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均田制的历史渊源 1
第一节 授田制的源与流 2
第二节 占田、限田制的源与流 16
第三节 授田、占田、限田制与均田制 32
第四节 魏孝文帝的改革与均田制的渊源 38
第五节 均田制的历史地位 43
第二章 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条件 48
第一节 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48
第二节 均田制产生的社会条件 56
第三章 北朝隋唐均田令及其补遗 64
第一节 北魏均田令及其补遗 65
第二节 北齐北周均田令及其补遗 86
第三节 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与北朝均田制的有关问题 93
一 北魏均田令的修定 94
二 “残卷”中应受田标准额的由来 96
三 “残卷”中“丁中”年限的依据 103
四 “残卷”中的租调数量 107
第四节 隋朝均田令及其补遗 109
第五节 唐朝均田令 114
第四章 均田制土地授受的方式 123
第一节 簿籍授受方式 123
第二节 官田授受方式 129
第三节 户内通分方式 135
第四节 对共给授方式 140
第五节 土地授受方式的实质 149
第五章 均田制实施的范围 153
第一节 从文献记载看实施范围 153
第二节 从土地授受方式和赋税制度看实施范围 167
第三节 均田制实施状况 175
第六章 均田制的性质 183
第一节 关于土地买卖 183
第二节 土地的经营及租税 194
第三节 关于土地的继承权 198
第四节 均田制的两重性质及其原因 204
第七章 北朝隋唐均田制度的演变 218
第一节 成丁人老年龄的变化 218
第二节 民户受田类别、数额的变化 222
第三节 土地还授时间的变化 228
第四节 授田对象的变化 229
一 妇人受田及其废除 229
二 奴婢受田及其废除 232
三 僧尼、道士、女冠的受田 240
四 工商业者的受田 243
五 官户、杂户、太常音声人的受田 246
六 府兵兵士的受田及其对府兵的优惠政策 247
第五节 土地买卖规定的变化 248
第六节 官吏的永业田、职分田及官府的公廨田 257
一 官吏的永业田 257
二 官吏的职分田 260
三 官府的公廨田 264
第八章 均田制的废弛 267
第一节 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 267
第二节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深化 284
第九章 均田制废弛后土地所有制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296
第一节 国家土地政策的转变及土地的私有化 296
第二节 唐以后土地所有制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