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基本构造单元——地体 5

第一节 北昆仑地体 6

第二节 南昆仑地体 8

第三节 巴颜喀拉地体 8

第四节 羌塘地体 9

第五节 拉萨地体 10

第六节 江孜地体 10

第二章 地体边界——缝合带 12

第一节 中昆仑缝合带 12

第二节 南昆仑缝合带 12

第三节 沱沱河-金沙江缝合带 13

第四节 班公湖-澜沧江缝合带 14

第五节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15

第三章 青藏高原断裂分类、主要推覆剪切带及其动力学 16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断裂分类 16

第二节 北喜马拉雅韧性推覆剪切带 19

一 剪切带的微构造特征 19

二 矿物晶体变形和糜棱岩化 19

三 石英超微构造 22

四 石英组构特征和变形阶段 22

五 变形-变质作用 24

六 形成温度的计算 25

七 形成时期 27

第三节 康马韧性推覆剪切带 29

一 剪切带的微构造特征 29

二 矿物晶体变形和糜棱岩化 29

五 变形机制和热动力条件 30

三 石英的超微构造 30

四 石英组构分析 30

六 形成时期 31

第四节 雅鲁藏布江高温韧性推覆剪切带 31

一 微构造特征 31

二 矿物晶体的塑性变形 31

三 糜棱岩带 32

四 超微构造 32

五 橄榄石的组构和滑动系 33

六 形成温度计算 34

七 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的计算 35

八 形成时期 36

第五节 雅鲁藏布江脆-韧性推覆剪切带 36

一 剪切带的冲断构造 36

三 矿物晶体的塑性变形 37

二 微构造特征 37

四 石英的超微构造 38

五 石英组构和运动学 38

六 形成时期 39

第六节 西大滩韧性推覆剪切带 40

一 微构造特征 40

二 矿物晶体塑性变形和糜棱岩化 41

三 石英的超微构造 42

四 石英组构分析 42

五 剪切带的岩石化学特征 42

六 形成温度计算 47

七 形成时期 48

第二节 近于水平的纵向伸展系 49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伸展构造系 49

第四章 青藏高原的伸展构造 49

一 北喜马拉雅脆-韧性正断裂或滑覆剪切带 50

二 申扎-纳木错脆-韧性正断裂或滑覆剪切带 54

第三节 近于直立的纵向伸展系 55

一 断裂带的一般特征 55

二 断裂带的岩石变形 56

三 断裂带的岩浆活动和热流 57

四 断裂带的岩石组合 58

第四节 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 62

第五章 第三纪以来脆性变形构造应力场 63

第一节 断层擦痕的统计及电算处理 63

一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 63

二 班公湖-澜沧江断裂带 63

三 沱沱河-金沙江断裂带 67

第二节 构造应力场分析 68

一 构造应力场的分期 68

二 构造运动方式 73

第六章 喜马拉雅碰撞带 74

第一节 碰撞带的构造特征 74

一 上陆壳构造 74

二 主要深部构造特征 78

第二节 陆壳的缩短和消减作用 79

第三节 喜马拉雅碰撞带的热构造演化 80

一 俯冲带前缘的加积作用 80

二 碰撞带岩浆岩时空演化 81

三 深层扩张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81

四 剪切流动——回流 84

第一节 青藏高原地体的归属 85

第七章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85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86

一 古生代 87

二 中生代 87

三 新生代 89

第八章 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90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 90

第二节 动力来源、边界条件的选取 92

第三节 模拟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93

第四节 结论和讨论 95

第九章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分析 96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特点 96

一 隆升时代和隆升幅度 96

二 差异性隆升 97

一 从地震活动看青藏高原的应力-应变状态 100

三 隆升方式 100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100

二 从地壳构造变形看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应力-应变状态 101

三 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102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 102

一 岩石圈的层圈构造 103

二 岩石圈的断块构造 106

第四节 地幔流场 108

第五节 青藏高原的现代地球动力学——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 111

第六节 青藏高原构造带的划分和造山带类型 114

后记 115

参考文献 116

图版和说明 123

主要构造名词索引 133

英文摘要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