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教学参考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瑞舆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03000542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二、内容提要 2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2

(一)关于法律的本质、概念问题 2

(二)关于法律的起源问题 7

(三)“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的含义 8

(四)法律产生的原因问题 8

四、重要概念解释 9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13

(一)关于法律的主要作用 13

(二)关于法律存在的依据 14

(三)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6

(四)关于法律、意志与规律的关系 17

(五)关于法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8

六、资料摘编 20

(一)法律的产生 20

(二)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22

(三)法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一) 法的本质属性的表述 27

七、理论界有关法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论文摘要 27

(二) 法与国家不可分离 28

(三)法的本质属性与部分法的阶级属性 29

(四)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0

八、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31

(一)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有何区别? 31

(二)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32

(三)法律与习惯、政策、道德、宗教是什么关系? 32

九、教学必读书目 35

(四)原始社会没有法与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法的本质区别。 35

(五)法律的客观性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否矛盾? 35

第二章 剥削阶级的法律 37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37

二、内容提要 37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39

(一)法律的历史类型与法系 39

(二)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问题 42

(三)剥削阶级几种类型的法律列表比较 47

四、重要概念解释 48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49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49

(二)关于英美法系 50

(三)关于大陆法系 52

(四)资产阶级何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 53

(五)谁最先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5

六、资料摘编 55

(一)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55

(二)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57

(三)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59

七、理论界有关正确对待剥削阶级法的论文摘要 64

(一)正确解决对法制史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摘要) 64

(二)要重视法制建设中的历史借鉴问题(摘要) 67

(三)法律的比较问题(摘要) 70

八、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74

(一)剥削阶级的法律有哪些共同之处? 74

(二)资产阶级法律有哪些基本特征? 74

(三)资产阶级法律的两大法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5

九、教学必读书目 7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77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律 77

二、内容提要 78

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78

(一)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必然性 78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80

(三)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82

(四)法律规范及其逻辑结构 84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87

(六)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88

(七)社会主义民主 90

(八)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统一 92

四、重要概念解释 93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97

(一) 关于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识问题 97

(二)关于法律同党的政策的关系问题 99

(三)关于法治和人治的问题 101

(四)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 103

(五)关于法制的概念问题 104

(六)关于我国的立法体制问题 105

(一)党和国家文件中有关社会主义法制和法制教育的论述 106

六、资料摘编 106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著中对社会主义法制问题的有关论述 109

七、理论界有关社会主义法的论文摘录 123

(一)关于法律和政策的关系问题 123

(二)关于法律的继承性问题 128

(三)社会主义法律和法制系统工程 130

(四)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 137

(五)法制建设协调发展 139

八、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141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的联系和区别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141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的现实意义 142

(三)如何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 143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143

九、教学必读书目 144

第四章 我国宪法概述 146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46

二、内容提要 146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164

(一)宪法的概念 164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164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6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68

(五)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70

(六)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171

(七)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172

(八)新宪法为什么要规定恢复国家主席的建制? 173

四、重要概念解释 175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177

(一)关于宪法的起源问题 177

(三)关于宪法的序言是否有法律效力问题 178

(二)关于宪法的定义问题 178

(四)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批判地继承“三权分立”的原则 179

(五)关于我国的国家元首问题 179

(六)关于违宪与违法的区别问题 179

六、资料摘编 181

(一)资产阶级学者对宪法下的定义 181

(二)我国新宪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 182

(三)我国新宪法的特点 185

(四)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 188

(二)1982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190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190

(一)为什么说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190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特点是什么? 191

(四)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有何优越性? 191

八、教学必读书目 192

第五章 我国行政法概述 19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93

二、内容提要 193

(一)行政法的概念 202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202

(二)加强行政立法是改革的紧迫需要 205

(三)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规定 209

(四)《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 213

(五)《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与其他法规的关系 215

(六)关于劳动教养的几个问题 217

(七)一般违法与严重违法的关系 220

四、重要概念解释 222

五、学术争论问题简介 227

(一)国外法学界对行政法概念的看法 227

(二)国内法学界对行政法概念的看法 229

六、资料摘编 231

(一)怎样理解行政法的概念与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231

(二)行政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232

(三)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234

(四)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种类 238

(五)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种类 240

(六)关于从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的案例一则 241

(三)如何区分违法与犯罪的界限? 243

(二)贯彻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何现实意义? 243

(一)什么是行政法?它的本质是什么? 243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243

八、教学必读书目 244

第六章 我国刑法概述 24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245

二、内容提要 245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253

(一)我国刑法的任务 253

(二)国家主权原则在刑法适用范围上的体现 255

(三)犯罪的基本特征 256

(四)犯罪构成理论 258

(五)如何确定犯罪的既遂 261

(六)刑罚的特征 262

(七)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限度问题 263

(八)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中未遂和中止的区别 264

(九)适用刑罚的原则 266

四、重要概念解释 269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279

(一)关于犯罪构成的问题 279

(二)关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280

(三)关于法人犯罪的问题 281

(四)关于刑法的溯及力的问题 282

六、有关刑事法律文件的摘编 28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略) 283

(二)彭真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节录) 283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 286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288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 289

(六)王汉斌关于几个法律案的说明 290

(七)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厅对执行《刑法》中几个问题的解答意见 291

(一)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295

七、学术界有关刑法理论的学术论文及研究资料摘编 295

(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 299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 299

八、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304

(一)为什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304

(二)犯罪构成有哪些基本要件?为什么缺少其中一个要件就不能构成犯罪? 305

(三)正当防卫的积极意义何在? 305

(四)怎样正确理解我国刑罚的目的? 305

九、教学必读书目 305

二、内容提要 307

第七章 民法原理和我国民法通则概述 307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307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329

(一)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329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330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民事主体的资格 330

(四)所有权的概念 331

(五)债的概念与合同的概念 332

(六)知识产权的概念 332

(七)财产继承的概念、原则和种类 333

(八)民法的调整对象 335

(九)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以及公民与法人在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上的区别 335

(十)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338

(十一)债权与物权的区别 339

(十二)合同担保 340

(十三)发现权与发明权 343

(十四)专利权的特征 344

(十五)代位继承 345

四、重要概念解释 346

(十六)遗嘱继承与遗赠的区别 346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348

(一)关于民法和经济法的关系问题 348

(二)关于民法和经济法的区别问题 350

六、资料摘编 351

(一)关于制定民法通则的需要与可能 351

(二)我国民法通则中的“通”字包含什么含义 352

(三)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和重要意义 352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355

(一)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法不再是“私法”? 355

八、教学必读书目 356

(二)我国民法如何保护所有权的行使? 356

第八章 我国经济法概述 35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358

二、内容提要 358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367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367

(二)经济法的作用 370

(三)怎样理解经济法律关系 371

(四)经济合同与经济合同法 373

(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性质及其作用 376

(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贯彻的原则 378

四、重要概念解释 380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385

(一)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问题 385

(二)关于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问题 388

六、资料摘编 390

(一)经济法概念的出现 390

(二)经济法的性质 391

(三)我国经济立法原则 392

(四)国外经济立法与国内经济立法情况 394

(五)国民经济领导管理机关 396

(六)改革需要立法,立法保障改革 398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399

(一)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399

(二)怎样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特点? 399

(三)如何认识经济法在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399

八、教学必读书目 400

二、内容提要 40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401

第九章 我国婚姻法概述 401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412

(一)婚姻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412

(二)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414

(三)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 414

(四)夫妻关系 416

(五)婚姻家庭关系 417

(六)血亲关系间禁止结婚 418

(七)如何正确认识离婚自由 419

四、重要概念解释 421

五、资料摘编 424

(一)新婚姻法对我国婚姻立法的发展 424

(二)少数民族婚姻和涉外婚姻 427

六、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430

(一)怎样理解婚姻自由? 430

(二)在处理离婚案件时,怎样理解和掌握夫妻感情已经破裂? 431

(三)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 432

七、教学必读书目 432

二、内容提要 43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433

第十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概述 433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439

(一)怎样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439

(二)怎样理解刑事诉讼主体和诉讼参与人的关系 441

(三)如何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理解管辖问题 443

(四)学习证据时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445

(五)学习强制措施应注意掌握哪些重点 446

(六)怎样学习和掌握诉讼程序 448

四、重要概念解释 449

(一)关于刑事证据基本特征的争论 459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459

(二)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争议 462

六、资料摘编 464

(一)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464

(二)检察院和法院独立行使职权,只服从法律,还要不要党的领导? 466

(三)审级与上诉原则 468

(四)三种不同的证据观 471

(五)怎样才能做到重证据? 472

(六)关于管制、拘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监视居住的具体执行问题 474

(七)关于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交付执行问题 476

(一)如何正确认识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 481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481

(二)如何理解对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482

(三)证据在刑事诉讼中有什么意义? 482

八、教学必读书目 482

第十一章 我国民事诉讼法概述 48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484

二、内容提要 484

三、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 492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民事诉讼的界限 492

(三)关于诉讼参加人 494

(二)怎样学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494

(四)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495

(五)关于诉和诉权的几个问题 496

(六)普通程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499

四、重要概念解释 499

五、学术争议问题简介 503

(一)关于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的不同看法 503

(二)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503

(三)关于诉的要件 503

(一)民事诉讼的研究对象 504

六、资料摘编 504

(二)怎样起诉?为何要支付诉讼费? 505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特点 506

(四)为什么要建立简易程序?它有哪些特点? 509

(五)特别程序的概念及其特点 510

(六)公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511

七、复习思考题答案提要 513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法?它与民法的关系如何?它与刑事诉讼法的区别如何? 513

(二)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有何重要地位? 513

八、教学必读书目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