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1章 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和研究范畴 3
1 国外临床药理学概况 3
2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
3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5
4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 6
5 临床药理学与中医药研究 7
5.1 近十余年来中医药研究概况 7
5.2 临床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8
5.3 开展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和途径 9
6 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 10
第2章 药物体内过程和药动学 13
1 药物体内过程 13
1.1 药物的吸收 13
1.2 药物的分布 16
1.3 药物的代谢 18
1.4 药物的排泄 20
2 药动学 22
2.1 药动学基本概念 22
2.2 给药方案 27
1 受体理论概述 33
1.1 受体学说 33
第3章 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受体理论 33
1.2 受体的特征 34
1.3 配体的特性 35
1.4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应 35
1.5 受体激活后的信息转导 35
2 药物受体与药物 36
2.1 乙酰胆碱受体 37
2.2 肾上腺素受体 38
2.3 多巴胺受体 40
2.4 5-羟色胺受体 40
2.5 阿片受体 41
2.8 组胺受体 42
2.6 γ-氨基丁酸受体 42
2.7 苯二氮?受体 42
2.9 前列腺素受体 43
2.10 腺苷受体 43
3 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 43
3.1 受体调节和临床用药 44
3.2 反馈机制和长期大剂量用药 44
3.3 协同、拮抗概念与联合用药 45
3.4 离子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45
3.5 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与受体的关系 45
3.6 药物成瘾性和戒断症状 45
1 甾体激素受体及其作用机理 47
第4章 信号系统及其实际意义 47
2 膜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50
2.1 受体门控离子通道 50
2.2 通过G-蛋白调节效应体系的受体 51
2.3 受体-略氨酸激酶信号系统 59
3 信号转导机制与药物作用机理 59
第5章 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和合理用药 62
1 疾病因素 62
1.1 对口服吸收的影响 62
1.2 对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吸收的影响 63
1.3 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64
1.4 对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 68
1.5 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70
1.6 对药物靶受体的影响 71
2 妊娠 73
3 年龄 74
3.1 老年人 74
3.2 新生儿、婴幼儿 75
4 药物相互作用 76
第6章 新药临床试用与试验设计 77
1 临床前研究(动物实验阶段) 77
1.1 确定与临床用途有关的药理作用 77
1.2 量-效关系研究 77
1.5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78
1.3 一般药理研究 78
1.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78
2 临床研究阶段 79
2.1 Ⅰ期临床试验 79
2.2 Ⅱ期临床试验 80
2.3 Ⅲ期临床试验 81
2.4 临床试验中有关事项 81
2.5 临床验证 83
3 临床评价 83
4 临床药理学试验设计 84
4.1 对照试验 84
4.2 随机化 85
4.3 双盲法试验 86
4.4 安慰剂 87
5 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 88
5.1 试验结果的表达 88
5.2 常用统计方法的选用 88
5.3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88
5.4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89
第7章 新药审批、管理与评价 92
1 新药管理办法沿革及发展 92
3.1 中药 93
2 新药管理在药政管理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93
3 新药的概念及分类 93
3.2 西药 94
3.3 新生物制品 94
4 新药审批管理的重点与程序 94
4.1 申请临床研究的审批 95
4.2 申请生产的审批 96
4.3 中外合资企业申报新药问题 97
5 新药审批与临床药理 98
5.1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的建立和任务 98
5.2 新药临床药理研究的内容 99
6 新药审批与其技术审查及咨询机构 101
5.3 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01
7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 103
7.1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的必要性 103
7.2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 103
8 药品生产、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104
8.1 国际性的药品系列标准化规范的推行 104
8.2 我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04
8.3 《药品实验室管理规范》与《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规定(试行)》 106
8.4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108
9 知识产权与新药保护 110
9.2 中药品种保护 111
9.1 新药保护与技术转让 111
9.3 药品专利与药品行政保护条例 112
9.4 当前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 114
第8章 治疗药物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117
1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及毒性反应的相关性 117
2 治疗药物的监测范围 118
3 游离药物的监测 119
4 唾液药物浓度的测定 119
5 对映体的监测 120
6 活性代谢物的监测 120
8.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2
8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简介 122
7 治疗药物监测在监床中的应用 122
8.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装置 123
8.3 生物体液样品的预处理 123
8.4 高效液相法应用实例 124
第9章 药物流行病学 128
1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 128
2 药物流行病学的历史背景 129
3 药物流行病学在药物上市前研究的作用 129
4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30
4.1 概述 130
4.2 药物上市后研究的主要方法 130
5.2 制药工业方面 140
5 药物流行病学的贡献 140
5.1 临床应用方面 140
5.3 药物管理方面 141
6 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 141
第10章 社会药理学 143
1 吗啡类药物 143
1.1 流行病学调查 143
1.2 症状和诊断 143
1.3 脱瘾治疗 144
2.2 症状和处理 145
3 苯丙胺类 145
2.1 流行病学调查 145
2 巴比妥类和安定类药物 145
4 大麻 146
4.1 药理作用 146
4.2 依赖性和耐受性 146
5 可卡因 146
6 乙醇 147
6.1 流行病学调查 147
6.2 药理作用 147
6.4 急性中毒与抢救 149
6.5 慢性中毒 149
6.3 药动学 149
6.6 戒断症状与治疗 151
6.7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51
7 烟草 152
7.1 吸烟的危害 152
7.2 提倡戒烟 153
8 致幻剂 153
9 体育运动中违禁药品 154
10 非医学用药物的防范 154
1 概述 156
1.1 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发展 156
第11章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156
1.2 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157
2 药源性疾病 158
2.1 药源性精神障碍 158
2.2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159
2.3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162
2.4 药源性血液病 163
2.5 药源性肝脏疾病 165
2.6 药源性肾脏疾病 168
2.7 药源性肺疾病 169
2.8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170
2.9 药源性代谢紊乱及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 171
2.10 药源性骨、关节及结缔组织疾病 173
2.11 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 175
2.12 药源性皮肤、粘膜疾病 176
2.13 药源性变态反应 177
2.14 药源性急症及药源性猝死 178
2.15 药源性感染 180
2.16 药物的致突变、致癌与致畸作用 180
3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原则及对策 181
3.1 对新药的评价进行严格的审查 181
3.2 新药许可后的追踪观察 181
3.4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182
3.3 防止药物的滥用 182
第12章 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疾患 183
1 酒对药物的影响 183
1.1 酒影响药物的吸收 183
1.2 酒的酶促和酶抑作用 183
1.3 酒抑制非微粒体酶系 184
1.4 乙醇对药效的影响 184
1.5 乙醇的代谢速率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84
2 茶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185
3 吸烟对治疗疾病的影响 185
4.1 食物的酸碱性对药物的影响 186
4.2 饮食影响药物的疗效 186
4 饮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86
4.3 药物影响饮食的营养价值 188
第13章 时间药理学与临床用药 190
1 时间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90
2 某些人体功能、疾病的昼夜节律表现 191
3 时间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93
3.1 时间药动学 193
3.2 时间药效学 196
3.3 时间生物学的原理 197
4 时间药理学的实际运用 197
4.2 心血管药物 198
4.1 神经和精神药物 198
4.3 抗喘药物 199
4.4 糖皮质激素、胰岛素 200
4.5 免疫抑制药物 202
4.6 抗肿瘤药物 202
4.7 中医中药 202
4.8 药物毒性 203
第14章 遗传药理学与临床用药 205
1 遗传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05
2 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206
2.1 临床观察 206
2.2 家系或双生的研究 206
3.1 酶或蛋白缺陷 207
3 遗传药理学疾病的分类 207
2.3 遗传多型性 207
2.4 动物模型 207
2.5 DNA多型性 207
3.2 药物耐受性的增加 215
3.3 酶的诱导而改变药物反应 216
3.4 不正常的药物分布 217
3.5 原因不明的疾病 218
4 临床用药 218
第15章 围产期药理学 221
1.1 母体-胎盘-胎儿单位及药物的转运 222
1.2 药物的转运方式及影响因素 222
1 围产期药理学概论 222
1.3 妊娠期药物的代谢 223
1.4 妊娠期用药特征 223
2 妊娠期及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征 223
2.1 母体药代动力学特征 223
2.2 胎儿药代动力学特征 224
2.3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征 225
3 围产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225
3.1 早孕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225
3.2 中孕、晚孕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227
3.3 分娩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229
3.4 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 230
4 围产期药理知识的普及和围产期药理学的深入开展 232
第16章 老年用药问题 236
1 概述 236
2 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特点 236
2.1 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236
2.2 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237
2.3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237
2.4 肾脏功能的改变 238
2.5 免疫功能的改变 238
2.6 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 238
3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改变 239
3.1 药物的吸收 239
2.7 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 239
2.8 脂肪与非脂肪组织的改变 239
3.2 药物的分布 240
3.3 药物的代谢 241
3.4 药物的排泄 242
4 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 243
4.1 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 243
5.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44
4.4 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44
5 老年人常用的治疗药物 244
4.2 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 244
4.3 药物的耐受性减低 244
5.2 心血管系统药物 246
5.3 利尿药 247
5.4 激素 247
5.5 抗生素 248
6 药物相互作用 248
6.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49
6.2 心血管系统药物 249
7.1 正确诊断,明确治疗目的 250
7.2 选药原则 250
6.4 抗菌药物 250
7 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 250
6.3 利尿药 250
7.3 剂量掌握原则 251
7.4 按医嘱服药 251
7.5 关于抗衰老药物使用问题 251
第17章 新生儿和儿童用药问题 253
1 儿科用药剂量 253
1.1 小儿药物剂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253
1.2 关于新生儿药物剂量的几个问题 256
2.1 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 257
2 小儿药代动力学 257
2.2 药物的分布 259
2.3 药物的生物转化 261
2.4 药物的排泄 262
3 小儿用药的特殊反应 264
3.1 药物敏感性改变 264
3.2 溶血、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脑病 264
3.3 高铁血红蛋白症 266
3.9 智力发育障碍 267
3.8 生长发育障碍 267
3.7 牙色素沉着 267
3.6 灰婴综合征 267
3.5 神经系统反应 267
3.4 出血 267
3.10 小儿临床用药的矛盾效应 268
4 儿科几种常见病的合理选药 268
4.1 小儿惊厥 268
4.2 小儿感染性疾病 270
第18章 自身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274
1 组胺与组胺受体阻断药的药理及临床 274
1.1 组胺 274
1.2 组胺受体激动剂 276
1.3 H1、H2受体阻断药 276
2.1 5-HT的生物合成 278
2 5-羟色胺 278
2.2 5-HT的摄取和储存 279
2.3 5-HT的药理作用 280
2.4 5-HT受体和受体拮抗剂 280
3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 281
3.1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化学 281
3.2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体内分布、合成与代谢 282
3.3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286
3.4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 292
4.2 n-3 PUFA的生物代谢及其意义 294
4.1 概述 294
4 多不饱和脂肪酸 294
4.3 n-3 PUFA临床药理学 295
4.4 n-3 PUFA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296
5 脑一肠肽 296
5.1 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 297
5.2 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族 298
5.3 速激肽类 301
5.4 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族 301
5.5 胰多肽 301
5.6 阿片肽 302
5.7 其它脑一肠肽 302
6.1 激肽的化学与形成 303
6 激肽类的药理与临床 303
6.2 激肽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305
6.3 激肽的药理作用 305
6.4 激肽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展望 307
第19章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309
1 药物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309
1.1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吸收 309
1.2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消除 309
1.5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分布 310
1.7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 310
1.6 药物在作用部位相互作用 310
1.4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排泄 310
1.3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 310
2 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临床意义 311
3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内源性营养物质缺乏 320
3.1 抗酸药 320
3.2 抗菌药 321
3.3 抗凝药 321
3.4 抗惊厥药 321
3.5 抗高血压药 321
3.6 抗炎药 321
第20章 几种新技术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 321
3.12 泻药 322
3.11 降胆固醇药 322
3.9 利尿药 322
3.10 H2受体拮抗剂 322
3.8 肿瘤化疗剂 322
3.7 麻醉剂 322
1 放射性核素在药理学的应用 324
1.1 放射性药物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 324
1.2 放射性核素体外示踪技术在现代药理学的应用 325
2 放射配体与放射受体分析 327
2.1 放射配体 327
2.2 受体样品的制备 328
2.3 受体与放射配体结合 328
2.4 受体结合数据分析 329
3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331
3.1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31
3.2 放射免疫分析的操作程序 334
3.3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技术要求 335
3.4 RIA方法学的评价 344
3.5 放射免疫分析的应用 345
3.6 实验举例 345
4 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347
4.1 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 347
4.2 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349
4.3 组织培养基 349
4.4 组织培养器皿与其灭菌技术 352
4.5 检查培养物常用的方法 353
4.6 培养中的正常与恶性细胞 355
4.7 组织培养在药理学中应用的实例 357
4.8 组织培养工作者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60
5 微机基础知识及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360
5.1 微机系统 360
5.2 计算机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364
5.3 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TOPFIT 366
6.8 非洛地平 377
第二篇 各论 377
1.1 吸入麻醉药 379
第21章 麻醉药及麻醉辅助药 379
1 全身麻醉药 379
1.2 静脉麻醉药 394
2 局部麻醉药 399
2.2 局麻药的作用特点 399
2.1 局麻药的理化性质 399
2.3 局麻药的代谢 401
2.4 吸收后作用和不良反应 401
2.5 局麻药局部麻醉的作用方式 402
2.6 常用的局麻药 402
3 骨骼肌松弛药 405
4 神经安定药 412
5 麻醉性镇痛药 414
6.2 血管平滑肌松弛药 415
6.1 神经节阻滞药 415
6 控制性降压药 415
1 引言 418
2 睡眠的生理 418
第22章 药物与催眠 418
3 常见的睡眠障碍及其治疗原则 419
3.1 失眠 420
3.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20
3.3 发作性睡病 421
3.4 梦游症 421
3.5 夜惊、梦魔与恶梦 421
4 镇静催眠药 422
4.1 概述 422
4.2 苯二氮?类 422
4.3 巴比妥类 430
4.4 其它镇静催眠药 433
5 失眠的治疗问题及用药注意事项 435
2 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440
第23章 抗惊药及抗癫痫药 440
1 前言 440
3 药代动力学 441
4 癫痫病的治疗 441
5 常用抗癫痫药 444
5.1 巴比妥类 444
5.2 乙内酰脲类 445
5.3 ?唑烷二酮类 447
5.4 琥胺类 447
5.5 苯并二氮杂?类 449
5.6 二丙基乙酸(酯)类 450
5.7 近期在国外已上市的新的主要抗癫痫药 451
6.1 婴儿痉挛的治疗 452
6.2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 452
6 临床用药 452
6.3 部分性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 453
第24章 精神药物 455
1 概述 455
1.1 精神疾病的概念 455
1.2 精神药物的分类 455
2 抗精神病药 456
3 抗抑郁药 463
3.1 三环类抗抑郁药 463
3.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66
3.3 其他抗抑郁药 467
4 抗躁狂药 467
4.1 锂盐 467
4.2 其它用于治疗躁狂症的药物 471
5.1 苯二氮?类 472
5 抗焦虑药 472
5.2 布斯哌隆 476
5.3 抗抑郁药 477
5.4 其他可用于抗焦虑的药物 477
6 治疗多动症药物 477
6.1 苯丙胺 477
6.2 哌醋甲酯 478
6.3 匹莫林 478
第25章 抗铂金森综合征药 479
1 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479
2 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 481
2.1 中枢拟多巴胺药 481
2.2 中枢抗胆碱药 486
2.3 脑外脱羧酶抑制剂及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488
2.4 其他 489
第26章 镇痛药 491
1 疼痛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491
2 疼痛及镇痛药临床实践的研究 492
3 镇痛药物 492
3.1 阿片受体激动剂 492
3.2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及激动-拮抗剂 500
3.3 阿片受体拮抗剂 501
3.4 其它非麻醉性镇痛药 501
4 镇痛药的临床用药原则 502
5 镇痛药的临床选择 502
6 麻醉性镇痛药研究展望 503
第27章 抗炎免疫药理学 505
1 非甾体抗炎免疫药 505
1.1 乙酰水杨酸 505
1.3 布洛芬 508
1.2 萘普生 508
1.4 吲哚美辛 509
1.5 灭酸类 509
1.6 炎痛喜康 510
1.7 保泰松 510
1.8 对乙酰氨基酚 510
1.9 其它NSAIIDs 511
2 甾体抗炎免疫药 512
3 疾病调修药 519
3.1 免疫抑制剂 519
3.2 免疫增强剂或调节剂 523
3.3 慢作用抗风湿病药 527
[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 528
2.1 速发型变态反应 531
2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免疫损伤机理 531
第28章 抗变态反应药 531
1 概述 531
2.2 细胞毒型 534
2.3 免疫复合物型 534
2.4 迟发型 534
3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536
3.1 调控抗体的生成 536
3.2 减少或消除已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或自身抗体 536
4.1 抗组胺药 537
3.3 抑制变态反应的效应 537
4 抗变态反应药 537
4.2 色甘酸钠及其类似物 539
4.3 糖皮质激素 540
第29章 防治衰老和促智的药物 542
1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其严重性 542
2 防治衰老的药物 542
2.1 增强胆碱系统功能的药物 542
2.2 神经肽 543
2.3 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药物 543
2.4 脑血管扩张剂 543
2.5 钙拮抗剂 544
3 改善记忆的药物 544
4 易化学习、记忆的药物 545
5 重点药物介绍 547
5.1 尼莫地平 547
5.2 胆碱酯酶抑制剂 549
1.1 Ca2+细胞内浓度的调节 552
第30章 钙拮抗剂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552
1 钙离子的调节与钙通道 552
1.2 钙通道 553
2 钙拮抗剂的分类 553
3 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 554
3.1 钙拮抗剂与钙通道受体的相互作用及钙拮抗剂作用的选择性 554
3.2 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554
4.1 硝苯啶 555
3.4 其它药理作用 555
4 主要钙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特点 555
3.3 对心脏的作用 555
4.2 维拉帕米 556
4.3 硫氮?酮 557
4.4 非洛地平 557
4.5 尼莫地平 558
4.6 阿罗地平 558
5 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559
5.1 心绞痛的治疗 559
5.2 高血压病的治疗 560
5.3 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治疗 560
5.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561
5.4 心律失常的治疗 561
5.6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62
6 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563
6.1 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 563
6.2 钙拮抗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563
第31章 抗高血压药 566
1 概述 566
1.1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的要求 566
1.2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566
1.3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 567
2.3 氯噻酮 568
2 利尿降压药 568
2.2 氢氯噻嗪 568
2.1 氯噻嗪 568
2.4 呋塞米 569
2.5 依他尼酸 569
2.6 氨苯蝶啶 569
2.7 阿米洛利 569
2.8 螺内酯 570
2.9 吲哒帕胺 570
3.4 阿普洛尔 571
3.3 吲哚洛尔 571
3.2 氧烯洛尔 571
3.1 普萘洛尔 571
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571
3.5 阿替洛尔 572
3.6 美托洛尔 572
3.7 纳多洛尔 572
3.8 比索洛尔 572
4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572
4.1 酚苄明 572
4.2 酚妥拉明 573
4.3 哌唑嗪 573
4.4 多克唑嗪 573
5.1 拉贝洛尔 574
4.5 多克唑嗪 574
5 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574
4.6 乌拉地尔 574
6 钙离子拮抗剂 575
6.1 硝苯地平 575
6.2 地尔硫? 575
6.3 维拉帕米 576
6.4 尼群地平 576
6.5 尼卡地平 576
6.9 依拉地平 577
6.6 尼莫地平 577
6.7 氨氯地平 577
6.10 索尼地平 578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78
7.1 卡托普利 578
7.2 依那普利 578
7.6 福辛普利 579
8.1 甲基多巴 579
8 中枢作用α2受体拮抗剂 579
7.5 培哚普利 579
7.4 西拉普利 579
7.3 赖诺普利 579
8.2 可乐啶 580
8.3 胍法新 580
9 外周作用肾上腺素拮抗剂 580
9.1 利血平 580
9.2 降压灵 581
9.3 胍乙啶 581
10.3 二氮嗪 582
10.2 双肼屈嗪 582
10 血管扩张剂 582
10.1 肼屈嗪 582
9.5 异喹胍 582
9.4 倍他尼定 582
9.6 胍氯酚 582
10.4 米诺地尔 583
10.5 硝普钠* 583
10.6 卡屈嗪 583
11.3 潘托铵 584
11.4 樟磺?芬 584
11.5 六甲溴胺 584
11.2 美加明 584
11.1 潘心定 584
11 其他 584
11.6 帕吉? 585
11.7 吡那地尔 585
11.8 酮舍林 585
第32章 抗心律失常药 587
1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 587
1.1 心肌的生理特性 587
1.2 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 587
1.3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589
1.4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 590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机理 592
3.1 Ⅰ类钠通道阻断药 593
3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 593
3.2 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 603
3.3 Ⅲ类复极抑制剂 605
3.4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607
3.5 其他 609
4 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 610
4.1 拟交感胺类药物 610
4.2 胆碱能受体阻断药 611
4.3 其他 611
5 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611
6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612
5.1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联合用药 612
5.2 室性心律失常的联合用药 612
6.1 钙拮抗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3
6.2 β阻滞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6.3 苯妥英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6.4 卡马西平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6.5 膜稳定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6.6 胺碘酮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6.7 地高辛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4
7.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诊断 615
7.3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因 615
7.5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615
7.1 定义 615
7.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615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615
7.6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处理 616
8 老年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617
第33章 抗心肌缺血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619
1 抗心肌缺血药 619
1.1 心肌缺血的临床生理 619
1.2 抗心肌缺血药作用方式 622
1.3 硝酸酯类 623
1.4 β受体阻滞药 626
1.5 钙拮抗剂 630
1.6 其他抗心肌缺血药 632
1.7 抗心肌缺血的选用 633
2 调血脂药 634
2.1 调血脂药作用的生化基础 634
2.2 高脂蛋白血症类型 636
2.3 常用调脂药 636
2.4 调血脂药物应用原则 642
1.1 心功能不全 645
1.2 CHF的发病与预后 645
第34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 645
1 概说 645
1.3 CHF药物治疗目标的变化 646
1.4 收缩功能障碍 646
1.5 舒张功能障碍 646
1.6 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646
2 心脏调节与分子生物学的变化 647
2.1 兴奋收缩偶联变化 647
2.2 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647
2.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647
2.4 其他内源性调节物的参与 647
2.8 细胞内Ca2+量减少 648
3 CHF药物治疗的变革 648
2.5 心肌细胞膜β-受体的“下调” 648
2.7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和cAMP含量下降 648
2.6 β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 648
4 强心甙 649
4.1 历史与来源 649
4.2 化学结构 649
4.3 药理作用 650
4.4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 652
4.5 药物代谢动力学 653
4.6 适应证 655
4.9 毒副作用及其防治 656
4.7 用法用量 656
4.8 相互作用 656
5 利尿药治疗CHF 657
6 非甙类正性肌力作用药 657
6.1 β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 657
6.2 β受体部分激动药 657
6.3 多巴胺类药 658
6.4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658
7 血管扩张药治疗CHF 658
7.1 常用治疗CHF的扩血管药 658
8.1 心脏对超负荷的反应 659
8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 659
7.2 药物的选用 659
8.2 ACEI治疗CHF的临床效果 660
8.3 ACEI的作用特点 661
8.4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长因子样作用 661
8.5 原癌基因与心肌肥厚 661
9 结语 663
第35章 抗休克药 666
1 心血管活性药物 667
1.1 茛菪碱类药物 667
1.2 短效α受体阻滞剂 668
1.4 直接扩张血管药 669
1.5 扩血管兼强心药 669
1.3 长效α受体阻滞剂 669
1.6 缩血管药 671
1.7 强心药 673
2 糖皮质激素类 674
3 其它抗休克药 675
3.1 冬眠合剂 675
3.2 极化液(GIK液) 676
3.3 纳络酮 676
3.4 抑肽酶 676
1 凝血及抗凝血系统 678
1.1 凝血因子 678
第36章 促凝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 678
1.2 凝血过程 679
1.3 抗凝血系统 679
1.4 血栓形成及纤溶系统 680
2 促凝血药 680
2.1 含凝血因子的制品 680
2.2 维生素K 681
2.3 抗纤溶药 682
3 抗凝血药 684
3.1 肝素类药物 684
3.2 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素类 686
4 溶血栓药 687
3.3 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 687
4.2 尿激素类 688
4.1 链激酶类 688
4.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689
4.4 蛇毒溶栓剂 689
5 抗血小板药 689
第37章 抗贫血药及升高白细胞药 694
1 铁缺乏症与铁剂治疗 694
1.1 铁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特点 694
1.2 铁缺乏 695
1.3 铁剂 695
2.2 维生素B12 703
2 巨幼细胞贫血与维生素治疗 703
2.1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贫血的关系 703
2.3 叶酸 705
3 其它抗贫血药 706
3.1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706
3.2 环孢素A 707
3.3 达那唑 708
4 升高白细胞药 708
4.1 生白能 708
4.4 中药 709
4.3 肌苷 709
4.2 升白新 709
第38章 治疗水肿药 711
1 常用利尿药 712
1.1 噻嗪类与噻酮类利尿药 712
1.2 袢利尿药 714
1.3 潴钾利尿药 718
1.4 渗透性利尿药 721
2 各型水肿利尿药选择的药理学基础 723
2.1 心原性水肿 723
2.2 肝性水肿 723
2.4 特发性水肿 724
2.3 肾性水肿 724
第39章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726
1 平喘药 726
1.1 糖皮质激素 726
1.2 抗过敏平喘药 728
1.3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29
1.4 茶碱类 733
1.5 抗胆碱药 735
1.6 平喘药应用中的苦干问题 735
2 镇咳药 737
2.1 中枢性镇咳药 737
3.1 恶心性祛痰药 738
2.2 外周性镇咳药 738
3 祛痰药 738
3.2 刺激性祛痰药 739
3.3 粘痰溶解药 739
4 呼吸兴奋药 740
第40章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744
1 消化性溃疡用药 744
1.1 概述 744
1.2 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 745
1.3 增强胃粘膜防御机能的药物 748
2.1 概述 749
2 胃肠功能紊乱用药 749
2.2 胃肠动力药 750
2.3 镇吐药 751
2.4 抗胆碱解痉药 754
2.5 止泻药 755
2.6 泻药 756
第41章 肝脏疾病用药 758
1 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 758
1.1 肝脏疾病的类型 758
1.2 肝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758
1.5 肝脏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759
1.4 肝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759
1.3 治疗肝病药物的分类 759
2 抗肝炎病毒药 761
2.1 干扰素 761
2.2 阿糖腺苷 763
2.3 阿昔洛韦 764
3 保护肝细胞的药物 764
3.1 右旋儿茶素 764
3.3 马洛替酯 765
3.4 联苯双酯 765
3.2 水飞蓟素 765
4 免疫调节剂 766
4.1 肾上腺皮质激素 766
4.2 胸腺素(胸腺肽) 767
4.3 真菌多糖类 767
5 中草药 767
5.1 垂盆草甙 767
5.2 五味子酯 768
5.3 甘草酸 768
5.4 齐墩果酸 768
6 防治肝性昏迷的药物 769
6.1 新霉素 769
5.5 葫芦素 769
5.6 苦参碱 769
6.2 其他抗生素 770
6.3 乳果糖 770
6.4 乳山醇 770
6.5 支链氨基酸 771
6.6 左旋多巴 771
6.7 其他药物 772
6.8 肝性昏迷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772
7 解毒辅助药物 772
7.1 青霉胺 772
7.5 正铁血红素 773
9 对所谓 保肝”药和HBsAg转阴药等的评价 773
8 抗肝纤维化药物 773
7.2 乙酰半胱氨酸 773
7.4 去铁胺 773
7.3 还原型谷胱甘肽 773
第42章 胆道疾病用药 776
1 胆石症的药物疗法 776
1.1 药物溶石疗法 777
1.2 药物灌注溶石疗法 781
1.3 药物利胆排石疗法 783
2.4 维生素K1和K3 790
2.3 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 790
2.2 阿托品及其他M-受体阻滞剂 790
2 抗胆绞痛药 790
2.1 吗啡及其代用品 790
2.5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和胃肠激素 791
2.6 其他药物 791
3 急性胆系细菌性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791
3.1 抗菌药在胆汁中的浓度 791
3.2 影响抗菌药胆汁中浓度的诸因素 791
3.3 细菌敏感性和抗菌药选择 792
3.4 临床选用抗菌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93
1.1 化学 795
1.2 生物合成、贮存和代谢 795
1 甲状腺激素 795
第43章 甲状腺激素和治疗甲状腺病药物 795
1.3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796
1.4 甲状腺激素制剂 797
1.5 甲状腺激素的临床应用 798
2 抗甲状腺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803
2.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803
2.2 治疗甲亢的药物 806
第44章 抗糖尿病药物 816
1 口服降血糖药 816
1.1 磺脲类降糖药 816
1.2 双胍类降糖药 820
1.3 其他降糖药 823
2 胰岛素治疗 824
第45章 计划生育用药 836
1 甾体激素类避孕药 836
1.1 甾体避孕药的组成成分 836
1.2 甾体避孕药的避孕作用机理及临床药效学 839
1.3 甾体避孕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 840
1.4 甾体避孕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841
1.5 甾体避孕药的安全性,对机体有利、不利作用的评价,适应证与禁忌症 842
1.6 制剂 845
2.2 米非司酮 850
2.1 有关的早孕生理问题 850
2 主要用于终止早期妊娠的药物 850
3 前列腺素类节育药物 857
3.1 15-甲基-PGF2α 857
3.2 15-甲基PGF2α甲酯(卡前列甲酯) 857
3.3 吉美前列素 858
3.4 磺前列酮 858
3.5 米索前列醇 858
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生育调节药物 859
4.1 GnRH的作用和代谢 859
4.2 GnRH高效拟似剂的研究 860
5.1 外用避孕药 861
5 其他节育药 861
4.3 GnRH拮抗剂的研究 861
5.2 男用节育药 862
5.3 植物类节育药 863
第46章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866
1 常用的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制剂、剂量和给药途径 866
1.1 雄激素类 867
1.2 蛋白同化类固醇的临床应用 868
2 睾酮合成和分泌的生理调控 869
3 雄激素的作用机制 870
4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871
4.1 男性 871
4.2 女性 871
4.3 生血作用 871
5 雄激素和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871
5.1 男性性功能低减症 871
5.2 体质性青春期延缓 872
5.3 超高身材 872
5.8 作为代谢兴奋剂 873
5.7 骨质疏松 873
6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代动力学 873
5.9 关于蛋白同化类固醇和雄激素对运动员的使用问题 873
5.5 妇科疾病 873
5.4 再生障碍性和肾性贫血 873
5.6 作为蛋白同化剂使用 873
7 不良反应 875
7.1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主要的副作用 875
7.2 肝脏的副作用 875
7.3 心血管的副作用 876
7.4 心理的作用 876
7.5 其他副作用 876
8 用药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876
9 影响及对抗雄激素的药物与制剂 876
1.1 体液分布 879
第47章 纠正体液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用药 879
1 体液内稳态的重要性 879
1.2 细胞内外液中离子浓度与渗透压 880
1.3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881
2 钠离子代谢紊乱 886
2.1 钠离子正常代谢 886
2.2 低钠血症 887
2.3 高钠血症 888
3 钾离子代谢紊乱 888
3.1 钾离子正常代谢 888
3.2 低钾血症 889
3.3 高钾血症 891
4 氯离子代谢紊乱 892
5.1 钙离子代谢平衡 893
5 钙离子代谢紊乱 893
5.2 低钙血症 894
5.3 高钙血症 895
6 磷代谢紊乱 896
6.1 磷代谢 896
6.2 高磷血症 896
6.3 低磷血症 896
7 镁离子代谢紊乱 897
7.1 镁离子代谢 897
6.4 磷代谢紊乱的防治 897
7.2 低镁血症 898
7.3 高镁血症 898
8 酸碱平衡失调 899
8.1 酸碱平衡失调的一般特点 899
8.2 酸碱平衡紊乱与临床的联系 900
第48章 维生素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907
1 概述 907
1.1 命名和分类 907
1.2 人体需要量 908
1.3 维生素缺乏原因及其诊断依据 911
2.1 维生素B1 912
2 水溶性维生素 912
2.2 维生素B2 914
2.3 烟酰胺和烟酸 914
2.4 维生素B? 915
2.5 泛酸 917
2.6 生物素 917
2.7 维生素C 918
3 脂溶性维生素 925
3.1 维生素A 925
3.2 维生素D 928
3.3 维生素E 930
1.3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酶 939
1.5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酶 939
1.4 用作止血剂的酶 939
第49章 医用酶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939
1.2 用于消炎、消水肿的酶 939
1.1 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酶 939
1 酶的分类 939
1.6 其他酶类 940
2 常用的酶和有关生化制剂 940
2.1 用于消炎、消水肿的酶 940
2.2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酶 942
2.3 用作止血剂的酶 944
2.4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酶 945
2.5 其他酶类 946
1 正常菌群和临床常见病原菌 950
第50章 抗菌药物概述 950
2 药物敏感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951
2.1 药物敏感试验 951
2.2 联合药敏试验 952
2.3 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 952
2.4 血清杀菌滴度试验 952
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952
3.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952
3.5 其他 953
4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变迁 953
3.3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953
3.4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953
3.2 损伤细胞膜 953
4.1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954
4.2 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 954
4.3 细菌耐药物性变迁及防治 955
5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956
5.1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956
5.2 抗菌药物的有效体液浓度和细菌药敏 960
5.3 治疗药物监测 960
6.1 毒性反应 962
6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962
6.2 变态反应 963
6.3 二重感染 963
6.4 细菌耐药性 964
6.5 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964
7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964
7.1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964
7.2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967
7.3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967
第51章 抗菌药物各论 972
1 青霉素类 972
2 头孢菌素类 974
3 其他β内酰胺类 977
3.1 氨曲南 977
3.2 碳青霉烯类 977
3.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978
4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979
5 大环内酯类 981
6 四环素类 982
7 氯霉素类 983
8 其他抗生素类 984
8.1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984
8.3 多肽类 985
8.2 糖肽类和脂肽类 985
8.4 夫西地酸 986
8.5 磷霉素 987
8.6 莫匹罗星 987
8.7 利福霉素类 987
9 合成抗菌药 988
9.1 呋喃类药物及其他治尿路感染药 988
9.2 磺胺药及甲氧苄啶 989
9.3 喹诺酮类 990
9.4 甲硝唑及替硝唑 991
1 氨苯砜 993
第52章 抗麻风病药物 993
2 利福平 994
3 氯苯吩嗪 995
4 丁胺苯脲 995
5 麻风宁 995
6 乙硫烟酰胺与丙硫烟酰胺 995
7 氟喹诺酮类 995
第53章 抗真菌药物 997
1 两性霉素B 997
2 氟胞嘧啶 998
3 咪唑类抗真菌药 998
3.1 酮康唑 998
3.3 伊曲康唑 999
3.2 咪康唑 999
3.5 克霉唑 1000
3.6 益康唑 1000
4 灰黄霉素 1000
3.4 氟康唑 1000
5 制霉菌素 1001
6 曲古霉素 1001
7 球红霉素 1002
8 其他抗真菌药 1002
8.1 克念菌素 1002
8.2 金褐霉素 1002
1.1 钩端螺旋体病 1003
1.2 梅毒 1003
第54章 抗螺旋体病药物 1003
1 青霉素G 1003
1.3 回归热 1004
1.4 莱姆病 1004
2 阿莫西林 1004
3 头孢三嗪 1004
4 四环素 1004
4.1 钩端螺旋体病 1004
4.2 梅毒 1004
6.2 早期莱姆病 1005
6.1 梅毒 1005
7 咪唑酸乙酯 1005
8 甲唑醇 1005
5.1 梅毒 1005
6 红霉素 1005
5.2 莱姆病 1005
5 多西环素 1005
4.3 回归热 1005
第55章 抗病毒药物 1007
1 概述 1007
2 抗病毒药 1007
2.1 碘甙 1007
2.2 阿糖腺苷 1008
2.3 阿昔洛韦 1009
2.5 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 1010
2.4 更昔洛韦 1010
2.6 三氮唑核苷 1011
2.7 磷甲酸钠 1012
2.8 干扰素 1012
2 结核病化学疗法的基本原则 1012
2 .9 聚肌胞 1013
2.10 双嘧达莫 1013
第56章 抗结核病药物 1015
1 抗结核药物的药理学基础 1015
1.1 异烟胼 1015
1.2 利福平 1017
1.3 利福定、利福喷丁等利福霉素的衍生物 1018
1.4 链霉素 1019
1.6 乙胺丁醇 1020
1.5 吡嗪酰胺 1020
2.1 抗结核药物的作用 1020
2.2 结核菌和抗结核药物 1021
2.3 抗结核药物的浓度及其杀菌能力 1021
2.4 抗结核药的作用机制和部位 1021
2.5 病变性质和结核菌含量 1021
2.6 耐药性 1021
3 肺结核化学疗法方案 1022
2.9 疗效考核 1022
2.8 化疗的原则 1022
2.7 化疗失败的原因 1022
3.1 6月短程疗法 1023
3.2 超短程疗法 1024
4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1024
5 小结和展望 1026
附:卡介菌多糖核酸联用短程化疗或单用治疗肺结核各组治疗结果举例 1027
第57章 寄生虫病的化学治疗 1034
1 抗疟药 1034
1.1 磷酸氯喹 1034
1.2 磷酸伯氨喹 1035
1.4 磷酸哌喹 1036
1.3 磷酸咯萘啶 1036
1.5 乙胺嘧啶 1037
1.6 奎宁 1038
1.7 青蒿素 1038
2 抗黑热病药 1039
2.1 葡萄糖酸锑钠 1039
2.2 戊烷脒 1040
3 抗阿米巴及滴虫药 1041
3.1 甲硝唑 1041
4 抗吸虫药 1042
4.1 吡喹酮 1042
5.1 甲苯达唑 1043
5 抗肠虫药 1043
5.2 阿苯达唑 1044
5.3 噻苯达唑 1045
5.4 双羟萘酸噻嘧啶 1045
5.5 左旋咪唑 1046
5.6 哌嗪 1046
5.7 氯硝柳胺 1047
6 抗丝虫药 1047
6.1 乙胺嗪 1047
6.2 呋喃嘧酮 1048
6.3 伊维菌素 1049
1.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052
第58章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 1052
1 概述 1052
2 烷化剂 1053
2.1 氮芥 1053
2.2 环磷酰胺 1053
2.3 异磷酰胺 1054
2.4 苯丙氨酸氮芥类 1055
2.5 噻替哌 1055
2.6 血白福恩 1055
2.7 亚硝脲类 1055
3.1 氨甲喋呤 1056
3 抗代谢药 1056
3.2 5-氟尿嘧啶 1057
3.3 阿糖胞苷 1058
3.4 6-巯基嘌呤及6-硫代鸟嘌呤 1059
4 抗肿瘤抗生素 1060
4.1 蒽环类抗生素 1060
4.2 博莱霉素 1061
4.3 丝裂霉素C 1063
4.4 放线菌素D 1064
4.5 链脲霉素 1064
5.1 长春花碱类 1065
5 抗肿瘤植物药 1065
5.3 喜树碱类 1066
5.2 三尖杉酯碱 1066
5.4 鬼臼乙叉甙及鬼臼噻吩甙 1067
5.5 紫杉醇 1067
5.6 靛玉红 1067
6 其他 1068
6.1 顺铂 1068
6.2 甲基苄肼 1068
6.3 三苯氧胺 1069
7.3 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角度考虑合并用药 1070
7.5 抗肿瘤药物与非抗肿瘤药物合并应用 1070
7.4 从细胞动力学角度考虑合并用药 1070
7.1 从生化作用机理考虑合并用药 1070
7.2 从毒性角度考虑合并用药 1070
7 联合化疗 1070
8 癌症治疗的策略 1071
第59章 抗艾滋病药物 1073
1 艾滋病 1073
1.1 历史 1073
1.2 流行病学 1073
1.3 病原学 1074
1.5 临床分类 1075
1.4 发病机理 1075
1.6 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 1076
2 抗艾滋病药物 1076
2.1 齐多夫定 1076
2.2 二脱氧肌苷 1077
2.3 二脱氧胞苷 1078
2.4 其他二脱氧核苷类药物 1078
2.5 磷甲酸钠 1078
2.6 其他药物 1078
2.7 合并用药 1078
2.8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 1078
2.9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1082
2.10 艾滋病常见感染和肿瘤治疗药物 1083
第60章 眼科用药 1085
1 洗眼和消毒剂 1085
2 腐蚀收敛剂 1086
3 局部麻醉剂 1087
4 抗真菌类药 1089
5 抗病毒药 1090
6 影响免疫功能类药 1092
6.1 免疫抑制剂 1092
6.2 免疫增强剂 1093
7 酶类药 1094
8.1 拟胆碱药 1096
8 降眼压类药 1096
8.2 抗胆碱酯酶类药 1097
8.3 拟肾上腺素药 1098
8.4 抗肾上腺素药 1099
8.5 碳酸酐酶抑制剂 1099
8.6 高渗脱水剂 1100
9 散瞳剂 1101
10 防治白内障药 1103
11 促进吸收类药 1104
13 生物制剂 1105
12 螯合剂 1105
第61章 耳鼻喉科用药 1107
1 鼻部用药 1107
2 咽喉部用药 1109
3 耳部用药 1110
4 耳毒性药物 1111
4.1 非甾体抗炎药和奎宁、奎尼丁 1111
4.2 髓袢利尿剂 1112
4.3 氨基甙类 1112
4.4 其他耳毒性物质 1113
5 抗晕动病药物 1113
7 贝尔氏面瘫的治疗药物 1114
6 美尼尔氏病的治疗药物 1114
第62章 皮肤科用药 1116
1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1116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116
2.1 一般因素 1116
2.2 促进经皮吸收的因素 1117
2.3 其他因素 1117
3 皮肤病的内用药物 1117
3.1 磺胺类和抗生素 1117
3.2 抗病毒类药 1117
3.3 抗真菌和酵母菌药 1118
3.4 抗麻风病药 1122
3.5 抗组胺药 1124
3.6 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 1125
3.7 维甲酸类 1125
4 皮肤科的外用药物 1127
4.1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性能 1127
4.2 皮肤科外用药常用剂型 1129
4.3 外用药治疗原则 1131
4.4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外用治疗 1131
第63章 诊断用药 1133
1 X射线诊断用药 1133
1.1 经肾排泄的造影剂 1133
1.2 胆道造影剂 1138
1.3 油脂类造影剂 1143
1.4 固体造影剂 1144
2 磁共振(MR)造影剂 1144
3 器官功能检查及其他诊断用药 1145
3.1 心血管功能检查药 1145
3.2 肝功能检查药 1146
3.3 肾功能检查药 1146
3.4 胃酸分泌功能检查药 1146
4 诊断用的放射性药物 1147
1.1 静脉注射 1154
1.2 气管内注入 1154
1 复苏时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1154
第64章 心肺复苏的急诊用药 1154
1.3 骨内输注 1155
1.4 心内注射 1155
2 复苏时所用溶液 1155
2.1 扩充血容量所用溶液 1155
2.2 保持静脉通道所用溶液 1155
3 心搏呼吸骤停复苏的第一线药 1155
3.1 肾上腺素 1155
3.2 利多卡因 1157
3.3 阿托品 1158
3.4 纳洛酮 1159
3.5 碳酸氢钠 1160
4 控制心律和心率药 1162
4.1 普鲁卡因胺 1162
4.2 溴苄胺 1163
4.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163
4.4 异丙肾上腺素 1164
4.5 钙通道阻滞剂 1165
4.6 腺苷 1166
5.1 去甲肾上腺素 1167
5 改善心脏功能和血压药 1167
4.7 镁 1167
5.2 多巴胺 1168
5.3 多巴酚丁胺 1169
5.4 氨吡酮和米利酮 1170
5.5 硝酸甘油 1171
5.6 硝普钠 1172
5.7 钙剂 1173
6 心肺复苏治疗方案(参考) 1174
6.1 心室颤动或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案 1174
6.3 心脏停搏的治疗方案 1175
6.4 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案 1175
6.2 电机械分离的治疗方案 1175
6.5 低血压、休克、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方案 1176
6.6 关于肺复苏问题 1176
第65章 解毒药物 1179
1 特异性解毒药 1179
1.1 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药 1179
1.2 有机氟农药中毒解毒药 1181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解毒剂 1182
1.4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1182
1.5 重金属离子中毒解毒药 1184
1.6 放射性金属离子中毒解毒药 1185
2.1 催吐药 1186
1.7 苯类化合物中毒解毒药 1186
2 一般性解毒药 1186
2.2 活性碳 1187
2.3 导泻剂 1187
2.4 利尿剂 1187
第66章 蜂制品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1189
1 概述 1189
2 蜂毒 1189
2.1 化学 1189
2.2 药理作用 1189
2.5 制剂与用法 1190
2.3 临床应用及评价 1190
2.4 不良反应 1190
3 蜂花粉 1191
3.1 化学 1191
3.2 药理作用 1191
3.3 临床应用 1192
3.4 不良反应及防治 1193
3.5 制剂与用法 1193
4 蜂胶 1193
4.1 药理作用 1193
4.2 临床应用 1193
5.2 药理作用 1194
5.3 临床应用 1194
4.3 制剂与用法 1194
5.1 化学 1194
5 王浆 1194
5.4 不良反应 1195
5.5 制剂和用法 1195
6 蜂密 1195
6.1 化学 1195
6.2 药理作用 1195
6.3 临床应用 1195
6.5 制剂与用法 1196
7 蜂蜡和蜜蜂子 1196
6.4 不良反应 1196
第67章 蛇毒毒理与蛇咬伤救治用药 1197
1 毒蛇咬伤在我国的危害 1197
2 蛇毒毒理学 1197
2.1 蛇毒中的酶 1198
2.2 毒性成分 1198
3 蛇伤中毒的临床过程 1200
3.1 银环蛇 1200
3.2 海蛇 1200
3.7 竹叶青及白唇竹叶青 1201
3.10 蝮蛇 1201
3.9 圆斑蝰 1201
3.8 烙铁头 1201
3.4 金环蛇 1201
3.6 尖吻蝮 1201
3.5 眼镜王蛇 1201
3.3 眼镜蛇 1201
4 毒蛇咬伤的诊断 1202
4.1 天然乳凝集抑制试验 1202
4.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1202
5 毒蛇咬伤的急救 1202
6.1 抗蛇毒血清 1203
6 毒蛇咬伤中毒的治疗 1203
6.2 中草药 1204
6.3 其他治疗药物 1204
7 蛇伤中毒危重病人的抢救 1205
7.1 呼吸衰竭 1205
7.2 休克 1205
7.3 肾功能衰竭 1205
7.4 继发感染 1206
第68章 中药临床药理 1208
1 传统药物的重要性 1208
2 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 1209
2.1 生物碱类 1210
2.2 黄酮类 1211
2.3 皂甙类 1211
2.4 挥发油类 1212
2.5 萜类 1212
2.6 多糖类 1213
2.7 其他成分 1214
3 建国以来我国中草药研究的概况 1215
3.1 神经系统药 1215
3.2 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的药物 1216
3.3 延寿及抗氧化作用药 1217
3.4 心血管系统药物 1218
3.6 治疗慢性肝炎药物 1221
3.5 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 1221
3.7 抗肿瘤作用药 1222
3.8 调节免疫功能及抗炎药 1223
3.9 计划生育药 1225
3.10 抗菌及抗病毒药 1226
4 拆方研究的概况 1227
4.1 拆方研究的重要性 1227
4.2 拆方研究的途径 1228
4.3 利用拆方原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及新药的研究工作 1228
5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1230
5.1 药理性配伍禁忌 1230
5.2 理化性配伍禁忌 1231
5.3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中西药配伍禁忌 1233
第69章 药品标准与药品标准物质 1235
1 药品标准 1235
1.1 概述 1235
1.2 中国药典 1236
1.3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1238
1.4 美国药典 1238
1.5 英国药典 1238
1.6 欧洲药典 1239
1.7 日本药局方 1239
2.2 药品标准物质的必备条件 1240
2.1 概述 1240
2 药品标准物质 1240
2.3 药品标准物质的分类 1241
2.4 药品标准物质的历史 1241
2.5 生物标准物质 1242
2.6 化学对照物质 1246
2.7 国家标准物质目录 1248
附录1 国家标准物质目录 1250
1 国家生物标准品 1250
2 国家生物对照试剂 1252
3 国家化学对照品 1255
4 中药材对照品 1259
1 受体 1261
附录2 受体名称一览 1261
2 化学名称 1279
附录3 各种疫苗、菌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一览表 1281
1 疫苗 1281
2 菌苗 1283
3 类毒素、免疫血清 1285
4 说明 1288
附录4 药动学参数表 1290
附录5 中英文索引 1324
1 中文索引 1324
2 英文索引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