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学与科学 2
第一章 论反映的对象 2
第一节 从一些巧合谈起 2
第二节 文学、科学与物质生产 3
第三节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8
第四节 文学与科学(社会科学)的取象 10
第二章 论反映的方法(上)--泛论形象的概念 17
第一节 从形象的语源谈起 17
第二节 形象的“格义” 20
第三节 意象和形象 22
第四节 形象定义应该修正 25
第三章 论反映的方法(下)--形象的特征和范畴 28
第一节 实象和假象 29
第二节 义象 30
第三节 用象 35
第四节 取象不可执一 39
第四章 论交错的反映 43
第一节 从整个效果看两种思维的进行 43
第二节 特殊情况的区别对待 44
第三节 对“作者的见解愈隐蔽愈好”的理解 47
第四节 表现“四象”的途径 51
第五节 两种思维方法交错的理论和实践 56
第一章 公式化、概念化与形象化 62
第二编 形象性与典型性 62
第二章 形象性的内涵和意义 71
第一节 鲜明性 71
第二节 概括性 81
第三节 完整性 87
第四节 真实性 100
第三章 从形象化、典型化到典型性 116
第一节 典型化(上)--虚构、概括和类型 116
第二节 典型化(中)--共性、个性和典型环境 119
第三节 典型化(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激情的勾画 124
第四节 典型和典型性 134
第一节 语言的排列 138
第三编 语言与描写 138
第一章 泛论文学语言的共同原则 138
第二节 语言的全民性 140
第三节 语词的选用 142
第四节 语言的风格 144
第二章 泛论全篇语言的共同法则(上)--繁简 152
第三章 泛论全篇语言的共同法则(中)--浓淡 166
第四章 泛论全篇语言的共同法则(下)--生熟 180
第一节 去陈、来历和生熟 180
第二节 研炼 186
(一)炼字(炼实词、炼虚词) 186
(二)炼句(换骨、句式、倒装) 190
(三)炼意(附论用典及其他--创意、翻用、夺胎、移用) 194
(四)炼格(附论炼韵) 216
(五)余论 218
第五章 泛论描写及其相关诸问题 221
第六章 景物描写 230
第一节 融洽的写 232
第二节 感应的写 239
第三节 映衬的写 251
第四节 反衬的写 255
第五节 象征的写 259
第六节 多样的写及其他 264
第七章 人物描写 267
第一节 肖像描写 269
第二节 心理描写 282
第三节 口语描写 292
第四节 动作描写 301
第五节 人物描写与结构及情节的关系 312
第四编 结构与情节 316
第一章 泛论结构与情节 316
第二章 结构的艺术 324
第一节 篇法(一)--宾主 325
(一)论义玄、王夫之的宾主说 325
(二)论阎若璩、吴乔的宾主说 328
(三)反宾为主的匠心 332
第二节 篇法(二)--比重 340
第三节 篇法(三)--疏密 355
(一)论疏 355
(二)论密 360
(三)论疏密相间 364
(四)论密度规则 372
第四节 篇法(四)--虚实 375
第五节 篇法(五)--方圆 382
(一)圆喻多义通述 382
(二)方圆的特定意义 389
第六节 章法--接榫、呼应、穿插、分段 401
第七节 句法--语句间的上下排列呼应 417
第三章 情节的艺术 422
(一)语句的线索和命意的线索 423
(二)名物的线索 426
(三)人物的线索 429
第一节 情节线索 432
第二节 情节规则 446
(一)二分法 447
(二)三分法 452
(三)四分法 455
(四)五分法 458
第三节 相似与巧合 462
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