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
(三)政治经济学要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8
(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10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12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5
(一)科学抽象法 15
(二)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17
第四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8
本章的现实意义 21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24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24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5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8
(三)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0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32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2
(二)具体劳动和复杂劳动 33
(三)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34
第三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 35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36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41
(三)一般价值形式 42
(四)货币形式 43
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 45
第五节 货币的职能 46
(一)价值尺度 46
(二)流通手段 48
(三)贮藏手段 52
(四)支付手段 53
(五)世界货币 54
第六节 价值规律 55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55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56
本章的现实意义 60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64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64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64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67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9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69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2
第三节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5
(一)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75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7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9
(四)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82
(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4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工资 85
(一)工资的本质 85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87
(三)工资的变动趋势 工资的国民差异 89
本章的现实意义 92
第四章 资本积累 95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95
(一)生产和再生产 95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96
(三)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98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103
(一)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的资本积累 103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的资本积累 104
(三)相对人口过剩 10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109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09
(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110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14
本章的现实意义 116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19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119
(一)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 119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形式资本的职能的统一 122
(三)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 123
第二节 资本主义流通的二重性和两种流通费用 126
(一)资本主义流通的二重性 126
(二)流通费用 126
第三节 资本的周转 130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30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30
(三)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33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35
本章的现实意义 137
第六章 贸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40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40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140
(二)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142
(三)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 144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45
(一)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45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47
(三)货币流通在两大部类交换中的作用 150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52
(一)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过程 152
(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55
(三)生产资料生产优生增长和它对消费资料生产的依存关系 157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159
本章的现实意义 160
第七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64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164
(一)所费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转化为成本价格 164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66
第二节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68
(一)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68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69
第三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170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和市场价值的形成 170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72
(三)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75
(四)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78
本章的现实意义 182
第八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85
第一节 商业资本 185
(一)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 185
(二)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87
第二节 商业利润 188
(一)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88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191
(三)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工人的剥削 193
第三节 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94
第四节 商业资本的周转 197
(一)商业资本周转的特征 197
(二)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98
本章的现实意义 200
第九章 借贷资本和信用 203
第一节 借贷资本 203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203
(二)借贷资本的特点 205
第二节 借贷利息 207
(一)借贷利息的本质 207
(二)利息率 208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209
(一)商业信用 210
(二)银行信用 211
(三)信用货币 213
第四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215
(一)股份公司和股票 215
(二)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 216
(三)证券交易所 218
第五节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19
本章的现实意义 221
第十章 地租 224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224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 224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225
(三)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主义地租的区别 226
第二节 级差地租 226
(一)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226
(二)级差地租Ⅰ 229
(三)级差地租Ⅱ 231
第三节 绝对地租 234
(一)绝对地租的形成 234
(二)垄断地租 235
(三)土地价格 236
(四)土地所有权对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土地国有化 237
第四节 战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特点 237
本章的现实意义 240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42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42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42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43
(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24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48
(一)经济危机周期暴发的原因 248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248
(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252
(四)农业危机及其特点 253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255
(一)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尖锐化 255
(二)对资产阶级危机理论的批判 257
本章的现实意义 260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262
第一节 生产集中和垄断 262
(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262
(二)垄断组织的形式 264
(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266
(四)垄断和竞争 267
(五)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 269
(六)当代垄断条件下的中小企业 271
第二节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272
(一)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272
(二)银行的新作用 273
(三)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274
(四)战后银行垄断发展和金融寡头统治的加强 277
第三节 资本输出 278
(一)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78
(二)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 279
(三)资本输出的后果 280
(四)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 280
第四节 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283
(一)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 283
(二)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的斗争 284
(三)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形式 284
第五节 帝国主义加强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288
(一)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288
(二)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作用 289
(三)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 290
(四)二次战后旧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新殖民体系的形成 291
本章的现实意义 293
第十三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97
第一节 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 297
(一)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 297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299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302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矛盾 307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309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特点 312
(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内容 312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315
(三)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后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318
(四)当前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趋势 320
本章的现实意义 320
第十四章 资*主义的历史命运 323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评价 323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为更高社会形态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324
(一)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藏在它的基本矛盾运动发展中 324
(二)垄断资本的腐朽性 325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垂死性 330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转化为更高社会形态需要经历相当长、十分曲折的历史过程 335
(一)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但不能改变历史前进方向 335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时代 337
本章的现实意义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