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瑞,何保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7117031506
  • 页数:63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概念 1

第一章 经络 1

第二节 经络系统 2

一、经络系统的内容 2

二、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概况 4

三、十二经脉浅出部分循行分布概况 15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关系 22

五、奇经八脉循行分布概况 23

六、络脉概念 28

第三节 经络功能与病候 28

一、经络功能 28

二、经络病候与脏腑病候 29

一、经络现象诊断 33

第四节 经络诊断 33

二、经络穴位测定诊断 36

三、知热感度测定诊断 39

四、经络触诊 40

第五节 脏腑、经脉治疗原则 43

一、肺、手太阴肺经 43

二、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44

三、脾、足太阴脾经 44

四、胃、足阳明胃经 45

五、心、手少阴心经;心包、手厥阴心包经 45

六、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45

七、肾、足少阴肾经 45

十、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46

十一、胆、足少阳胆经 46

九、肝、足厥阴肝经 46

八、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46

附:对经络实质研究的不同见解提示 47

第二章 穴位 48

第一节 穴位概述 48

第二节 穴位分类 49

一、经穴 49

二、经外奇穴、阿是穴、新穴 62

第三节 取穴法 62

一、体表分区、体表部位名称 62

二、穴位定位法及取穴法 67

第四节 穴位主治范围 79

一、十四经脉所属穴位主治范围 80

二、特定穴的运用 84

三、配穴法则 92

第五节 常用穴位 95

一、头面颈部 95

百会 95

四神聪 96

上星 96

头维 96

耳上 96

率谷 97

阳白 97

印堂 97

睛明 98

攒竹 98

鱼腰 98

丝竹空 98

上迎香 99

瞳子髎 99

太阳 99

上明 100

外明 100

内明 100

球后 100

承泣 101

四白 101

内迎香 101

素髎 102

金津、玉液 102

水沟 102

鼻通 102

迎香 102

巨髎 103

承浆 103

地仓 103

下关 103

颊车 104

耳尖 104

耳门 104

听宫 105

听会 105

翳风 105

安眠1 106

后听宫 106

安眠2 106

翳明 106

后听会 106

上廉泉 107

廉泉 107

痄灵 107

颈臂 108

哑门 108

风府 109

天柱 109

风池 109

百劳 109

二、胸腹部 112

中府 112

天突 112

期门 113

中脘 113

膻中 113

乳根 113

通气 113

上脘 114

建里 114

下脘 114

水分 114

胃上 115

神阙 115

中极 115

关元 115

气海 116

梁门 116

归来 117

水道 117

天枢 117

大巨 117

腹四穴 118

三角灸 118

大横 118

子宫 119

提托 119

维胞 119

章门 119

带脉 120

三、背腰部 121

天宗 121

曲垣 121

大椎 122

肩井 122

陶道 123

心舒1 123

身柱 123

心舒2 123

至阳 124

命门 124

腰阳关 124

十七椎下 124

腰俞 125

长强 125

大杼 125

肺俞 126

阙阴俞 126

风门 126

心俞 127

膈俞 127

肝俞 127

胆俞 127

脾俞 127

胃俞 128

三焦俞 128

肾俞 128

气海俞 128

大肠俞 128

膀胱俞 129

志室 129

膏盲 129

小肠俞 129

关元俞 129

秩边 130

上髎 130

次髎 130

中髎 131

下髎 131

八髎 131

喘息 131

肩中俞 131

肩外俞 132

佗脊 132

腰眼 132

痞根 132

臑俞 134

秉风 134

四、臂部 134

巨骨 135

肩髃 135

肩髎 135

臂臑 136

曲池 136

手三里 136

偏历 136

天井 137

鹰上 137

四渎 137

三阳络 137

肩贞 138

小海 138

外关 138

支沟 138

支正 139

养老 139

极泉 139

肩内陵 140

天泉 140

肱中 140

尺泽 140

太渊 141

孔最 141

列缺 141

二白 142

手逆注 142

郄门 142

大陵 142

曲泽 142

间使 143

内关 143

少海 143

神门 144

通里 144

阴郄 144

灵道 144

五、手部 147

少商 147

商阳 147

十宣 148

少泽 148

少冲 148

关冲 148

中冲 148

手四穴 149

四缝 149

少府 149

劳宫 149

鱼际 150

二间 150

三间 150

合谷 150

虎边 151

阳溪 151

阳池 151

三字穴 152

阳谷 152

腕骨 152

后溪 152

中渚 153

八邪 153

落枕穴 153

六、腿部 155

髀关 155

迈步 155

伏兔 156

阴市 156

梁丘 156

鹤顶 156

膝眼 157

足三里 157

健膝 157

四强 157

新伏兔 157

足二里半 158

上巨虚 159

阑尾 159

下巨虚 159

条口 159

丰隆 160

解溪 160

居髎 160

环跳 160

风市 161

阳陵泉 162

膝阳关 162

胆囊 163

光明(足) 163

悬钟 163

丘墟 163

承扶 164

委中 164

殷门 164

委阳 164

承山 164

飞扬 165

昆仑 165

跟平 165

血海 165

三阴交 166

阴陵泉 166

商丘 167

阴谷 167

筑宾 167

复溜 167

太溪 167

曲泉 168

膝关 168

蠡沟 168

中封 168

七、足部 168

内踝尖 168

厉兑 169

足窍阴 169

隐白 169

外踝尖 169

至阴 169

大敦 170

涌泉 170

失眠 170

里内庭 171

八风 171

陷谷 171

内庭 171

京骨 171

大钟 172

照海 172

水泉 172

公孙 172

足临泣 172

申脉 172

然谷 173

行间 173

太冲 175

第六节 备用穴位 175

一、头面颈部 175

(一) 经穴 175

神庭 175

囟会 175

玉枕 176

强间 176

脑户 176

络却 176

前顶 176

后顶 176

天冲 177

承灵 177

浮白 177

脑空 177

头窍阴 177

完骨 178

正营 178

目窗 178

本神 178

头临泣 178

颔厌 178

悬颅 178

瘈脉 179

颅息 179

悬厘 179

角孙 179

眉冲 179

和髎 180

曲差 180

五处 180

承光 180

通天 180

大迎 180

颧髎 181

上关 181

口禾髎 181

兑端 181

龈交 181

天牖 182

缺盆 182

人迎 182

水突 182

气舍 182

天容 183

天窗 183

扶突 183

天鼎 183

(二) 经外奇穴、新穴 183

明堂 183

立命 184

正光 184

夹承浆 184

头颞 184

牵正 184

东风 184

下风池 184

新攒竹 185

上睛明 185

见阳 185

见阳1 185

见阳2 185

见阳3 185

悬命 186

定神 186

聚泉 186

新八号 186

鱼尾 186

见阳4 186

内睛明 186

治聋1 187

治聋2 187

新眼穴 187

听灵 187

治聋3 187

治聋4 187

外金津、玉液 187

翳明下 188

耳根 188

发际 188

头缝 188

增音 188

腮穴 188

天听 188

止血四穴 189

渊液 189

二、胸腹部 189

(一) 经穴 189

哑点 189

新识 189

落颈 189

辄筋 190

日月 190

京门 190

急脉 190

气户 190

库房 190

神封 191

步廊 191

灵墟 191

膺窗 191

屋翳 191

乳中 191

神藏 192

彧中 192

俞府 192

璇玑 192

华盖 192

紫宫 192

玉堂 192

周荣 193

天溪 193

胸乡 193

天池 193

云门 193

鸠尾 193

大包 194

食窦 194

五枢 194

维道 194

阴交 194

石门 194

巨阙 195

曲骨 195

不容 195

承满 195

关门 195

腹结 196

腹哀 196

冲门 196

太乙 196

外陵 196

滑肉门 196

气冲 196

府舍 197

中注 197

石关 197

通谷 197

幽门 197

阴都 197

气穴 198

横骨 198

大赫 198

四满 198

肓俞 198

商曲 198

会阴 199

(二) 经外奇穴、新穴 199

通谷(胸) 199

肩前 199

纪门 199

镇蛔 199

肝阳 199

提宫 199

气门 200

长谷 200

提胃穴 200

胃底穴 200

肝房 200

止泻 200

肝室 200

下垂穴 201

三、背腰骶部 201

(一) 经穴 201

天髎 201

附分 201

魄户 201

神堂 201

譩譆 201

胃仓 202

中膂俞 202

胞肓 202

肓门 202

魂门 202

意舍 202

阳纲 202

膈关 202

白环俞 203

督俞 203

会阳 203

神道 203

灵台 203

筋缩 203

下百劳 204

肩后 204

肩角 204

肩点 204

悬枢 204

脊中 204

中枢 204

(二) 经外奇穴、新穴 204

东风2 205

肺热穴 205

胃热穴 205

肝热穴 205

脾热穴 205

肾热穴 205

胃管下输三穴 205

喘息2 206

结核穴 206

血压点 206

中喘 206

平痫穴 206

咳嗽 206

八华 206

定喘 207

输胆穴 207

溃疡点 207

肾脊 207

跳跃 207

腰奇 207

外定喘 207

侠白 208

天府 208

青灵 208

手五里 208

四、上肢部 208

肝三针 208

脊三 208

(一) 经穴 208

肘髎 209

清冷渊 209

消泺 209

臑会 209

经渠 209

会宗 209

前谷 210

郄上 210

三角肌 210

(二) 经外奇穴、新穴 210

上廉 210

下廉 210

温溜 210

泽中 211

泽前 211

下侠白 211

举臂 211

抬肩 211

治瘫3 211

小鱼际 211

屈阳委 211

大骨空 212

一窝风 212

鹰下 212

寸平 212

中桡 212

尺桡 212

寸桡 212

中都 213

小骨空 213

外劳宫 213

疟门 213

八会 213

小天心 213

活络通瘀 213

指掌 213

足五里 214

地机 214

阴包 214

阴廉 214

(一) 经穴 214

中渎 214

箕门 214

五、下肢部 214

漏谷 215

阳交 215

外丘 215

阳辅 215

中都 215

交信 215

金门 216

仆参 216

束骨 216

冲阳 216

承筋 216

合阳 216

足通谷 217

地五会 217

侠溪 217

大都 217

太白 217

(二) 经外奇穴、新穴 217

维胞 217

治瘫8 217

灵宝 218

四连 218

阴委3 218

阴委2 218

阴委1 218

股内 218

治瘫9 218

上风市 219

前风市 219

上阳关 219

百虫窝 219

委上 219

直立 219

阴亢 219

纠外翻1 220

中平(足) 220

陵下 220

万里 220

健胃 220

治瘫6 220

治瘫5 220

前进 220

治瘫7 221

纠外翻2 221

腓肠 221

落地 221

降压 221

趾平 221

脑根 221

大趾甲下 222

女膝 222

第一节 疗法概述 223

第三章 针灸疗法 223

第二节 针刺疗法 224

一、毫针疗法 224

二、三棱针疗法 238

三、皮肤针疗法 239

四、皮内针疗法 242

五、磁珠疗法 243

六、芒针疗法 243

七、火针疗法 244

附:电火针法 245

八、过梁针法 245

九、蜡针疗法 246

十、指针疗法 246

十一、棍针疗法 247

十二、砭木疗法 248

十四、磁针疗法 249

十三、平衡针疗法 249

十五、鍉针疗法 252

第三节 灸法 253

一、火热灸法 253

二、无热灸法 259

三、灸疗器灸法 259

四、冷针冷灸法 261

五、灸法须知 261

一、基本拔罐法 262

六、化学介质 262

第四节 拔罐疗法 262

二、新罐疗法 263

二、针刺对体内化学物质的影响 264

四、竹罐疗法 264

三、水气罐疗法 264

五、八针一罐疗法 265

第五节 其他针刺疗法 265

一、生物全息诊疗法 266

二、头针疗法 271

三、面针疗法 276

四、眼针疗法 278

五、鼻针疗法 281

六、口针疗法 284

七、耳针疗法 295

附:耳廓诊疗法 299

八、颈针疗法 300

九、手针疗法 301

十、腕踝针疗法 303

十一、尺肤针疗法 306

十二、足全息点穴疗法 308

十三、足针疗法 308

十四、经络——穴区带疗法 312

十五、神经针刺疗法 317

二、穴位封闭疗法 319

一、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疗法 319

第六节 穴位注射疗法 319

三、水针疗法 320

四、穴位充氧疗法 321

五、空针疗法 321

六、经络疗法 321

第七节 穴位电流疗法 323

一、电针疗法 323

二、智能电针疗法 324

三、经络点穴疗法 324

四、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电针刺激疗法 325

五、近视眼电子针感疗法 326

六、经络测平导平诊治 327

八、穴位电兴奋点送疗法 330

七、穴位电兴奋疗法 330

九、穴位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331

十、冠心病治疗法 332

十二、炎症治疗仪 333

十一、糖尿病治疗法 333

十三、冷冻针灸疗法 334

十四、热针仪疗法 334

十五、音乐电子疗法 335

十六、微波针灸疗法 338

十七、超声针疗法 340

第八节 穴位埋藏、刺激结扎疗法 340

一、穴位埋藏疗法 340

二、穴位刺激结扎疗法 341

一、割治疗法 343

第九节 割治、挑治等疗法 343

三、三八结扎埋线疗法 343

二、割点疗法 344

三、挑治疗法 345

四、直接按摩穴位术 346

五、吕氏刮痧健康疗法 347

六、淋巴结刺激疗法 348

第十节 激光针疗法 350

第十一节 光磁量子照射穴位疗法 352

第十二节 减肥疗法 353

第十三节 针刺麻醉 353

一、针刺麻醉的特点 353

二、针刺麻醉方法 354

三、各部位部分病症针刺麻醉手术的常用穴位 355

第四章 针灸学的工程研究与应用 357

第一节 经络工程研究提要 357

一、微电子学 358

三、声学 360

二、光学 360

四、红外线热像 361

五、磁学 362

第二节 针灸研究举例 362

一、针刺研究 362

三、针灸对脏器功能的研究 368

四、针灸对时间医学(子午流注等)的研究概述 370

第三节 针灸学工程技术的应用 372

一、计算机科学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373

二、针灸现代工程技术诊疗仪研制与应用 375

二、治病求本 377

一、整体观念 377

第五章 临床治疗 377

第一节 概述 377

三、标本缓急 378

四、补虚与泻实 378

五、辨证和辨病结合 379

第二节 传染病 380

一、流行性感冒 380

二、流行性腮腺炎 381

三、小儿麻痹症 382

四、小舞蹈病 388

五、肺结核 388

六、结核性胸膜炎 390

七、颈淋巴结结核 391

八、急性肝炎 393

九、细菌性痢疾 395

十、疟疾 396

十一、布氏杆菌病 397

十二、痉证 398

第三节 内科疾病 399

一、支气管炎 399

二、支气管哮喘 402

三、支气管扩张 407

四、肺炎 407

五、咳血 409

六、急性单纯性胃炎 410

七、慢性胃炎 412

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13

九、神经性胃痛 416

十、胃下垂 417

十一、胃扩张 419

十二、胃肠神经官能症 420

十三、神经性呕吐 421

十四、呃逆 422

十五、胃酸过多与胃酸缺乏症 424

十六、慢性肝炎 425

十七、急性肠炎 426

十八、急性胃肠炎 427

十九、慢性肠炎 428

二十、肠痉挛及肠神经绞痛 429

二十一、习惯性便秘 429

二十二、腹泻 430

二十三、急性、慢性血管球性肾炎 432

二十四、肾盂炎和肾盂肾炎 433

二十五、遗尿症 434

二十六、尿失禁 437

二十七、淋证 437

二十八、糖尿病 438

二十九、贫血 439

三十、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440

三十一、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441

三十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43

三十三、心绞痛 445

三十四、心律失常 448

三十五、高血脂症 449

三十六、低血压 450

三十七、心脏神经官能症 451

三十八、单纯性甲状腺肿 452

三十九、甲状腺机能亢进 453

四十、遗精、阳痿 454

四十一、三叉神经痛 457

四十二、面神经麻痹 459

四十三、面肌痉挛 464

四十四、脑血管意外 466

附:痉挛性偏瘫 469

四十五、失音、失语 471

四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 473

四十七、肋间神经痛 474

四十八、坐骨神经痛 475

四十九、多发性神经炎 477

五十、癫痫 477

五十一、癔病 481

附:(一) 癔病性瘫痪 482

五十二、神经衰弱 483

(二) 癔病性失语 483

(三) 癔病性黑蒙症 483

五十三、精神分裂症 485

五十四、头痛 488

五十五、失眠 490

五十六、嗜睡 491

五十七、射精不能症 492

五十八、红斑性狼疮 493

五十九、肥胖症 494

第四节 外科疾病 495

一、阑尾炎 495

二、急性肠梗阻 497

三、胆囊炎 498

四、胆石症 499

五、胆道蛔虫症 501

六、急性胰腺炎 503

七、尿道炎 504

八、膀胱炎 504

九、血尿 505

十、泌尿系统结石病 506

十一、尿潴留 507

十二、前列腺炎 509

十三、痔疮 510

十四、直肠脱垂 512

十五、疝气 513

十六、鞘膜积液 514

十七、关节痛 515

十八、关节炎 519

十九、颈椎综合征 521

二十、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522

二十一、肩周炎 523

二十二、网球肘 527

二十三、肋软骨炎 529

二十四、股外侧皮神经炎 530

二十五、外伤性截瘫 531

二十六、落枕 531

二十七、慢性腰痛 533

二十八、扭伤 536

二十九、急性腰扭伤 539

三十、腰椎间盘脱出症 540

三十一、腱鞘炎及腱鞘囊肿 541

三十二、破伤风 542

三十三、急性乳腺炎 543

一、休克 544

三十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44

第五节 急症 544

二、一氧化碳中毒 546

三、中暑 547

四、晕车和晕船 547

五、农药中毒 548

六、高热 548

第六节 妇科、产科疾病 550

一、痛经 550

二、闭经 551

三、月经过多 552

四、白带 553

五、妊娠呕吐 555

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556

七、胎位不正 557

八、滞产 558

九、胎盘不下 558

十、产后流血 559

十一、产后缺乳 560

十二、子宫脱垂 561

十三、产后尿潴留 562

十四、盆腔炎 563

十五、阴痒 564

十六、外阴白斑 565

十七、乳腺增生病 566

第七节 儿科疾病 567

一、喉、气管、支气管炎 567

二、小儿肺炎 567

四、顿咳 568

三、麻疹 568

五、小儿高热 570

六、婴幼儿腹泻 570

七、慢性营养紊乱(营养不良) 574

八、小儿惊厥 575

九、鹅口疮 576

十、小儿厌食 577

十一、小儿流涎症 577

十二、马牙、板牙 578

十三、小儿便秘 578

十四、小儿夜啼证 579

十五、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 579

十六、婴幼儿疝气 581

二、上睑下垂 582

一、睑缘炎 582

第八节 五官科疾病 582

三、结膜炎 583

四、角膜炎 585

五、角膜溃疡 586

六、虹膜睫状体炎 586

七、麦粒肿 587

八、白内障 589

九、青光眼 590

十、视神经萎缩 591

十一、脉络膜视网膜炎 592

十二、电光性眼炎 593

十三、近视 594

十四、眼睑痉挛 596

十五、眼肌疾病 596

十六、色盲 598

十七、夜盲 599

十八、溢泪症 599

十九、耳鸣 600

二十、急性中耳炎 601

二十一、耳病性眩晕 602

二十二、耳胀、耳闭 603

二十三、耳聋和聋哑 604

二十四、鼻衄 607

二十五、急性鼻炎 608

二十六、慢性鼻炎 609

二十七、嗅觉失灵 610

二十八、酒糟鼻 610

二十九、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611

三十、急性扁桃体炎 612

三十一、牙痛 613

三十二、复发性口腔溃疡 614

第九节 皮肤科疾病 615

一、疖肿 615

二、痤疮 617

三、疣 618

四、神经性皮炎 620

五、银屑病 621

六、白癜风 623

七、斑秃(附:脱发症) 624

八、臁疮 626

九、冻伤 627

十、荨麻疹 627

十一、带状疱疹 630

十二、真菌性皮肤病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