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1
第一章 特发性结肠炎概说 1
第二章 古代中医对特发性结肠炎的有关论述 5
一、感受外邪 食伤情志害 5
二、脾肾本虚 湿邪常为患 11
三、泻痢有别 必当先明析 18
四、泻之与痢 辩虚实寒热 19
五、治泻九法 标本须兼顾 30
六、治痢之法 通补要分清 39
第三章 特发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53
一、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现代研究 53
(一)病因 53
(二)病机及其现代研究 56
二、西医学对本病病因、发病及其病理特点的认识 63
(一)病因与发病 63
(二)病理特点 64
第四章 特发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 67
一、特发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67
(一)常见症状和体征 67
(二)肠外表现 69
(三)并发症 70
二、特发性结肠炎的临床分型 72
(一)按病情程度分型 72
(二)按病程经过分型 73
(三)按病变范围分型 74
三、特发性结肠炎的预后 75
第五章 特发性结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6
一、辨病 76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76
(二)粪便检查 77
(三)肠镜检查 77
(四)X线检查 79
(五)血液检查 79
(六)病理组织学检查 80
(七)免疫学检查 81
二、辨证 84
(一)辨病性、病位及轻重缓急 84
(二)主症辨析 85
三、鉴别诊断 90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 90
(二)慢性阿米巴肠病 90
(三)血吸虫病 90
(四)结肠癌 90
(五)肠道激惹综合症 90
(六)克隆病 91
(七)缺血性肠炎 91
(八)伪膜性肠炎 91
(九)放射性肠炎 91
第六章 特发性结肠炎的中医治则和治法 92
一、治则 92
(一)顾及整体局部 标本兼治疗 92
(二)全程不忘扶正 祛邪在其中 93
(三)时时顾护脾胃 法药宜温运 93
(四)治宜重在疏导 谨慎用涩敛 94
(五)因人因时因地 辨证设大法 94
二、治法 95
(一)清热利湿 调气行血法 95
(二)湿化寒湿 行气和血法 96
(三)清热解毒 凉血除积法 96
(四)温阳散寒 健脾除湿法 97
(五)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法 98
(六)升发清阳 举陷止泻法 99
(七)抑木扶土 调和肝脾法 100
(八)消食异滞 理气通降法 101
(九)清肃肺气 调肠止泻法 101
(十)行气活血 健脾益气法 102
(十一)养阴和血 清肠止泻法 102
(十二)温中清肠 寒热并用法 103
第七章 特发性结肠炎的护理与预防 104
一、护理 104
(一)病室环境 104
(二)生活起居 105
(三)病情护理 105
(四)饮食护理 106
(五)情志护理 106
(六)用药护理 107
二、预防 108
(一)掌握先兆征象 108
(二)饮食做到适宜 110
(三)生活起居有常 111
(四)顺应自然环境 111
(五)劳逸讲究结合 112
(六)调节精神情志 113
(七)坚持运动锻炼 113
(八)药物巩固预防 114
下 篇 115
第八章 特发性结肠炎论治 115
一、中药口服疗法 116
(一)辨证分型论治 116
(二)中药口服效验方 132
二、中药直肠给药疗法 144
(一)保留灌肠法 144
(二)直肠点滴法 148
(三)直肠给药效验方 149
三、针灸疗法 167
(一)针灸方法和适应证 167
(二)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168
(三)针灸效验方 171
四、中药脐疗法 173
(一)中药脐疗法的临床应用 173
(二)中药脐疗法效验方 175
五、推拿疗法 182
(一)简易推拿手法 183
(二)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 185
六、饮食疗法 186
(一)饮食疗法应用原则 187
(二)常用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190
(三)临床常用食疗方 194
七、情志调治疗法 201
(一)言语开导法 201
(二)移情却病法 209
(三)顺意疗法 212
八、气功疗法 215
(一)调息功 216
(二)内养功 216
(三)松静功 217
(四)因是子静坐功 218
(五)腹功 219
第九章 特发性结肠炎常见肠外表现及合并症的中医论治 221
一、特发性结肠炎肠外表现的中医论治 221
(一)关节炎 221
(二)皮肤粘膜病损 224
二、特发性结肠炎常见合并症的中医论治 226
(一)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及直肠结肠大出血 226
(二)肛门周围脓肿(肛瘘) 230
第十章 特发性结肠炎西医学现代治疗 233
一、治疗的选择 233
(一)病变的部位 233
(二)疾病的活动性 234
(三)疾病的病程 234
(四)疾病对病人的全面影响和病人对疾病的态度 234
二、治疗方法 236
(一)机能活动 236
(二)营养 236
(三)高营养及其他形式的营养补充 237
(四)忧虑或抑郁的治疗 237
(五)支持疗法 238
三、有效治疗药物 239
(一)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239
(二)激素疗法 242
(三)免疫抑制剂 245
四、外科治疗 245
第十一章 古代名医治疗有关特发性结肠炎验案录 247
一、湿热毒蕴治案 247
(一)元·朱丹溪 247
(二)明·汪石山 247
(三)明·薛立斋 248
(四)清·喻嘉言 248
(五)清·徐洄溪 250
(六)清·陈修园 251
(七)清·王孟英 252
(八)清·齐有堂 255
(九)清·姚龙光 256
(十)清·萧琢如 256
(十一)清·马元仪 256
(十二)清·尢在泾 256
(十三)清·叶天士 257
(十四)清·王旭高 259
(十五)清·何书田 260
(十六)清·赵海仙 260
(十七)清·陈良夫 261
(十八)清·张聿青 261
(十九)清·丁甘仁 262
二、风寒湿阻治案 263
(一)元·张子和 263
(二)元·李东垣 264
(三)元·朱丹溪 264
(四)元·罗谦甫 265
(五)明·胡慎柔 265
(六)明·李士材 266
(七)清·吴鞠通 266
(八)清·王旭高 267
(九)清·丁甘仁 267
三、食积胃肠治案 267
(一)元·朱丹溪 267
(二)明·孙东宿 268
(三)明·李士材 268
(四)清·萧琢如 268
(五)清·曹沧洲 269
(六)清·吴鞠通 269
四、肝气乘脾治案 270
(一)元·张子和 270
(二)明·吕沧洲 271
(三)清·魏之? 271
(四)清·陈修园 272
(五)清·王孟英 272
(六)清·齐有堂 273
(七)清·赵海仙 274
(八)清·王九峰 275
(九)清·张聿青 275
五、阴虚内热治案 276
(一)元·朱丹溪 276
(二)明·缪仲淳 276
(三)清·魏之? 277
(四)清·王孟英 277
(五)清·萧琢如 278
(六)清·秦笛桥 279
(七)清·张聿青 279
(八)清·陈良夫 279
六、脾胃虚弱治案 280
(一)元·朱丹溪 280
(二)明·汪石山 281
(三)明·薜立斋 281
(四)明·孙东宿 281
(五)清·张石顽 282
(六)清·喻嘉言 282
(七)清·齐有堂 283
(八)清·曹仁伯 283
(九)清·叶天士 284
(十)清·吴鞠通 285
(十一)清·赵海仙 285
(十二)清·张仲华 285
(十三)清·王九峰 286
(十四)清·秦笛桥 286
(十五)清·张聿青 287
(十六)清·丁甘仁 287
七、脾肾阳虚治案 288
(一)明·汪石山 288
(二)明·薜立斋 288
(三)明·周慎斋 289
(四)清·马元仪 289
(五)清·叶天士 289
(六)清·王旭高 290
(七)清·张仲华 291
(八)清·赵海仙 291
(九)清·马培之 291
(十)清·王九峰 292
(十一)清·张聿青 293
第十二章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特发性结肠炎的学术特点和经验 294
一、丁光迪 294
二、丁柏林 294
三、马贵同 295
四、王再谟 296
五、田维君 297
六、冉雪峰 300
七、吕承全 302
八、乔保钧 303
九、张海峰 306
十、张学能 307
十一、刘善志 310
十二、李振华 310
十三、李寿山 313
十四、李世俊 317
十五、时振声 318
十六、陈泽霖 319
十七、周鸣岐 320
十八、武明钦 321
十九、赵清理 323
二十、胡建华 325
二十一、黄文东 326
二十二、董廷瑶 327
二十三、谢海洲 330
二十四、焦树德 331
第十三章 防治特发性结肠炎常用中药研究 333
一、祛湿利水疏表药 333
(一)茯苓 333
(二)猪苓 334
(三)泽泻 334
(四)苍术 334
(五)佩兰 335
(六)白豆蔻 336
(七)砂仁 336
(八)草果 337
(九)厚朴 337
(十)木通 338
(十一)滑石 338
(十二)车前子 339
(十三)薏苡仁 339
(十四)木瓜 340
(十五)扁豆 340
(十六)藿香 341
(十七)香罂 341
(十八)紫苏 342
(十九)荷叶 342
(二十)防风 343
(二十一)白芷 343
(二十二)升麻 344
(二十三)羌活 344
(二十四)葛根 345
(二十五)细辛 345
二、清热泻火解毒药 346
(一)黄芩 346
(二)黄连 347
(三)黄柏 347
(四)大黄 348
(五)石膏 349
(六)栀子 349
(七)金银花 350
(八)连翘 350
(九)知母 351
(十)白头翁 351
(十一)淡竹叶 352
(十二)地骨皮 352
(十三)?皮 353
(十四)马齿苋 353
(十五)败酱草 353
(十六)鸦蛋子 354
三、益气养阴补血药 354
(一)人参 354
(二)党参 355
(三)黄芪 356
(四)白术 357
(五)山药 357
(六)甘草 358
(七)大枣 358
(八)当归 359
(九)阿胶 360
(十)熟地黄 360
(十一)白芍 361
(十二)沙参 361
(十三)石斛 362
(十四)玉竹 362
四、消食导滞和胃药 363
(一)山楂 363
(二)神曲 363
(三)麦芽 364
(四)谷芽 364
(五)菜藤子 365
五、调气理血祛痰药 365
(一)青皮 365
(二)陈皮 366
(三)枳实(枳壳) 366
(四)木香 367
(五)沉香 368
(六)香附 368
(七)柴胡 369
(八)佛手 369
(九)?白 370
(十)乌药 370
(十一)桃仁 371
(十二)川芎 371
(十三)红花 371
(十四)丹参 372
(十五)生地 372
(十六)赤芍 373
(十七)丹皮 373
(十八)槐角(槐花) 374
(十九)地榆 374
(二十)藕节 375
(二十一)元胡 375
(二十二)半夏 376
(二十三)桔梗 376
(二十四)瓜蒌 377
六、扶阳散寒温里药 378
(一)附子 378
(二)肉桂 378
(三)吴茱萸 379
(四)干姜 379
(五)大茴香 380
(六)小茴香 380
(七)高良姜 381
(八)生姜 381
(九)补骨脂 382
(十)丁香 382
(十一)鹿茸 383
(十二)益智仁 383
(十三)杜仲 384
七、收涩固肠止泻药 384
(一)肉豆蔻 384
(二)诃子 385
(三)?粟壳 385
(四)莲子 386
(五)五味子 386
(六)石榴皮 386
(七)赤石脂 387
(八)禹余粮 387
(九)乌梅 388
(十)五倍子 388
第十四章 防治特发性结肠炎常用方剂及新制剂 390
第十五章 防治特发性结肠炎单方偏方选 450
一、湿热泄痢方 450
二、寒湿泄痢方 452
三、伤食泄痢方 454
四、肾虚泄痢方 455
五、泄痢日久方 455
第十六章 特发性结肠炎中文文献索引 457
一、中国历代记载特发性结肠炎(泄痢)主要书目 457
(一)综合医书 457
(二)近代论著 460
(三)本草方书 463
(四)医案医话 468
(五)针灸医籍 470
(六)丛书全书 472
二、1980年~1993年特发性结肠炎论文索引 474
附 篇 497
附一、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病型、病期及严重程度分类 497
附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讨论稿) 499
附三、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02
附四、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10
附五、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17
附六、中药新药治疗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23
附七、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