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1
第一节 景观 1
一、不同的角度 1
二、景观的定义和特征 1
三、景观要素 2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 3
一、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3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4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4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 5
一、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 5
二、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学派 6
三、研究展望 7
小结 8
第二章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走廊和本底 9
第一节 斑块 9
一、斑块的起源 9
二、斑块的大小 12
三、斑块的形状 17
四、斑块的数量和构图 19
第二节 走廊 21
一、走廊的作用 22
二、走廊的起源 22
三、走廊的结构 23
四、林带 23
五、河流 25
六、河岸带 26
一、本底的标准 27
第三节 本底 27
二、景观本底的孔性 29
三、网络 30
小结 30
第三章 景观的总体结构 32
第一节 景观多样性 32
一、生物多样性 32
二、景观多样性的描述指标 33
第二节 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35
一、森林年龄结构 35
二、森林类型结构 38
三、森林粒级结构 39
一、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2
第三节 景观的结构类型 42
二、关于北京市土地类型组合的研究 43
第四节 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44
一、几种不同的格局 44
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 44
三、空间关联 46
小结 48
第四章 景观的形成因素 50
第一节 气候 50
一、气候的意义 50
二、气温 50
三、降水量和干燥度 51
四、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 53
一、地貌的意义 54
二、地貌类型 54
第二节 地貌 54
三、山地地貌 55
四、黄土地貌 59
第三节 土壤 60
一、土壤的意义 60
二、土壤的性质 61
三、土壤发生过程 63
四、土壤分类 63
第四节 植被 65
一、植被的意义 65
二、植被的结构 65
三、主要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66
四、植被区划 69
二、干扰状况 72
三、土地利用分化体系 (1 72
第五节 自然干扰 72
一、自然干扰的意义 72
三、关于自然干扰的假说 73
四、干扰发生及其后果的影响因素 74
五、干扰对景观的影响 74
小结 75
第五章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 76
第一节 环境问题 76
一、全球气候变暖 76
二、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 76
三、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 77
四、土地退化 77
一、按人的干扰梯度的景观分类 78
第二节 景观分类和生态属性 78
五、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78
六、生物多样性降低 78
二、生态属性 79
第三节 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80
一、对斑块结构的影响 80
二、对走廊、网络和本底的影响 82
小结 83
一、基本观点 84
第六章 景观的功能 84
第一节 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84
二、媒介物 85
三、力 85
第二节 气流 86
一、风 86
二、声音 87
三、大气污染物质 88
第三节 水流和土壤侵蚀 89
一、水流的路径 89
二、水流的物质成分 90
三、土壤侵蚀 91
第四节 动植物的运动 92
一、运动的格局 92
二、动物的运动 93
三、植物的运动 94
第五节 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与河流的相互作用 96
一、河流对河岸森林的作用 96
二、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对河流的作用 96
三、河岸森林的经营管理 98
第六节 林带与毗邻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 99
一、林带对农田的影响 99
二、农田、林地和居民区对林带的影响 100
小结 101
一、景观变化曲线 102
第七章 景观动态 102
第一节 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02
二、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03
三、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104
四、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 104
第二节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106
一、作用力的种类 106
二、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106
三、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107
第三节 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和研究实例 107
一、转移矩阵 107
二、关于景观变化的若干研究实例 108
小结 111
第一节 植被途径 112
第八章 土地属性分类 112
一、优势度类型 113
二、按照下层植被划分类型 113
三、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分类 113
四、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115
第二节 自然地理途径 116
一、林业方面 116
二、农业方面 118
第三节 综合途径 118
一、德国巴登—符腾堡分类系统 118
二、乌克兰立地分类系统 120
三、加拿大生物地理气候分类 121
第四节 我国林业上土地属性分类的发展 123
一、发展概况 123
二、研究展望 125
小结 126
第九章 土地景观分类 127
第一节 景观分类的特点和意义 127
一、景观分类的特点 127
二、景观分类的意义 128
第二节 历史发展和各国概况 128
一、早期的理论发展 128
二、澳大利亚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 129
三、英国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 130
五、荷兰的土地调查 131
四、加拿大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 131
六、俄国的土地景观分类单位 132
第三节 我国的土地研究工作 133
一、50年代至70年代的工作 133
二、80年代以后的工作 136
小结 137
第十章 土地能力分类 138
第一节 地位级和立地指数 138
一、地位级 138
二、立地指数 139
三、土壤立地指数 140
第二节 类别方法 141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能力分级 141
二、其他方法 142
第三节 参数方法 144
一、加法系统 144
二、乘法系统 145
三、复合系统 145
四、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应用 146
第四节 我国的土地潜力分类工作 147
小结 148
第十一章 土地评价 149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150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 150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 150
第二节 土地利用系统 151
一、土地单元和土地质量 151
三、土地利用系统 152
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要求 152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 153
一、分类的结构 153
二、土地适宜性图 155
第四节 土地评价的程序 155
一、制定土地评价计划阶段 156
二、调查研究阶段 157
三、评比分析阶段 158
四、提出评价成果阶段 161
第五节 林业土地评价 161
一、林地利用的特点 161
二、林业土地利用类型 162
三、土地利用要求 162
二、土地利用类型 164
四、关于土地质量和土地调查 164
第六节 农林业土地评价 164
一、农林业的特点 164
三、土地利用要求 165
四、林木与其他成分相互影响的评价 165
五、农林业和非农林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比较 165
第七节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166
一、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166
二、海南岛宜胶地 167
三、湖北省宜昌县柑橘土地 168
小结 169
第十二章 景观规划 170
第一节 德国的景观规划 170
一、背景和规划目标 170
二、景观规划的步骤 171
第二节 前捷克斯洛伐克的LANDEP系统 173
一、发展概况和LANDEP系统的基本内容 173
二、LANDEP的主要步骤 174
三、LANDEP的成果和推广 175
第三节 荷兰的GEM模型 175
一、发展背景和GEM模型的基本原理 175
二、GEM方法的阶段划分 177
第四节 美国METLAND景观规划模型 177
第五节 澳大利亚CSIRO南海岸研究 178
小结 180
主要参考文献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