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2
1-1 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3
1-2 静悄悄的变革:1979~1984年的经济增长格局 10
1-3 需求导向:消费革命来临了吗? 16
1-4 国民经济的新成长阶段 20
第二章 经济结构变革的国际经验 28
2-1 理论史:经济学对结构问题的发现 29
2-2 “世界发展模型”的一般结论 34
2-3 结构变革中的大国特征 48
2-4 中心线索:农业份额的下降 51
第三章 特殊的曲线:中国农业份额的变动 62
3-1 两组曲线组成的历史 63
3-2 反常现象之一: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 72
3-3 反常现象之二:城市大工业扩张无力 75
3-4 阻尼究竟产生于何处? 81
3-5 转向常态面临的新约束 86
第四章 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超常偏差 94
4-1 对比中的发现 95
4-2 偏差一定不行吗? 107
4-3 霍夫曼定理的普适性 113
4-4 我国结构问题症结之所在 116
第五章 偏差协调:我国经济结构变革的可能方向 122
5-1 中国适用标准转变过程吗? 123
5-2 偏差间协调的两难问题 128
5-3 经济流程:一个新的着眼点 134
5-4 日本经验的启迪 138
第六章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流程的变化 148
6-1 何谓“总需求”膨胀 149
6-2 新支点:两个不再相等的经济变量 152
6-3 要素替代与要素解放 159
6-4 转折中的近忧与远虑 168
第七章 农村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变革中的地位 174
7-1 曲折的经历:农村非农产业的萌发 175
7-2 效率尺度:发展非农产业的宏观评价 181
7-3 农民转移的基本规则 188
7-4 我国农民的新世界 193
第八章 结构、参与度和相似性 200
8-1 农村非农产业的结构分布和动态 201
8-2 “结构变化值”与总量增长相关程度的逐层递减 206
8-3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参与程度 209
8-4 对若干重要产业部门的估量 214
8-5 值得注意的趋同:结构相似性 222
第九章 产业政策:提高结构转换能力的支点 230
9-1 产业政策的提出 231
9-2 发展中国家:市场与干预 236
9-3 “筱原两基准” 242
9-4 制定我国产业政策的程序合理性 248
第十章 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 256
10-1 革新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的形式 257
10-2 更新城乡企业分工原则 261
10-3 深入财产关系的改革 266
10-4 充分运用货币推动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