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10新经济学科》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仲礼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661179X
  • 页数:77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数量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和作用 3

第一节 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 3

第一篇 数量经济学 3

第二节 数量经济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

第二章 数量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18

第一节 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19

第二节 数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25

第三章 数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29

第一节 投入产出法 29

第二节 计量经济方法 42

第三节 最优化方法 50

第四节 系统动态分析法 55

第四章 数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64

第一节 质量经济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 77

第二篇 质量经济学 77

第一章 质量经济学的一般概念 77

第二节 质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79

第四节 质量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83

第五节 质量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85

第二章 质量经济学产生的由来 89

第一节 质量意识的演进 89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 92

第三节 质量经济学的产生 99

第三章 产品质量——经济的生命线 101

第一节 产品质量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01

第二节 产品质量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源泉 106

第三节 产品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109

第一节 质量的定义与职能 112

第四章 质量经济规律 112

第二节 质量经济规律的基本概念 117

第三节 质量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 120

第五章 质量经济效益 127

第一节 质量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构成 127

第二节 质量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 130

第三节 提高质量经济效益的途径 136

第六章 当今重视质量经济的发展趋势 141

第一节 现代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 141

第二节 现代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146

第三节 现代推进质量提高的关键 153

第三篇 弹性经济学 161

第一章 弹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体系 161

第一节 弹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61

第二节 弹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和意义 162

第一节 弹性理论的思想萌芽 166

第二章 弹性经济学发展的由来 166

第二节 弹性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70

第三章 马克思的弹性理论 174

第一节 马克思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与平衡价格理论 174

第三节 质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81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弹性理论 182

第三节 关于马克思弹性理论的几点说明 185

第四章 微观弹性理论 187

第一节 需求弹性 187

第二节 供给弹性 193

第五章 宏观弹性理论 198

第一节 凯恩斯的宏观弹性理论 198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 207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 209

第四节 供给经济学和理性预期理论中的弹性分析 212

第六章 弹性理论的应用 217

第一节 供求弹性的应用:蛛网理论 217

第二节 收入弹性的应用:恩格水曲线 220

第三节 弹性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21

第四节 弹性经济学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226

第四篇 比较经济学 233

第一章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 233

第一节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33

第二节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37

第三节 比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242

第二章 比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44

第一节 比较经济学的学术渊源 244

第二节 比较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48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252

第三章 经济制度比较理论 252

第二节 影响经济制度的各种因素 258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评价标准 262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265

第一节 美国经济政策 266

第二节 法国经济政策 272

第三节 英国经济政策 276

第四节 联邦德国经济政策 279

第五章 比较经济学发展趋势 282

第一节 西方比较经济学发展趋势 282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模式理论的发展 287

第三节 中国比较经济学的建设 291

第五篇 能源经济学 297

第一章 能派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297

第一节 能源的定义及其分类 297

第二节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 299

第三节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01

第二章 能源的研究及能和经济学的发展 303

第一节 能源危机与能源研究 303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能源研究 304

第三节 从动力经济学到能源经济学 305

第三章 能源消费与能源资源 309

第一节 能源消费弹性问题 309

第二节 能源供给保障问题 311

第三节 能源政策 318

第四节 世界能源消费新形势下的相应对策 321

第四章 能源生产与能源结构 326

第一节 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生产 326

第二节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生产 328

第一节 能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333

第五章 能源利用与能源节约 333

第二节 能源的节约及其实现的途径 336

第六章 能源与环境保护 347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347

第二节 综合的能源环境政策 349

第七章 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355

第一节 能源项目综合效益分析的原则 355

第二节 能源项目综合效益分析的方法 358

第三节 能源项目的最终评估和选择 361

第八章 能源经济学与能赖政策 363

第一节 制订能源政策的基础和目标 363

第二节 能源的供应政策 364

第三节 能源的投资政策 365

第四节 能源的税收政策 366

第一章 交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372

第一节 交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72

第六篇 交通经济学 372

第二节 交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89

第二章 交通经济研究理论的产生、演变与发展 395

第一节 交通经济研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95

第二节 国外交通经济学研究的不同派别 398

第三章 交通运输的供求和政策 409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需求及其模型 409

第二节 交通供应模型 416

第三节 交通经济政策及其模型 420

第四章 交通结构经济 425

第一节 陆运经济 425

第二节 水运经济 431

第三节 空运经济 434

第四节 通信经济 438

第一节 地域交通经济 442

第五章 交通辐射经济 442

第二节 城市交通经济 446

第三节 城乡交通经济 452

第七篇 科学经济学 463

第一章 科学经济学的形成、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463

第一节 科学经济学的定义和形成 463

第二节 科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465

第二章 科学研究的特点和作用 469

第一节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特点 469

第二节 科学研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475

第三章 科学研究的经费 481

第一节 研究与发展费用 481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及其构成 488

第三节 科学研究经费的分配 493

第一节 科研单位经济核算的意义和特点 499

第四章 科研单位的经济核算 499

第二节 科研单位经济核算的重点内容 502

第五章 科研成果的市场调节 509

第一节 科研成果市场调节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509

第二节 科研成果市场调节的形式 513

第三节 实行科研成果市场调节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519

第六章 科研项目的经济效果及其评价 522

第一节 经济效果的概念、类别及其关系 522

第二节 科研经济效果的评价 526

第三节 提高科研经济效果的途径 529

第八篇 房地产经济学 537

第一章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537

第一节 房地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537

第二节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540

第一节 房地产经济学的形成 548

第二章 房地产经济学的形成与研究内容 548

第二节 房地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551

第三节 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方法 554

第三章 土地经济理论 557

第一节 超额利润与地租 557

第二节 土地价格理论 561

第三节 土地的合理利用 569

第四章 房地产市场理论 574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职能与市场机制 574

第二节 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 578

第三节 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582

第五章 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和管理 585

第一节 房地产的综合开发 585

第二节 房地产的综合管理 588

第三节 房地产的经营政策 591

第一节 住宅的所有制理论 595

第六章 住宅经济理论与改革设想 595

第二节 住宅的经济属性 599

第三节 住宅消费与消费结构 602

第四节 住宅制度的改革 611

第九篇 特区经济学 621

第一章 特区经济学的兴起、研究对象和方法 621

第一节 特区经济学的兴起 621

第二节 特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623

第三节 特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25

第二章 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沿革 628

第一节 世界上最早的经济特区——自由港区 628

第二节 工业一贸易型经济特区一出口加工区 634

第三节 科学工业园区 637

第四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 642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创办经验 644

第三章 世界经济特区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644

第二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主要成效 649

第三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652

第四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 65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654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过程 657

第五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作用 660

第一节 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661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667

第六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 678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含义 678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 684

第三节 深圳和香港的经济融合 686

第一章 经济美学的创立 692

第一节 从经济美学的视角对“美”的本质的开掘 692

第十篇 经济美学 692

第二节 经济美学的前驱 695

第三节 经济美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697

第四节 经济美学的相关学科 699

第二章 经济与审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702

第一节 人类早期经济与审美足迹 702

第二节 经济活动与审美载体、审美观念 705

第三节 大趋势:经济审美化与审美经济化 708

第三章 商品美学——人类最广泛的审美活动 710

第一节 商品美的要素——功能、造型、色彩与创新 711

第二节 商品美新观念——“轻、薄、短、小” 716

第三节 商品美经济预测与效益测算 718

第四章 在经济与美学边缘的开阔地 726

第一节 城市经济的审美 727

第二节 “凝固的音乐”——建筑美 730

第三节 时代经济的晴雨表——流行色 734

第四节 包装、商标、广告艺术 735

第五节 经济与美学交叉模式 740

第五章 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技术美学 744

第一节 “迪扎因”早期模式及观念演革 745

第二节 “迪扎因”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747

第三节 “迪扎因”艺术造型要素与形式美原则 749

第四节 “迪扎因”的定性评价与定量描述 753

第六章 劳动条件的经济审美:劳动美学 755

第一节 劳动工具—环境美与劳动生产率 756

第二节 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的行为和心理 761

第六章 经济—审美的主体 765

第一节 主体审美能力的经济木质 765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素质及其提高途径 769

第三节 经济—审美与人的现代化 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