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1
发展的涵义 1
发展的内涵及沿革 1
发展和增长的概念 2
建立增长与发展之间的理想联系 2
新旧发展观 3
转变发展模式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发展与环境 4
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目标 4
可持续发展定义 5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 6
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 6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过程 6
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问题 7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7
可持续发展内涵特征 8
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9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9
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10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 10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10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11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 11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11
无悔行动 12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2
《新世界的契约》 12
《我们共同的未来》 13
《我们的家园——地球》 13
《我们自己的议程》 14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14
《增长的极限》 15
《超越极限》 15
罗马俱乐部 1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6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17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17
哥本哈根宣言 18
卑尔根会议 18
北京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和《北京宣言》 19
能力建设 19
可持续发展与法制建设 19
可持续发展资金预测 20
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生存 20
最不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 21
南南合作 21
“三E” 21
人类发展的选择性概念 22
人类发展模式的四个要素 22
人类发展的概念 22
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 23
《人类发展报告》 23
人文发展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 23
战略 24
战略和策略 24
大战略 24
地区战略 25
理论战略学 25
应用战略学 25
战略目标 26
战略指导 26
战略重点 27
战略指导思想 27
战略阶段 28
发展战略 28
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28
发展战略的转变 29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9
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 3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30
《21世纪议程》 30
《世纪议程》定义 31
《21世纪议程》的意义与目标 31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2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制背景 32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的目标 33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制过程 33
执行《中国ZI世纪议程》的支持条件 34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 34
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圆桌会议 35
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近期工作 35
二、人口 37
人口 37
人口政策 37
人口质量 38
提高人口素质 38
人口规划 38
人口预测 39
人口结构 39
人口变动 40
人口分布 40
人口平衡 40
人口爆炸 41
城市人口 41
城镇人口 41
农村人口 41
农业人口 42
潜在过剩人口 42
相对过剩人口 42
全球人口增长形势 43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人口状况”指标 43
中国人口的未来 43
同期群 44
中国人口与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措施 44
智力年龄 45
智商 45
人口学 46
人口学转变 46
马尔萨斯人口论 46
人口经济学 47
人口决定论 47
人口金字塔 48
人口老化 48
零人口增长 48
人口失调 48
人口压力的含义 49
人口容量 49
人口最大容量 49
人口再生产 50
教育与生育力的关系 50
人口普查 50
人口增长率 51
人口自然增长率 51
出生率 51
生育率 52
总和生育率 52
一般生育率 52
死亡率 53
平均预期寿命 53
婴儿死亡率 53
分年龄组生育率 53
粗出生率 53
人口净增率 53
人口密度 54
年龄别抚养比例 54
三、资源 55
自然资源 55
自然资源的特点 55
经济资源 56
资源经济学 56
中国自然资源的潜力 57
中国自然资源的优势 57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57
中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58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自然资源统计”指标 58
综合利用 59
废物最小量化及再生利用 59
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59
气候资源 59
旅游资源 60
中国风景资源开发策略 60
能源科学 61
能源资源 61
中国能源资源的储量概况 61
中国2000年能源发展规划及其产业政策 62
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 62
中国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63
中国阳光计划 63
能源发展目标 63
能源类型 64
能源结构 65
能源管理 65
生物能源 65
农村能源 66
中国农村“能源—环境”问题 66
再生能源 67
生物资源 67
清洁煤利用技术 67
农业能源 67
生物资源保护的目标 68
森林资源 68
海洋资源 68
海洋工程 69
水资源 69
淡水的匮乏 69
水资源综合利用 70
中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70
中国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总体目标 71
土地资源 71
国土资源 72
全球土地退化问题 72
水土流失 73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73
中国防治土地退化的战略目标 73
土地经济容力 74
土地利用规划 74
土地人口承载量系统 74
矿产储量 75
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75
四、环境 76
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76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76
穷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77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77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78
海牙会议与“海牙宣言” 78
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 79
世界地球日 79
环境保护 80
环境要素 80
环境质量 80
环境质量经济学 80
环境承载力 81
环境教育 81
环境容量 81
环境移民 82
绿色文明 82
绿化市场 82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 83
中国发展与资源方面的矛盾 83
绿色设计 83
全球环境基金 83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 84
中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 84
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形成过程 85
自然系统 86
环境科学 86
环境研究 87
环境社会学 87
环境心理学 87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要求 88
环境模拟技术 88
生态学 89
环境协调技术 89
《寂静的春天》 89
生态环境 90
生态平衡 90
生态系统 90
系统生态学 91
生态系统整合性 91
生态系统示范网络 92
生态观 92
生态持续性 92
生态人类学 93
人类生态学 93
工业生态学 93
人类圈 93
社会生态学 94
生态经济学的几种观点 94
生态伦理学 95
景观生态学 96
生态效益 96
中国自然景区生态保护内容 96
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行动 96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97
《远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 97
氯氟碳(CFC)与臭氧层 98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98
温室效应 99
温室指数 99
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 99
水环境容量 99
毒潮 99
海平面上升 100
《海洋法公约》 100
世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会议 100
生物圈 100
生物系统 101
生物圈保护区 101
生物多样性 101
《生物多样性公约》 102
生物多样性与景观 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02
地球净第一性生产力 103
物种的灭绝 103
热带林业行动计划 104
人工生物系统 104
森林生态平衡 104
森林的生态价值 105
森林覆被率 105
生境 105
荒漠化和沙漠化 105
废水处理方法 106
三废处理 106
环境污染 106
联合国沙漠化会议 106
废水一、二、三级处理 107
清洁生产 107
环境管理 107
《巴塞尔公约》的目标 108
国际环境法 108
环境标准 108
环境质量标准 10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09
环境影响评价 109
加拿大联邦政府“绿色计划” 110
中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110
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和措施 111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111
中国环境保护法建设 11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目标 112
五、经济 113
生产方式 113
中国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 113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 113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经济发展趋势”指标 114
国民生产总值 114
国民收入 115
工农业总产值 115
传统产业 116
知识密集型产业 116
净产值 116
信息产业 117
资金密集型企业 117
劳动密集型企业 118
基本建设规模 118
基本建设项目 119
基本建设投资 119
公共工程 119
规模经济 120
规模效益 120
直接效益 120
间接效益 120
经济效益 121
经济风险指数 121
结构效益 121
综合经济效益 122
经济信息 122
经济信息网 123
“三来一补” 123
质量指标 124
数量指标 124
实物指标 124
发展经济学 124
技术经济学 125
能源经济学 125
恩格尔系数 125
投入产出法 126
内涵扩大再生产 126
外延扩大再生产 126
物流技术 127
消费经济学 127
消费倾向 127
消费心理 127
《消费方式:环境压力的驱动力》 128
人力资本 128
农业生态系统 128
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9
中国生态农业 129
地膜覆盖栽培——白色革命 130
绿色革命 130
蓝色革命 130
农业科学新领域 131
设施园艺——植物工厂 131
持续农业 132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系统特征 132
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战略 13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33
农业现代化 134
农业发展战略 134
农业发展目标研究 134
农业科技计划 135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135
农业技术引进规划 136
农业资源 136
品种资源 137
农业专业化 137
传统农业 137
平面农业 138
立体农业 138
技术密集型农业 139
劳动密集型农业 139
粗放经营 139
集约经营 139
农业气候资源 139
生物技术与农业 140
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 140
非豆科植物固氮 141
工业发展战略 141
夕阳工业 141
朝阳工业 142
资金密集型工业 142
劳动密集型工业 142
工业生产集约化 143
工业生产联合化 143
工业标准化 143
原材料工业 144
柔性制造系统 144
中国交通通讯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14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45
工业产权 145
运输体系 146
智能运输系统(ITS) 146
高速列车 147
磁浮列车 147
管道运输 147
邮电通信网 147
市场学 148
市场调查法 148
物价指数 148
居民购买力 149
社会商品购买力 149
零售物价指数 149
社会集团购买力 150
管理现代化 150
全面质量管理 150
目标管理 151
生产管理系统 151
滚动计划法 151
经济决策 152
企业决策 152
智能大厦 153
准时生产制和成组技术 153
工业社会 154
前工业社会 154
社会构成要素 154
六、社会 154
后工业社会 155
信息社会 155
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原则 155
建立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整合机制 156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人类发展概况”指标 156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人类发展趋势”指标 157
社会发展的多层涵义 157
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容和宗旨 157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 157
中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发展战略 158
中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 158
社会群体 159
社会结构 159
中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领域 159
社会互动 160
社会化 160
社会科学化 160
社会调查 161
社会统计 161
社会规划 161
社会指标 162
社会指标模型 162
社会效果指标 163
社会预测 163
社会预防 16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64
文明行为 164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165
生存必要条件 165
生活环境 166
生活方式 166
生活质量 166
生活水平 167
亚文化 167
文化环境 167
文化趋同 168
文化适应 168
文化景观 168
家庭 169
终生体育 169
不完全家庭 170
联合家庭 170
家庭道德 170
妇女无偿劳动的价值 170
核心家庭 170
安乐死 171
社会学 171
社会学应用研究 172
应用社会学 172
综合社会学 172
经济社会学 173
家庭社会学 173
进化论 174
家庭经济学 174
进化与退化 175
行为科学 175
社会公德 175
社会控制论 176
社会问题 176
风尚 177
道德 177
《道德学》 178
道德标准 178
道德传统 178
道德品质 179
道德规范 179
道德理想 179
道德行为 180
道德修养 180
孔德,A. 181
帕克,R.E. 181
帕森斯,T. 181
韦伯,M. 182
解决贫困的战略 182
世界贫困线人口 182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人类贫困状况”指标 183
世界贫富差距状况 183
“顶部10亿”和“底部10亿” 183
消灭贫穷国际年 184
健康 184
社会医学 184
预防医学 184
保健医学 185
卫生保健 185
老年医学和保健 186
卫生学 186
卫生经济学 186
工业卫生 187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87
心理健康教育 187
环境污染与健康 188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88
衡量健康的指标 189
自我保健 189
人人健康 189
社会因素与健康 190
精神与健康 190
营养与健康 191
《健康与环境的区域战略》 191
《全球健康与环境战略》 191
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191
公共健康支出 192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健康状况”指标 192
保护易受害人群 192
世界卫生组织 193
国际艾滋病日 193
饮用水基本卫生要求 194
妇女保健 194
中国卫生保健发展目标 194
中国控制传染病的目标 195
中国地方病的危害与防治 195
中国卫生工作方针 196
社会福利 196
社会福利事业 196
社会福利政策 197
社会福利目标 197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福利、贫困与社会投资”指标 198
特殊性福利 198
集体福利 198
社会保障 199
社会保障制度 199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99
社会服务 199
失业津贴 200
保险 200
保险法 200
社会保险 200
社会保险制度 200
盗窃保险 201
家庭财产保险 201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02
人身保险 202
农业保险 202
劳动保险 203
劳动社会学 203
劳动力 203
劳动力资源 204
人力资源 204
劳动力再生产 204
劳动保护 205
劳动就业的概念 205
劳动就业的意义 205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就业”指标 205
职业保障 206
劳动者的劳动义务 206
劳动适龄人口 206
劳动就业目标 206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206
职业伦理学 207
脑力劳动 207
失业 207
技术性失业 208
非自愿失业 208
“待业人员”的涵义 208
待业人口 208
在业人口 209
休闲 209
闲暇社会学 209
自然灾害 210
休闲活动的内容 210
闲暇体育 210
自然灾害评估 211
自然灾害管理目标 211
自然灾害监测 211
减灾、抗灾、防灾 211
保护自然与防灾减灾 212
人文灾害 212
防灾减灾体系 213
世界减灾大会 213
《横滨声明》 213
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内容 214
日本名古屋会议 214
减灾的经济效益 215
灾害管理 215
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 215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216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纲要 217
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217
犯罪社会学 218
社会秩序 218
中国公安机关的性质 218
刑事犯罪 219
刑事责任 219
道德法庭 219
刑事违法 220
刑事诉讼 220
预防犯罪 220
中国的检察制度 220
中国的民事诉讼法 221
收容遣送站 221
社区 221
社区研究 222
社区发展 222
社区调查 223
社区组织 223
社区中心 223
中国的社区建设特点 224
教育 225
教育方针 225
七、教育 225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226
人文发展指标中的“教育状况”指标 226
中国教育水平状况 226
教育学 227
《大教学论》 227
教育工程学 228
教育经济学 228
教育社会学 229
教育心理学 229
传统教育 230
教育结构 230
社会教育 230
比较教育 231
终生教育 231
继续教育 232
师范教育 232
普及教育 232
义务教育 233
初等教育 233
中等教育 234
高等教育 234
函授教育 234
职业教育 235
成人教育 235
业余教育 235
回归教育 236
家庭教育 236
道德教育 236
开放教育 237
生活教育 237
特殊教育 238
通才教育 238
未来教育 239
智能教育 239
智力结构 240
学龄儿童入学率 240
智力开发 240
八、科技进步 241
科学 241
大科学 241
自然科学 241
科学技术 242
科学技术革命 242
技术革命 243
新技术革命 243
技术进步 244
科学技术生产力 244
科学方法论 244
科研分类 245
科研能力 245
科学总体结构 245
智囊人才 246
高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246
现代科学体系 24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46
知识产权法 247
专利 247
科技政策 247
科技规划 247
科技开发 248
星火计划 248
基础科学 248
前沿科学 248
软科学 249
21世纪前沿学科展望 249
潜科学 250
交叉科学 250
边缘学科 250
未来学 251
认知科学 251
自然控制论 252
材料科学 252
工程技术 253
技术科学 253
应用研究与应用科学 253
技术战略 253
生物技术 254
尖端技术 254
生命科学 254
基因工程 255
遗传工程 255
遗传密码 255
脱氧核糖核酸 255
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 256
细胞工程 256
蛋白质工程 257
微电子技术 257
电子电力技术 257
激光 257
空间技术与对地观测系统 258
光纤通信 258
空间科学技术 258
全球信息系统 259
计算机网络 259
人工智能 259
软件工程 260
卫星通信 260
卫星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 261
移动通信 262
电子邮件 262
信息论 262
信息技术 263
模糊技术 263
信息与信息科学 263
多媒体技术 264
信息工业 264
信息革命 265
信息爆炸 265
信息高速公路 266
信息管理 266
信息资源 267
信息流 267
情报科学 268
科学情报学 268
信息方法 268
信息库 268
系统 269
大系统 269
系统论 269
系统工程 270
系统分析 270
系统动力学 271
系统设计 271
动态系统 271
自组织系统 271
开放系统 272
网络系统 272
灰色系统理论 272
突变论 273
控制论 273
耗散结构 273
协同学 274
科学学 274
科学计量学 275
管理科学 275
管理信息系统 276
领导科学 276
决策论 276
现代决策理论 277
可行性研究 277
动态规划 277
决策支持系统 278
决策与决策科学 278
决策程序 278
满意决策 279
敏感性决策 279
北京市八大科技系统工程 280
九、城市、人类住区 282
城市革命 282
城市类型 282
巨型城市 282
基础设施 283
城市科学 283
城市学 283
芝加哥学派 284
城市系统分析 284
城市经济学 285
城市社会学 285
城市引力 285
城市地理学 286
城市与区域规划学 286
“棕色议程”与“绿色议程” 286
《欧洲城镇可持续发展宪章》 287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88
人类住区 288
可持续的建筑业活动 289
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 289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 289
中国人类住区持续发展优选项目 290
中国可持续城市的标准问题 290
城市产业结构 290
住宅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 291
住宅产业及其特点 291
居民住宅平衡 292
城市发展战略 292
城市规划 292
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 293
城市发展规划 293
城市规模 293
城市设计准则 294
城市设计原则 294
城市设计 294
城市设计要素 294
城市建设 295
城市建设规划 295
花园城 296
中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内容 296
城市公用设施 296
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297
绿化地带 297
绿地系统 297
城市供水系统 297
中国的城市防洪 297
城市化威胁人类健康 298
城市环境管理 298
健康城市标准 299
十、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300
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意义和作用 300
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00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根本宗旨 300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基本目标 301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立的社会经济背景 301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几个发展历史阶段 301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立的基本条件 30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主要任务 30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工作内容 303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关系 304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工作方式 304
实验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 305
“九五”期间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重点任务 306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工作重点 307
“九五”期间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建区目标 308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衡量标准 308
国家对实验区的政策支持 308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结构类型 309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申报审批程序 309
实验区申报单位需要做的工作 310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申请资格 310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国际合作 311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领导小组的组成与职责 311
经济基础较弱地区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311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 312
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 31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上一级政府的职责 312
实验区所在地政府的主要职责 313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与星火技术密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别 313
附录 316
附录一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简介 316
附录二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行政区划一览表 350
附录三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主要社会发展统计指标(1995年底) 351
附录四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讲话目录 352
附录五 缩略词语表 354
参考文献 356
词条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