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舒元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9010361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1.1 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的定义 1

经济增长的测量指标 5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6

1.2 经济增长理论 8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0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6

1.3 经济增长模式 19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9

关于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 20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的范围和结构 24

国民收入和工农业净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27

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 27

2.1 国民收入和工农业净产值的增长 27

国民收入和工农业净产值的平均增长率 34

经济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36

2.2 人口的增长 37

总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 37

人口增长趋势的回归估计 41

2.3 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工农业净产值的增长 42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与波动 42

人均工农业净产值的增长与波动 44

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工农业净产值平均增长率的回归估计 48

2.4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49

测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49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50

反映实际生活水平的其他指标 53

3.1 生产函数理论 55

生产函数 55

从供给的角度考察:生产函数分析 55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55

考柏—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6

生产函数的识别与加总 61

3.2 技术进步 64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64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因素 67

中性技术进步与非中性技术进步 68

外生技术进步与内生技术进步 71

3.3 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考柏—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估算回归方程的设定 74

中国经济技术进步比率和规模经济参数的估计 77

3.4 要素投入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率的贡献:经济增长核算 82

经济增长核算方法 82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 85

3.5 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估计 88

替代弹性和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88

中国工农业生产中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比率的估计 91

内生技术进步的假设 94

3.6 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内生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估计 94

回归方程的设定 96

中国工业内生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估计 97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Ⅱ)从需求的角度考察:乘数—加速数模型分析 100

4.1 需求和供给 100

需求和供给的辩证关系 100

中国的总需求 103

中国的投资积累与总供给 105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107

4.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07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10

4.3 边际资本—产出比率的估计 112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估计 112

直接的估计 113

4.4 乘数—加速数模型 115

乘数和加速数 115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117

4.5 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加速数模型的估计 119

邹至庄的模型 119

消费方程和投资方程的估计 121

中国国民收入的决定 127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 128

5.1 需求结构 128

需求结构的变化 129

需求结构的国际比较 132

5.2 生产结构 135

生产结构的变化 136

生产结构的国际比较 140

5.3 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 142

总就业 143

各生产部门的就业 145

就业结构的变化 146

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149

劳动生产率 151

5.4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模式:钱纳里模型的估计 154

钱纳里模型 154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模式的估计 158

需求结构变化的模式 159

生产结构变化的模式 163

就业结构变化的模式 166

第六章 小结和评论 173

6.1 现代经济增长分析方法 173

6.2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经济增长 175

巨大的成就与严峻的挑战 175

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 177

加快经济增长,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 182

6.3 结束语 185

附录一 统计资料 187

附录二 统计数据 188

A.2.1.1 国民收入 188

A.2.1.2 国民收入构成(当年价格)(Ⅰ) 190

A.2.1.3 国民收入指数 192

A.2.1.4 国民收入构成(1952年不变价格)(Ⅱ) 194

A.2.1.5 国民收入构成(Ⅲ) 196

A.2.1.6 各生产部门净产值的年增长率(Ⅰ) 198

A.2.1.7 各生产部门净产值的年增长率(Ⅱ) 200

A.2.2.1 人口 202

A.2.3.1 人均国民收入 204

A.2.3.2 人均净产值 206

A.3.3.1 工业生产的要素投入 208

A.3.3.2 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 210

A.3.3.3 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估计值 212

A.3.4.1 劳均净产值和劳均生产性固定资产 214

A.4.1.1 总需求(当年价格)(Ⅰ) 216

A.4.1.2 总需求指数 218

A.4.1.3 总需求(1952年不变价格)(Ⅱ) 220

A.4.1.4 需求结构(当年价格)(Ⅰ) 222

A.4.1.5 需求结构(1952年不变价格)(Ⅱ) 224

A.5.2.1 生产结构 226

A.5.3.1 总就业 228

A.5.3.2 各生产部门就业人数 230

A.5.3.3 就业结构 232

A.5.3.4 劳动生产率(当年价格)(Ⅰ) 234

A.5.3.5 劳动生产率(1952年不变价格)(Ⅱ) 236

附录三 专家评语 238

评语一(宋承先) 238

评语二(陈岱孙) 241

评语三(黄达) 242

评语四(范家骧) 244

评语五(赵人伟) 246

评语六(谷书堂) 248

评语七(胡寄窗) 250

评语八(陈彪如) 252

评语九(雍文远) 253

评语十(褚葆一) 255

评语十一(席克正) 257

评语十二(蒋学模) 259

评语十三(张薰华) 260

评语十四(伍柏麟) 261

评语十五(洪远朋) 262

评语十六(高汝熹)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