统购”控制方式分析 181
第三节 行政控制对价格的替代机制及其限度 183
第四节 “垄断收购”及政府定价原则 185
第五节 多种性质的价格并存时的棉粮比价问题 189
第六节 比价的确定问题 195
第十一章 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与剪刀差政策 198
第一节 剪刀差的概念 199
第二节 剪刀差的发生机制 202
第三节 剪刀差数量的测算 206
第四节 剪刀差政策 209
第五节 农产品价格改革:剪刀差政策的转变 213
附:前苏联的剪刀差问题 216
第十二章 统购政策之剖析——北川的启示 219
第一节 “差价抵购”政策在北川县受到普遍欢迎 219
第二节 统购是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资金的一种特殊方式 221
第三节 统购制度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223
第四节 统购制度损伤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 229
第五节 通过低价统购方式转移资金的巨大代价 232
第六节 “差价批购”指出了改革统购体制的方向 235
第一节 实行“双轨制”的客观依据 237
第十三章 逐步实行等价交换的粮食收购制度 237
第二节 粮食收购制度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的定购价格过低 244
第三节 收购“双轨制”要逐步向等价交换过渡 248
附:关于粮食收购制度改革的不同主张 251
第十四章 收购价格对销售制度的冲击——“暗补改明补” 254
第一节 粮食统销制度是一种实物福利政策 254
第二节 粮食销售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统销价格过低且得不到调整 256
第三节 改革粮食统销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259
第四节 “暗补改明补”——销售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262
第五节 建立合理分担价格上涨的新机制 266
附:关于粮食销售制度改革的几种主张 267
第一节 斯里兰卡改革给人们的启示 269
第十五章 从全民性补贴走向“目标补贴” 269
第二节 从全民性补贴到“目标补贴” 272
第三节 目前国外几种补贴方式的介绍 274
第四节 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基础,建立我国的“目标补贴”制度 277
第十六章 中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新乡粮改 280
第一节 新乡市的基本情况 280
第二节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纲要 282
第三节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方案的形成 286
第四节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的实施情况 292
第五节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 296
第六节 关于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的几点思考 297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