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戊戌思潮的兴起和过程 1
一 甲午阴霾与戊戌风云 1
二 狂飚初起的几个阶段 11
三 复苏后的黄金时期 19
四 戊戌思潮的衰落及其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37
第二章 戊戌思潮形成的条件与思想渊源 41
一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 41
二 明代中叶以来士大夫民主思想的萌芽及其演变 49
三 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与西学东渐 69
四 其它社会条件与列强政策 81
一 继承与批判 87
第三章 成戌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87
二 维新救亡运动的主脉络及其多重性质 95
三 戊戌思潮的整体特点 109
第四章 中西启蒙思潮之比较 127
一 何其相似乃尔 127
二 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 138
第五章 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 161
一 中日维新运动之异同 161
二 产生上述异同的社会历史根源 178
三 两国启蒙思潮的不同后果及其深远影响 191
第六章 戊戌思潮主体--维新派研究 202
一 维新派改良主义再评价 202
二 维新派的人生观与群体性格 226
三 维新派的内部结构与社会联系网络 230
第七章 戊戌思潮典型人物剖析 243
一 梁启超的性格与心理特征 245
二 张謇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258
第八章 戊戌思潮代表作--《大同书》评析 277
一 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壮丽蓝图 277
二 反封建大合唱中的最强音 286
三 主要特点与时代风采 297
第九章 戊戌思潮时期的知识分子队伍 305
一 近代知识分子队伍集结的起点和社会标志 305
二 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和原因 318
三 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特点与构成 333
第十章 传统社会观与文化观的变革 351
一 传统社会观念的全面动摇与变革 351
二 文化观变革与中西学交锋 363
三 文艺新貌与世俗更易 371
第十一章 戊戌思潮的历史作用 384
一 石破天惊的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 385
二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先驱 393
三 近代教育、文化、学术事业的起点 403
四 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壮大及其历史作用 413
五 晚清社会革命的原动力 420
后记 429